..续本文上一页己见等恶习,全是由末那识发起的。第七末那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所依,始终缘第八识的"见分"为自我,这就是它引发偏执自私的原因。阿赖耶识依于末那识,缘根身、器界、种子而生起作用,这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万有的根源,也是唯识学所要探研的对象。
┌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心法 ┤第六识:意识
│第七识:末那识(传达识、如邮差)
└第八识:阿赖耶识
(二)心所法五十一种
心所,全称心所有法,这是隶属于心王的心理作用(即八识心王所生之法)。此法与心王法相应,心念生起时,必有心所;心若不生,心所亦无。心所法共有五十一种,总分为六类:
1.遍行心所 遍行位,是说任何认识作用发生时,所生起的心理活动,又分为五种,即:作意、触、受、想、思。因为这五种心理活动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八识)、一切地(三界九地)、一切性(善、恶、无记)、一切时(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叫做遍行。
作意:就是注意,也就是留意。它的作用是领导心识去接触、攀缘外境。(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说明不"作意"的例子。
触:就是接触。由于作意,使根与境相互接触,因而产生识的了别、认识作用。触,是根、境、识三和的因;三和,是经由触而得的果。例如:眼根看花时,便产生对花的认识作用,这种认识就是根、境、识的组合。
受:就是领纳。此"心所"生起时,能领纳顺、违等境。有三受、五受的区别。三受就是:苦、乐、舍。五受就是:苦、忧、乐、喜、舍。此中苦、乐二受,是与前五识相应而起的感觉;忧、喜二受,是与第六识相应而起的感觉;舍受就是非苦、非乐、非忧、非喜的感觉。
想:就是认识。此"心所"生起时,对所缘的境,会摄取形像,生起认识作用,再给予种种名称分别,例如:分别此是人、此是花等。
思:就是造作,是推动行为的前作用。思心所生起时,能令心念起诸造作,于善、不善、无记之事,驱役其心。或谓由了知善、恶等境相而思虑筹谋,然后才去造作善恶行为。
2.别境心所 别境,是由特定境界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因为活动范围并不遍于一切心、一切时,只遍于一切性、一切地,所以称为别境。共有五种:
欲:对于所喜欢的境界,产生希望的欲求,这就是欲。有善欲、恶欲二种。但是吾人并非对于一切境界都有希望的欲求,所以才称为别境心所。
胜解:对于所决定的境界,印可而确定不移,这就是胜解。如果一个人心中时常犹豫,就是缺乏胜解所致。
念:对于过去曾经学习的事物、道理,念兹在兹,牢记、不会忘失,这就是念。在《大智度论》中,有八念之说,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凡此都有助于禅定。如于境界未曾学习,无有领受,念即无从生起;或虽有学习,但无法深刻记忆,也是不能产生念的作用。
定:对于所观察的境界,能摄心专注,令心念不散失,这就是定。吾人心念时常散乱,意念纷飞,就是缺乏定力所致。
慧:对于所观察的境界,能思惟明白其合理与不合理,这就是慧。定、慧二者可以互资,定治散乱,慧治昏沉。
善位心所 善,是伴随善心而生起的心理活动,能在现世与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包含有:信、精进、惭、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种心所。
信:对于某一事理、对象,全然崇敬、钦慕,毫无疑惑,能获得清净、升华的精神作用。修行八万四千法门,皆以信为根本。《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道理即在此。
精进:吾人能努力修行,积极行善去恶,就是精进的力量。
惭:就是羞耻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此"见贤思齐"即是"惭心"的显露。吾人见到父母、师长、兄弟、朋友或他人,有一贤德、有一善行为自身所无,顿生自惭不如之心,而思与之齐,这就是惭心的生起。
愧:做了坏事,感觉无颜见人叫愧。另一方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愧心的表现。看到凶暴的人作不善法,自己内生诃厌之心,不去亲近,羞与为伍;或犯错后,害怕舆论的诃斥,法律的惩罚,而生起不再犯过的决心,这就是有愧心。
无贪:对各种事物、境界没有爱染,并且能将自己所拥有的,惠施于人,广行布施,就是无贪。
无瞋:对于任何施加于自身的痛苦,和造成痛苦的起因,心中不生瞋恨烦恼,并且能慈愍以对,这就是无瞋的表现。
痴:能随智能行,对于一切事理明白,不迷惑,也就是能遵循佛陀教法,作善、止恶的思想活动。
轻安:对于所缘的境界能优游祥和,身心处于轻快安适的状态,主要是在禅定中获得。轻安能激发进一步的修习,并且持续进行。
不放逸:能令吾人断除恶业,一心专注于修持善法的精神作用。
行舍:能使吾人心中舍弃种种执着,保持平等正直不偏颇,而能潜心修行。
11不害:慈悲为怀,不破坏一切事物,能利乐一切有情,就是不害。
4.烦恼心所 烦恼,是吾人心理或情绪上的一种不安作用,导致身心掉举动荡,并且滋生痛苦。可分为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因为是一切烦恼的根本,难以断除,所以又叫根本烦恼。
贪:就是贪欲、贪爱。对于有情自身以及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产生爱乐耽着的现象,也是痛苦的来源。
瞋:就是瞋恨。是说不能关切、容忍他人,甚至敌视、损害他人,以及仇恨可恶境界的心理作用。
痴:就是愚痴。对于一切事理迷惑,不了解真相,也叫做无明。
慢:就是傲慢。和他人比较高低、胜劣、好恶的时候,生起轻蔑他人的自恃心理。
疑:对佛教真理犹豫而无法决定的负面精神作用。
不正见:违背佛教义理的错误见解,如断见、常见、戒禁取见等。
5.随烦恼心所 随烦恼,是跟随根本烦恼而生起的心所作用,又叫做枝末烦恼。是积习较浅,比较易于省察和断除的烦恼,又名随惑,共有二十种。
忿:就是暴怒。对于不顺己的境界,因为气怒而发生暴恶的行为。
恨:就是怨恨。对于忿怒的事,不能忘怀而结怨于心,生起报复的心理。
覆:就是覆罪。隐藏己过,不发露,不承认错误的恶业心理。
恼:就是不舍恶,起瞋恨心。追想过去逆恨之境,或因现在、未来不悦心之事,产生懊恼烦闷的心理作用。
诳:就是欺诳。因贪图私利而欺骗他人的思想行为。
谄:就是谄曲。矫揉造作,阿谀曲媚,以掩饰自己过错的思想和行为。
憍:依恃自己的长处,骄矜自恃,倨傲凌人的心理活动。
害:就是逼恼。结怨于人,怀恨在心,动念陷害、报复他人的心理。
嫉:就是嫉妒。对于他人的长处和善境,产生排斥或破坏的心理。也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而常怀忧恨,愤忌不平。
悭:就是吝啬。贪着自己的财物和所长,不肯布施与人,秘藏吝啬的自私心理。
11无惭:对于自己错误的行为,不以为羞耻;见有德者,亦不知尊敬;拒正法而不欲闻。能障碍惭心,助长一切恶行。
12无愧:就是犯错而不愿悔改。不顾世间批评,崇敬劣恶的人;善用权术,为达目的,不惜使用卑劣手段。能障碍愧心,助长一切恶行。
13不信:不相信佛、法、僧三宝,不信因果,不敬圣贤,对事实真理一概否定的黑暗心理。
14懈怠:对于行善断恶的修持不努力,不积极,任其蹉跎岁月,虚度光阴,叫做懈怠。
15放逸:放荡纵逸,不防烦恼,不修善法。
16昏沉:身心萎靡颓丧,不思振作,丧失积极进取的活动力,是一种涣散的精神状态。
17掉举:身心轻躁浮动,时而亢奋,时而颓丧,精神不安定的状态。
18失念:对于曾经历过的人、事、物以及所修善法,不能明记于心。
19不正知: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产生不正确的想法。
20散乱:对于所接触的境界,心思散乱,不能专注集中地思考。
6.不定心所 不定,不像其它五种心所具有决定性,既不遍于一切善心或恶心,也没有善或恶的决定性。由于其相应的界地不定,所以叫作不定地法。有悔、眠、寻、伺四种。
悔:追悔已作或未作的事。例如:做了坏事而后悔,是善;做好事而后悔,则属于恶。因此没有决定性。
眠:身心处于昏昧沉重状况。若为调摄身心,起居规律,便是善;若睡眠无度,或昼夜颠倒,耽误正业,就是恶。所以没有决定性。
寻:对于事理只有粗略的思考作用。
伺:对于事理细密深入的思考作用。
寻、伺二法,可以推度事理;但是持续过久,会使身心疲劳,正念旁落。而且或善、或恶,没有一定。
(三)色法十一种
色法的色,有变坏、质碍、示现等义。变坏者,因缘所生法,自生起始,剎那剎那趋向坏灭;质碍者,彼此触对,互为质碍;示现者,有方所形相,显现彼此之差别。色法有十一种:
1.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五根为眼等五识之所依,能取色、声、香、味、触等五种外境,而引发五识的认识作用。
此五根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变现的相分,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内根,一是外根。外根叫做扶尘根,又名浮尘根,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外部器官,为血肉所成。内根叫做净色根,又名胜义根,是由精妙微细的四大所成,即生理学上的神经系统。
一般而言,根对境有五种特别的功用,即:根可发识、识…
《唯识宗略说 参、唯识宗的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