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密宗 壹、密宗传承史略▪P3

  ..续本文上一页唐求法的最澄,受到山林教团的影响,返回日本后,则隐遁于比叡山。日本真言宗就在空海的影响下,受到朝廷百官的欢迎,成为佛教的主流。

  弘仁七年(公元八一六年),敕赐高野山之地,建立密宗道场。弘仁九年,天皇赐空海"传灯大法师"号,次年,高野山建寺落成,题名"金刚峰寺"。据传,空海到中国之前,曾遇一奇人,并被引到一处灵山,他遥向远处投出三钴杵,杵落在一棵松树上,其地点就是现在的高野山。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当时空海亲手种植的松树,遍满高野山,高大苍劲无比。弘仁十四年,又敕建东寺,与高野山同为密宗的根本道场。东寺的建筑、佛像、僧众威仪等,悉仿唐朝青龙寺的风貌。

  天长五年(公元八二八年),空海成立综艺种智院,教授僧俗弟子诸学,确立密宗教学,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学校。承和二年,空海示寂于高野山,世寿六十二。逝后将近百年,醍醐天皇谥号"弘法大师"。因其建立高野山为密宗的祖寺,时人多称"高野大师"。

  空海一生的佛学著作丰富,教义方面有:《辨显密二教论》、《秘藏宝钥》、《 十住心论》、《付法传》、《请来目录》、《御遗告》、《即身成佛义》、《声字义》、《吽字义》、《般若心经秘键》等,另有《大悉昙章》与《篆隶万象名义》。文学方面亦有《文镜秘府论》等多种著作。空海长于书法,墨宝甚多,也曾指导密宗美术,对社会教化之功既深且广,日本人称其为奇僧。空海所传的东密,后来分出广泽流和野流两大流派,合称为"东密二流"或"野泽二流";随之又衍生有野泽七十余流。然一般以三十六流为主。

  台密始祖 最澄

  最澄(公元七六七|八二二年),近江(滋贺县)人,俗姓三津道,是日本天台 宗的开祖,也是第一个把中国密宗传到日本的人。最澄虽承密宗法脉,而弘法则以天台宗为本,因此日本仰为正统密教的开祖,乃归空海。

  最澄十四岁出家,游学于南都(奈良),后于东大寺受具足戒。因乐于山林生活,受戒后到比叡山,专研佛教各宗经论。之后创建根本中堂 "比叡山寺",号"一乘止观院"。

  延历二十三年,最澄为了探研《法华》一乘教义,与空海同时到中国留学。到了中国,从天台宗九祖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受天台教义,从天台山翛然受牛头禅,并从道邃受大乘菩萨戒,后依止顺晓(善无畏的弟子)受密法灌顶。次年,回到日本,于高雄山寺设立灌顶坛场传授密法,这是日本最初的秘密灌顶。最澄糅合天台与密宗教义,创立日本的天台宗,主张圆密一致,四宗(即圆教、密教、禅、戒)合一,对日本鎌仓时代禅宗的兴起,有深远的影响。弘仁十三年,最澄于比叡山中道院示寂,世寿五十六。清和天皇追赠"传教大师",时人称"叡山大师"、"根本大师"、"山家大师",或"澄上人"。著述有二百八十余部(也有说四百余部)。现存有一百六十部,但其中部份真伪不详。

  依天台宗为本的台密,以比叡山延历寺、圆城寺为中心道场。主要依据经典有《 大日经》七卷、《金刚顶经》三卷、《苏悉地经》三卷、《一字顶轮王经》五卷、《瑜祇经》一卷,并称五部密经。主要流派有:

  以最澄为代表的根本师流;

  以圆仁为代表的慈觉大师流;

  以圆珍为代表的智证大师流。

  后人称为台密三流。

  四、藏密的传承

  西藏的密教,是在公元八、九世纪时,由莲华生从印度直接弘传到西藏,形成最早期的宁玛派。而后又陆续有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及格鲁派等几个独立派系的产生,这其中又分出无数的小支派。这些派系一直都有祖师代代相传,流传到今天的主要有宁玛、萨迦、噶举及格鲁(后来噶当派并入此派)等四大主流。

  自密教传到西藏,很快地成为当地佛教的骨干,可以说西藏佛教与密教的关系,如水与乳,难以分开。今日只要谈到西藏佛教,就会很自然的联想到密教。事实上,在西藏只有少部份的密教学院是专研密法,一般的佛学院,如西藏三大寺所属的学院(甘丹、色拉、果芒学院),上万的出家学僧都以至少十年以上的时间学习显教经论,毕业后才随个人志愿专研密法。进入密学院也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审核,因此,有许多西藏僧侣以研习显教经论为职志,一生都不曾学密法。

  西藏密教有自属的传承,所依经论、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都有其特点。因此,传统上把西藏密教称为"藏密",以区别汉地和东传日本的密宗。

  以下介绍西藏密教主要各派系始祖略史:

  宁玛派始祖 莲华生

  莲华生, 梵名 Padma-sambhava,原是八世纪左右的北印度乌仗那国(今巴基斯坦)的密教大师,以咒术降魔而闻名。曾于当时印度密教的中心地之一 孟加拉国( Ban- gladesh )修学,并以瑜伽行派的密教学者身份活跃于那烂陀大学,博通大小乘教法。

  据西藏佛教史所传,莲华生入藏前的西藏佛教,常受到苯教和恶魔的逼迫侵扰,为了抵制当地带有巫术色彩的苯教,当时留在西藏的印度高僧寂护(又称静命),建议藏王赤松德赞,唯有迎请莲华生大士入藏才能降魔。

  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七四七年),莲华生大士应邀入藏,传闻他在入藏的途中降伏了许多恶魔,并显现使河水倒流等神变事迹。入藏后,应藏王赤松德赞之请,与寂护共同策画,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拉萨东南方,建立桑耶寺,又自印度迎请十二名说一切有部的上座比丘为尊证,引度七名藏人出家,史称"七觉士",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具备僧宝的正规佛寺。桑耶寺共有三层,基层采藏式建筑,第二层为唐朝建筑,第三层是印度式样,所以又称"三样寺"。

  桑耶寺建成后,莲华生开始弘传瑜伽秘密法门,传授各种灌顶密法,开辟译经道场,促成密教在西藏的传播。后人把莲华生、赤松德赞和寂护,称为"师君三尊"。莲华生所传的密教,称为宁玛派(密教古派之意),以大喜乐禅定的瑜伽观法为最上密法,弘宣佛教。高徒二十五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王札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皆为当时有名的译师,从事梵、汉、藏佛典的译述,并协助宣扬密法。

  莲华生不但是宁玛派的始祖,同时也是藏密的开祖。今日,西藏的寺院中都供奉有莲华生大士的画像或塑像,被尊为西藏的圣守护者。后世传承宁玛派者,以头戴红帽为特征,所以又叫"红派"。

  噶当派始祖 阿底峡

  九世纪中叶,由于藏王朗达玛在位(公元八三八|八四二年)的排佛行为,造成西藏佛教几致溃灭的状态。经过将近二个世纪,佛教才重现曙光,开启了后弘佛教的时期(朗达玛毁佛前,名为"前弘期")。此时佛教已失去三分之一的传统教义,内容多偏向于密教的咒术,显教反而受到排斥。为了匡正佛教的内涵,阿底峡被迎请入藏。

  阿底峡,梵名 Atisa (公元九八二|一○五四年), 又作阿提沙,是孟加拉地区一国王卡鲁耶那珠的次子。自幼聪颖过人,十岁前便学会了医方、工巧、文学等五明,十岁那一年离开皇宫,到山林参访修学。再到那烂陀寺就菩提贤论师、明杜鹃菩萨学习,二十一岁即通达内外声明、因明之学,辩论时无人能敌。二十九岁,阿底峡从戒护律师出家,广学大小乘经论及密教,法名吉祥燃灯智。之后又乘船到金州(今苏门答腊)向法护求法。十二年中,求得《现观庄严论》"一切教授",和《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不共教授"。

  四十四岁,阿底峡回到印度,驻锡于超岩寺,成为该寺首座论主。当时寺前的右边画着龙树的像,左边画着阿底峡的像,可见人们将阿底峡与龙树相提并论。另外,殿的左右壁,一边画着通达五明者,一边画着得成就者,尊者左右两壁俱画,意表二德双具。又当时印度寺规,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钥匙,而阿底峡一人就持有了十八支钥匙。

  公元一○一○年,阿底峡受西藏阿里地方智光(王族后裔)的邀请,离开超岩寺,途经尼泊尔,一路朝圣礼佛进入西藏。当时,西藏佛教已现衰微,僧俗不分,教理分歧,重密轻显。为了恢复纯正的佛教,阿底峡著书立说,振兴戒律,讲解显、密教次第,从事经典翻译。一时,佛教大盛,阿底峡创立噶当派(噶当是"教授"义),重新整顿西藏教团,使之面目革新。

  噶当派的教义,把经、律、论三藏,融摄在三士道次第中,并极力提倡持戒、禅定与观法兼修。又立"三士教"(类似中土的判教),主张上、中、下三种不同次第的修习。阿底峡的代表著作,也是成立噶当派的主要论典|《菩提道灯论》,即是因应当时西藏佛教界修行不重次第,重密轻显或重显轻密的混乱情况而著述。其内容以佛教修习次第为纲领,是当时第一部对整个佛教教义有系统组织的论着,主张先显后密,显密相关。

  噶当派的教义,影响及于三百年后,格鲁派始祖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其教义思想系统的成立,渊源于此。自格鲁派成立后,噶当派逐渐与其合并为一,不再单独存在了。

  噶举派始祖 马尔巴

  马尔巴(公元一○一二|一○九七年),出生于西藏南部的落札县,十五岁开始向卓弥 释迦意希学习梵文,也学习诗歌、戏剧,后来成为出色的藏梵双语大译师。在卓弥 释迦意希处学习完成后,马尔巴曾先后去过尼泊尔三次、印度四次。据传,马尔巴脾气暴躁,但意志坚强,为了到印度学习密法,不惜把所有家产变卖成黄金,充作学费。到了印度,从那洛巴(藏 Na-ro-pa )、弥勒巴、智藏等修学密法。主要的老师是那洛巴。所学密法主要有"喜金刚"、"密集金刚"、"大印"等密法,这些都成为以后噶举派的主要传承。

  回到西藏后,马尔巴致力于翻译工作,将他从印度带回的梵文经典,翻译为藏文,成为西藏的译经大师之一。除了翻译事业以外,马尔巴以在家居士身份教授学生,传授灌顶密法,门下有几位杰出的弟子,人称"四柱",分别是梅、俄、祖尔及密勒日巴。其中以密…

《密宗 壹、密宗传承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