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P4

  ..續本文上一頁必依根,根能助識、識屬于根,識如根。我人認識作用,除了根境之外,有時還需要光明、空間、種子識、分別識、染淨識等條件才能認知。但並非八識都如此,普通只以根、境、識叁緣爲代表。所謂"眼識九緣生,耳識唯從八,鼻舌身叁七,後叁五叁四"。

  

   2.五境:又名五塵,爲四大種所造,爲五根及五識所對的外境。

  

   色境:眼識所緣的境。此境有叁種:顯色、形色、無表色。

   聲境:耳識所緣的境。此境有叁種:內緣聲(是由有情的身上發出的語聲)、外緣聲(是由風、林等物質發出來的音聲)、內外聲(介于內、外聲之間的音聲,即有情和無情的合聲。如打鼓、彈琴等音聲)。

  

   香境:鼻識所緣的境。可分爲好香、惡香、等香、不等香等四種。

   味境:舌識所緣的境。有甘、酸、鹹、辛、苦、淡等六味。

   觸境:身識所緣的境。分爲能造觸與所造觸二類,共二十六種。

  

   3.法處所攝色:是第六意識所緣的境。也就是"法處"所攝的"色法",或意識所統屬的色法。這一類色法,是無質的,是五根所不能領納的,只能透過意識來了別。分爲極略色、極迥色、受所引色、遍計所起色、定所生色等五種。宇宙萬法都是意識所緣的對象。

  

   極略色:土石等有形的物質,分析至極小者。

   極迥色:青黃等顯色物質,分析至極小者。

  

   受所引色:又稱無表色。是依身、口發動的善惡二業,而生于身內的無形色法,爲一種不能表現于外的現象,例如由于受戒而引發于心中的一種防非止惡的精神作用。

   遍計所起色:幻覺所生起的虛妄色法。例如空中花、水中月、鏡中像等。

   定所生色:八地以上的菩薩,由于定力所變現的色聲等五境。

  

   (四)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

  

  依心法、心所法、色法的分位差別,所假立的有爲法。計有二十四種:

  

   得:是成就的意思,爲假立的名字。總指色法、心法、心所法叁種的作用發現生起時,能成就善、惡、無記的種種行爲。

   命根:是心法的作用,其實就是生命。

  

   衆同分:人,是人類大衆中的一份子;畜,是畜類群體中的一份子,以至其他各類亦然。

   異生性:宇宙間一切衆生,種類各異,輪回六道,因性質不同,所以叫異生性。

  

   無想定:這是外道禅定的一種。想是指想心所。修此禅定,前六識不起,但第七識仍在。

   無想報:經由修持無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種果報。報在無想天,五百大劫不生想心;但報盡命終,受業力牽引,仍入輪回,升沈不定。

  

   滅盡定:佛教修持最高的禅定。修成此定,前七識永不複起,又名無漏定。

   名身:就是一切的名詞,如松、竹等名稱。

  

   句身:聯合若幹名身,以表明事理,也就是一句完整的話。這句話中要包括主詞和述語。

   文身:由句而成段,是名文身。

  

   11生:本無而今有,叫做生。

   12住:生已漸成,叫做住。

  

   13老:由生至死,中間的念念變異,叫做老。

   14無常:諸法相續變壞,而不常住。在人來說,爲生、老、病、死;在物來說,即生、住、異、滅;在世界來說,名成、住、壞、空。以上這些都是無常。

  

   15流轉:一切因緣和合的有爲法,都是因果相續、生滅無常。

   16定異:善惡因果,互相差別,不雜亂的意思。

  

   17相應:宇宙萬有,各從其類,名爲相應。如:善感善果,惡感惡果。

   18勢速:諸法的生滅,流轉迅速。

  

   19次第:諸法的生滅流轉,前後引生有一定順序,而不紊亂。

   20方:方是方位,如東、南、西、北。

  

   21時:時是時間,如過去、現在、未來。

   22數:數是數目,如一、二、叁,個、百、千等。

  

   23和合性:有爲諸法生起時,必須由衆多因緣集會的特性。

   24不和合性:相對于和合性,即能妨礙諸緣和合而令諸法不生的能力或性質。

  

   (五)無爲法六種

  

  無爲,就是無所造作、無所作爲的意思。這是爲簡別有爲法而說的。有爲法是因緣和合,有生、滅、變、異之法。如前述九十四法,都是生滅法。

  

  無爲法是清淨寂滅的,這便是真如實相,也就是不生不滅的法性。法性本來非一 、非異,如今何以說有六呢?因爲六種中的前五種,或依其原因,乃至依其作用來說,都是真如無爲的化身,只有最後的真如無爲始爲本體。

  

  1.虛空無爲:虛空遍及世間,而真如法性也遍及宇宙世間的森羅萬象。

   2.擇滅無爲:由智能揀擇的力量,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寂滅就是涅槃。這真理是由于證得涅槃而表現的,所以叫擇滅無爲。

  

   3.非擇滅無爲:非由智能揀擇的力量,而是自然地滅除煩惱,也就是由于衆緣分離,還歸于原點時,所顯現的真理作用。

   4.不動無爲:色界第四禅的禅定情形。是滅除一切苦樂受所顯現的真如。

  

   5.滅想受無爲:這是離無色界第叁地的煩惱,生于第四有頂地時,由于滅除受、想定所顯現的真如。

   6.真如無爲:這是指超越了虛妄顛倒的真實理體,脫離我、法二執所顯現的真如。前面的五種無爲法,都是假立的無爲。

  

  百法之中,心法及心所有法計有五十九種,約占百法的五分之叁,可見心識活動的複雜性。又百法中的九十四種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假法,這是因爲凡夫由于迷惑妄想,將假法執爲實我、實法,因而就有主客、自他的分別,于是起惑造業,輪回生死,無有出期。我們修證的目的,就是要將虛妄的心識,轉爲如實的智能,以泯除 二執,達到真如無爲的境界。

  叁、種子現行

  

  種子論,是唯識宗理論的重要組成部份。唯識學者主張宇宙間的一切,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阿賴耶識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功能,就是因爲它含藏著産生色、心諸法現行的作用,這就叫種子。當種子遇緣起現行的時候,就變現而成森羅萬象。如此,阿賴耶識就成了宇宙的總體、萬有的根源,這也是唯識宗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理論。

  

   (一)種子說的先驅思想

  

  業,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之一。現在的狀態,是過去的業果;現在的造業,決定未來的狀態。業,雖然是精神、肉體的感應現象,但也是能用眼看,或用心感受的具體行爲。

  

  這種業,並非永遠存續的狀態,例如:某一個人很可惡,並不表示那人永遠可惡。如果今天有人殺人了,殺人的行爲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後果,卻會嚴重的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致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不論種子儲存在果實中,或埋藏在泥土裏,都不會露出形狀。但是因爲這些種子的存在,植物才會再度萌芽生莖、開花結果,由此繼續繁殖下去。瑜伽行派有鑒于種子能生起植物的潛能,借用"種子"一語來說明行爲潛在的影響力。

  

  從曆史上看,"行爲潛在的影響力"並非一開始就叫做"種子"。之前早已存在幾種先驅性的概念,如大衆部的"隨眠",正量部的"不失法"。直到經量部,才將這些概念統一爲種子,明確地成立"種子熏習說"。之後以經量部的種子說爲根據,瑜伽唯識行派才完成了阿賴耶識說||包含一切種子在內。透過種子說的成立,建立了叁世輪回與因果循環的道理,告訴我們行爲業力(身、口、意叁業)的留存,不論曆經多少劫,都不會喪失其"生果"作用。

   (二)種子的意義

  

  種子( bija ),簡單的說,就是一種"生果的功能",位于阿賴耶識中,産生所有存在的力量。這種力量絕非現代科學所說的"外在能源",而是自我內心深處不斷對境發生作用,所産生的功能。我們日常所做的任何行爲,無論是善、是惡,過後都不會消失,都是以種子的情況存留在第八識裏。好的行爲有好的種子,不好的行爲有不好的種子。不論好與壞,對以後的生命都有影響。

  

  《成唯識論》卷七說:"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以輾轉力故,彼彼分別生。"這是說明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當種子機緣具足時,會産生現行,又由現行變爲種子,因爲有種子,宇宙間的各種事物就産生出來了。但是種子由"潛在狀態"成爲"現行狀態",必然有其規則性。而種子雖處于潛在狀態,其本身也不停地在活動。這些規則共有六項,稱爲種子六義:

  

   1.剎那滅:種子不會停駐下來而不變化,它是不停地生而滅,滅而生。就是在第八識之中,它們也不停地剎那滅、剎那生,生生滅滅,滅滅生生,如此才能成爲緣起,産生結果。

  

   2.恒隨轉:是說種子滅後,即刻有另一新種子生起,這種子的性質,與原來的種子是非常近似的,如此才能保持生果的作用永不止息。

  

   3.果俱有:當種子生起現行,變現爲萬有時,能生的種子與所生的結果同時存在,和合不離。吾人現在的正報||業報身,即現行法。此生命是由過去的業種子招感 而得,此業種的功能,在入母胎時,種子就逐漸變化成爲現行法,也就是胎兒。胎兒日漸長大的變化過程,也就是種子、果報俱有之義。

  

   4.待衆緣:種子藏在第八識中不生,因爲種子必須具備很多條件來推動,才能發生作用。在《戒經》中,佛陀告訴弟子:"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和合時,果報還自受。"所作業不亡,就是指業種子在第八識中不失、不壞,遇到衆緣和合時,自會生果。所以,種子在現行中,除了種子本身是主要條件,還須有衆緣來輔助。

  

  事物之所以出現,要依賴四種因素,也就是四緣,即:第一、因緣;第二、所緣緣;第叁、等無間緣;第四、增上緣。

  

   5.性決定:由種子的性質,決定所呈現的狀態。善種子爲善因,必能招感樂的果報,這性質是決定性的;在"外法種"上也是如此,如甜瓜種子不生苦瓜等。所以,…

《唯識宗略說 參、唯識宗的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