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見等惡習,全是由末那識發起的。第七末那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爲所依,始終緣第八識的"見分"爲自我,這就是它引發偏執自私的原因。阿賴耶識依于末那識,緣根身、器界、種子而生起作用,這是宇宙人生的本體、萬有的根源,也是唯識學所要探研的對象。
┌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心法 ┤第六識:意識
│第七識:末那識(傳達識、如郵差)
└第八識:阿賴耶識
(二)心所法五十一種
心所,全稱心所有法,這是隸屬于心王的心理作用(即八識心王所生之法)。此法與心王法相應,心念生起時,必有心所;心若不生,心所亦無。心所法共有五十一種,總分爲六類:
1.遍行心所 遍行位,是說任何認識作用發生時,所生起的心理活動,又分爲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因爲這五種心理活動具有普遍性,遍于一切心(八識)、一切地(叁界九地)、一切性(善、惡、無記)、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叫做遍行。
作意:就是注意,也就是留意。它的作用是領導心識去接觸、攀緣外境。(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是說明不"作意"的例子。
觸:就是接觸。由于作意,使根與境相互接觸,因而産生識的了別、認識作用。觸,是根、境、識叁和的因;叁和,是經由觸而得的果。例如:眼根看花時,便産生對花的認識作用,這種認識就是根、境、識的組合。
受:就是領納。此"心所"生起時,能領納順、違等境。有叁受、五受的區別。叁受就是:苦、樂、舍。五受就是:苦、憂、樂、喜、舍。此中苦、樂二受,是與前五識相應而起的感覺;憂、喜二受,是與第六識相應而起的感覺;舍受就是非苦、非樂、非憂、非喜的感覺。
想:就是認識。此"心所"生起時,對所緣的境,會攝取形像,生起認識作用,再給予種種名稱分別,例如:分別此是人、此是花等。
思:就是造作,是推動行爲的前作用。思心所生起時,能令心念起諸造作,于善、不善、無記之事,驅役其心。或謂由了知善、惡等境相而思慮籌謀,然後才去造作善惡行爲。
2.別境心所 別境,是由特定境界所引起的心理活動。因爲活動範圍並不遍于一切心、一切時,只遍于一切性、一切地,所以稱爲別境。共有五種:
欲:對于所喜歡的境界,産生希望的欲求,這就是欲。有善欲、惡欲二種。但是吾人並非對于一切境界都有希望的欲求,所以才稱爲別境心所。
勝解:對于所決定的境界,印可而確定不移,這就是勝解。如果一個人心中時常猶豫,就是缺乏勝解所致。
念:對于過去曾經學習的事物、道理,念茲在茲,牢記、不會忘失,這就是念。在《大智度論》中,有八念之說,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凡此都有助于禅定。如于境界未曾學習,無有領受,念即無從生起;或雖有學習,但無法深刻記憶,也是不能産生念的作用。
定:對于所觀察的境界,能攝心專注,令心念不散失,這就是定。吾人心念時常散亂,意念紛飛,就是缺乏定力所致。
慧:對于所觀察的境界,能思惟明白其合理與不合理,這就是慧。定、慧二者可以互資,定治散亂,慧治昏沈。
善位心所 善,是伴隨善心而生起的心理活動,能在現世與未來世中給與自他利益。包含有: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種心所。
信:對于某一事理、對象,全然崇敬、欽慕,毫無疑惑,能獲得清淨、升華的精神作用。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皆以信爲根本。《華嚴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道理即在此。
精進:吾人能努力修行,積極行善去惡,就是精進的力量。
慚:就是羞恥心。子曰:"叁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此"見賢思齊"即是"慚心"的顯露。吾人見到父母、師長、兄弟、朋友或他人,有一賢德、有一善行爲自身所無,頓生自慚不如之心,而思與之齊,這就是慚心的生起。
愧:做了壞事,感覺無顔見人叫愧。另一方面,"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愧心的表現。看到凶暴的人作不善法,自己內生诃厭之心,不去親近,羞與爲伍;或犯錯後,害怕輿論的诃斥,法律的懲罰,而生起不再犯過的決心,這就是有愧心。
無貪:對各種事物、境界沒有愛染,並且能將自己所擁有的,惠施于人,廣行布施,就是無貪。
無瞋:對于任何施加于自身的痛苦,和造成痛苦的起因,心中不生瞋恨煩惱,並且能慈愍以對,這就是無瞋的表現。
癡:能隨智能行,對于一切事理明白,不迷惑,也就是能遵循佛陀教法,作善、止惡的思想活動。
輕安:對于所緣的境界能優遊祥和,身心處于輕快安適的狀態,主要是在禅定中獲得。輕安能激發進一步的修習,並且持續進行。
不放逸:能令吾人斷除惡業,一心專注于修持善法的精神作用。
行舍:能使吾人心中舍棄種種執著,保持平等正直不偏頗,而能潛心修行。
11不害:慈悲爲懷,不破壞一切事物,能利樂一切有情,就是不害。
4.煩惱心所 煩惱,是吾人心理或情緒上的一種不安作用,導致身心掉舉動蕩,並且滋生痛苦。可分爲貪、瞋、癡、慢、疑、不正見等六種。因爲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難以斷除,所以又叫根本煩惱。
貪:就是貪欲、貪愛。對于有情自身以及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精神條件,産生愛樂耽著的現象,也是痛苦的來源。
瞋:就是瞋恨。是說不能關切、容忍他人,甚至敵視、損害他人,以及仇恨可惡境界的心理作用。
癡:就是愚癡。對于一切事理迷惑,不了解真相,也叫做無明。
慢:就是傲慢。和他人比較高低、勝劣、好惡的時候,生起輕蔑他人的自恃心理。
疑:對佛教真理猶豫而無法決定的負面精神作用。
不正見:違背佛教義理的錯誤見解,如斷見、常見、戒禁取見等。
5.隨煩惱心所 隨煩惱,是跟隨根本煩惱而生起的心所作用,又叫做枝末煩惱。是積習較淺,比較易于省察和斷除的煩惱,又名隨惑,共有二十種。
忿:就是暴怒。對于不順己的境界,因爲氣怒而發生暴惡的行爲。
恨:就是怨恨。對于忿怒的事,不能忘懷而結怨于心,生起報複的心理。
覆:就是覆罪。隱藏己過,不發露,不承認錯誤的惡業心理。
惱:就是不舍惡,起瞋恨心。追想過去逆恨之境,或因現在、未來不悅心之事,産生懊惱煩悶的心理作用。
诳:就是欺诳。因貪圖私利而欺騙他人的思想行爲。
谄:就是谄曲。矯揉造作,阿谀曲媚,以掩飾自己過錯的思想和行爲。
憍:依恃自己的長處,驕矜自恃,倨傲淩人的心理活動。
害:就是逼惱。結怨于人,懷恨在心,動念陷害、報複他人的心理。
嫉:就是嫉妒。對于他人的長處和善境,産生排斥或破壞的心理。也就是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而常懷憂恨,憤忌不平。
悭:就是吝啬。貪著自己的財物和所長,不肯布施與人,秘藏吝啬的自私心理。
11無慚:對于自己錯誤的行爲,不以爲羞恥;見有德者,亦不知尊敬;拒正法而不欲聞。能障礙慚心,助長一切惡行。
12無愧:就是犯錯而不願悔改。不顧世間批評,崇敬劣惡的人;善用權術,爲達目的,不惜使用卑劣手段。能障礙愧心,助長一切惡行。
13不信:不相信佛、法、僧叁寶,不信因果,不敬聖賢,對事實真理一概否定的黑暗心理。
14懈怠:對于行善斷惡的修持不努力,不積極,任其蹉跎歲月,虛度光陰,叫做懈怠。
15放逸:放蕩縱逸,不防煩惱,不修善法。
16昏沈:身心萎靡頹喪,不思振作,喪失積極進取的活動力,是一種渙散的精神狀態。
17掉舉:身心輕躁浮動,時而亢奮,時而頹喪,精神不安定的狀態。
18失念:對于曾經曆過的人、事、物以及所修善法,不能明記于心。
19不正知:對于所觀察的境界,産生不正確的想法。
20散亂:對于所接觸的境界,心思散亂,不能專注集中地思考。
6.不定心所 不定,不像其它五種心所具有決定性,既不遍于一切善心或惡心,也沒有善或惡的決定性。由于其相應的界地不定,所以叫作不定地法。有悔、眠、尋、伺四種。
悔:追悔已作或未作的事。例如:做了壞事而後悔,是善;做好事而後悔,則屬于惡。因此沒有決定性。
眠:身心處于昏昧沈重狀況。若爲調攝身心,起居規律,便是善;若睡眠無度,或晝夜顛倒,耽誤正業,就是惡。所以沒有決定性。
尋:對于事理只有粗略的思考作用。
伺:對于事理細密深入的思考作用。
尋、伺二法,可以推度事理;但是持續過久,會使身心疲勞,正念旁落。而且或善、或惡,沒有一定。
(叁)色法十一種
色法的色,有變壞、質礙、示現等義。變壞者,因緣所生法,自生起始,剎那剎那趨向壞滅;質礙者,彼此觸對,互爲質礙;示現者,有方所形相,顯現彼此之差別。色法有十一種:
1.五根: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覺器官。五根爲眼等五識之所依,能取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外境,而引發五識的認識作用。
此五根是第八阿賴耶識所變現的相分,又可分爲兩種,一是內根,一是外根。外根叫做扶塵根,又名浮塵根,是肉眼可以看到的外部器官,爲血肉所成。內根叫做淨色根,又名勝義根,是由精妙微細的四大所成,即生理學上的神經系統。
一般而言,根對境有五種特別的功用,即:根可發識、識…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