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唐求法的最澄,受到山林教團的影響,返回日本後,則隱遁于比叡山。日本真言宗就在空海的影響下,受到朝廷百官的歡迎,成爲佛教的主流。
弘仁七年(公元八一六年),敕賜高野山之地,建立密宗道場。弘仁九年,天皇賜空海"傳燈大法師"號,次年,高野山建寺落成,題名"金剛峰寺"。據傳,空海到中國之前,曾遇一奇人,並被引到一處靈山,他遙向遠處投出叁钴杵,杵落在一棵松樹上,其地點就是現在的高野山。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當時空海親手種植的松樹,遍滿高野山,高大蒼勁無比。弘仁十四年,又敕建東寺,與高野山同爲密宗的根本道場。東寺的建築、佛像、僧衆威儀等,悉仿唐朝青龍寺的風貌。
天長五年(公元八二八年),空海成立綜藝種智院,教授僧俗弟子諸學,確立密宗教學,是日本最早的私立學校。承和二年,空海示寂于高野山,世壽六十二。逝後將近百年,醍醐天皇谥號"弘法大師"。因其建立高野山爲密宗的祖寺,時人多稱"高野大師"。
空海一生的佛學著作豐富,教義方面有:《辨顯密二教論》、《秘藏寶鑰》、《 十住心論》、《付法傳》、《請來目錄》、《禦遺告》、《即身成佛義》、《聲字義》、《吽字義》、《般若心經秘鍵》等,另有《大悉昙章》與《篆隸萬象名義》。文學方面亦有《文鏡秘府論》等多種著作。空海長于書法,墨寶甚多,也曾指導密宗美術,對社會教化之功既深且廣,日本人稱其爲奇僧。空海所傳的東密,後來分出廣澤流和野流兩大流派,合稱爲"東密二流"或"野澤二流";隨之又衍生有野澤七十余流。然一般以叁十六流爲主。
臺密始祖 最澄
最澄(公元七六七|八二二年),近江(滋賀縣)人,俗姓叁津道,是日本天臺 宗的開祖,也是第一個把中國密宗傳到日本的人。最澄雖承密宗法脈,而弘法則以天臺宗爲本,因此日本仰爲正統密教的開祖,乃歸空海。
最澄十四歲出家,遊學于南都(奈良),後于東大寺受具足戒。因樂于山林生活,受戒後到比叡山,專研佛教各宗經論。之後創建根本中堂 "比叡山寺",號"一乘止觀院"。
延曆二十叁年,最澄爲了探研《法華》一乘教義,與空海同時到中國留學。到了中國,從天臺宗九祖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滿受天臺教義,從天臺山翛然受牛頭禅,並從道邃受大乘菩薩戒,後依止順曉(善無畏的弟子)受密法灌頂。次年,回到日本,于高雄山寺設立灌頂壇場傳授密法,這是日本最初的秘密灌頂。最澄糅合天臺與密宗教義,創立日本的天臺宗,主張圓密一致,四宗(即圓教、密教、禅、戒)合一,對日本鎌倉時代禅宗的興起,有深遠的影響。弘仁十叁年,最澄于比叡山中道院示寂,世壽五十六。清和天皇追贈"傳教大師",時人稱"叡山大師"、"根本大師"、"山家大師",或"澄上人"。著述有二百八十余部(也有說四百余部)。現存有一百六十部,但其中部份真僞不詳。
依天臺宗爲本的臺密,以比叡山延曆寺、圓城寺爲中心道場。主要依據經典有《 大日經》七卷、《金剛頂經》叁卷、《蘇悉地經》叁卷、《一字頂輪王經》五卷、《瑜祇經》一卷,並稱五部密經。主要流派有:
以最澄爲代表的根本師流;
以圓仁爲代表的慈覺大師流;
以圓珍爲代表的智證大師流。
後人稱爲臺密叁流。
四、藏密的傳承
西藏的密教,是在公元八、九世紀時,由蓮華生從印度直接弘傳到西藏,形成最早期的甯瑪派。而後又陸續有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及格魯派等幾個獨立派系的産生,這其中又分出無數的小支派。這些派系一直都有祖師代代相傳,流傳到今天的主要有甯瑪、薩迦、噶舉及格魯(後來噶當派並入此派)等四大主流。
自密教傳到西藏,很快地成爲當地佛教的骨幹,可以說西藏佛教與密教的關系,如水與乳,難以分開。今日只要談到西藏佛教,就會很自然的聯想到密教。事實上,在西藏只有少部份的密教學院是專研密法,一般的佛學院,如西藏叁大寺所屬的學院(甘丹、色拉、果芒學院),上萬的出家學僧都以至少十年以上的時間學習顯教經論,畢業後才隨個人志願專研密法。進入密學院也要經過嚴格的考試審核,因此,有許多西藏僧侶以研習顯教經論爲職志,一生都不曾學密法。
西藏密教有自屬的傳承,所依經論、修習次第、儀軌製度等,都有其特點。因此,傳統上把西藏密教稱爲"藏密",以區別漢地和東傳日本的密宗。
以下介紹西藏密教主要各派系始祖略史:
甯瑪派始祖 蓮華生
蓮華生, 梵名 Padma-sambhava,原是八世紀左右的北印度烏仗那國(今巴基斯坦)的密教大師,以咒術降魔而聞名。曾于當時印度密教的中心地之一 孟加拉國( Ban- gladesh )修學,並以瑜伽行派的密教學者身份活躍于那爛陀大學,博通大小乘教法。
據西藏佛教史所傳,蓮華生入藏前的西藏佛教,常受到苯教和惡魔的逼迫侵擾,爲了抵製當地帶有巫術色彩的苯教,當時留在西藏的印度高僧寂護(又稱靜命),建議藏王赤松德贊,唯有迎請蓮華生大士入藏才能降魔。
唐玄宗天寶六年(公元七四七年),蓮華生大士應邀入藏,傳聞他在入藏的途中降伏了許多惡魔,並顯現使河水倒流等神變事迹。入藏後,應藏王赤松德贊之請,與寂護共同策畫,在雅魯藏布江邊的拉薩東南方,建立桑耶寺,又自印度迎請十二名說一切有部的上座比丘爲尊證,引度七名藏人出家,史稱"七覺士",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具備僧寶的正規佛寺。桑耶寺共有叁層,基層采藏式建築,第二層爲唐朝建築,第叁層是印度式樣,所以又稱"叁樣寺"。
桑耶寺建成後,蓮華生開始弘傳瑜伽秘密法門,傳授各種灌頂密法,開辟譯經道場,促成密教在西藏的傳播。後人把蓮華生、赤松德贊和寂護,稱爲"師君叁尊"。蓮華生所傳的密教,稱爲甯瑪派(密教古派之意),以大喜樂禅定的瑜伽觀法爲最上密法,弘宣佛教。高徒二十五人,如虛空藏、佛智、遍照、王劄甯波、智童、柱德積等人,皆爲當時有名的譯師,從事梵、漢、藏佛典的譯述,並協助宣揚密法。
蓮華生不但是甯瑪派的始祖,同時也是藏密的開祖。今日,西藏的寺院中都供奉有蓮華生大士的畫像或塑像,被尊爲西藏的聖守護者。後世傳承甯瑪派者,以頭戴紅帽爲特征,所以又叫"紅派"。
噶當派始祖 阿底峽
九世紀中葉,由于藏王朗達瑪在位(公元八叁八|八四二年)的排佛行爲,造成西藏佛教幾致潰滅的狀態。經過將近二個世紀,佛教才重現曙光,開啓了後弘佛教的時期(朗達瑪毀佛前,名爲"前弘期")。此時佛教已失去叁分之一的傳統教義,內容多偏向于密教的咒術,顯教反而受到排斥。爲了匡正佛教的內涵,阿底峽被迎請入藏。
阿底峽,梵名 Atisa (公元九八二|一○五四年), 又作阿提沙,是孟加拉地區一國王卡魯耶那珠的次子。自幼聰穎過人,十歲前便學會了醫方、工巧、文學等五明,十歲那一年離開皇宮,到山林參訪修學。再到那爛陀寺就菩提賢論師、明杜鵑菩薩學習,二十一歲即通達內外聲明、因明之學,辯論時無人能敵。二十九歲,阿底峽從戒護律師出家,廣學大小乘經論及密教,法名吉祥燃燈智。之後又乘船到金州(今蘇門答臘)向法護求法。十二年中,求得《現觀莊嚴論》"一切教授",和《集菩薩學論》、《入菩薩行論》等"不共教授"。
四十四歲,阿底峽回到印度,駐錫于超岩寺,成爲該寺首座論主。當時寺前的右邊畫著龍樹的像,左邊畫著阿底峽的像,可見人們將阿底峽與龍樹相提並論。另外,殿的左右壁,一邊畫著通達五明者,一邊畫著得成就者,尊者左右兩壁俱畫,意表二德雙具。又當時印度寺規,有大善巧者才能掌管鑰匙,而阿底峽一人就持有了十八支鑰匙。
公元一○一○年,阿底峽受西藏阿裏地方智光(王族後裔)的邀請,離開超岩寺,途經尼泊爾,一路朝聖禮佛進入西藏。當時,西藏佛教已現衰微,僧俗不分,教理分歧,重密輕顯。爲了恢複純正的佛教,阿底峽著書立說,振興戒律,講解顯、密教次第,從事經典翻譯。一時,佛教大盛,阿底峽創立噶當派(噶當是"教授"義),重新整頓西藏教團,使之面目革新。
噶當派的教義,把經、律、論叁藏,融攝在叁士道次第中,並極力提倡持戒、禅定與觀法兼修。又立"叁士教"(類似中土的判教),主張上、中、下叁種不同次第的修習。阿底峽的代表著作,也是成立噶當派的主要論典|《菩提道燈論》,即是因應當時西藏佛教界修行不重次第,重密輕顯或重顯輕密的混亂情況而著述。其內容以佛教修習次第爲綱領,是當時第一部對整個佛教教義有系統組織的論著,主張先顯後密,顯密相關。
噶當派的教義,影響及于叁百年後,格魯派始祖宗喀巴改革西藏佛教,其教義思想系統的成立,淵源于此。自格魯派成立後,噶當派逐漸與其合並爲一,不再單獨存在了。
噶舉派始祖 馬爾巴
馬爾巴(公元一○一二|一○九七年),出生于西藏南部的落劄縣,十五歲開始向卓彌 釋迦意希學習梵文,也學習詩歌、戲劇,後來成爲出色的藏梵雙語大譯師。在卓彌 釋迦意希處學習完成後,馬爾巴曾先後去過尼泊爾叁次、印度四次。據傳,馬爾巴脾氣暴躁,但意志堅強,爲了到印度學習密法,不惜把所有家産變賣成黃金,充作學費。到了印度,從那洛巴(藏 Na-ro-pa )、彌勒巴、智藏等修學密法。主要的老師是那洛巴。所學密法主要有"喜金剛"、"密集金剛"、"大印"等密法,這些都成爲以後噶舉派的主要傳承。
回到西藏後,馬爾巴致力于翻譯工作,將他從印度帶回的梵文經典,翻譯爲藏文,成爲西藏的譯經大師之一。除了翻譯事業以外,馬爾巴以在家居士身份教授學生,傳授灌頂密法,門下有幾位傑出的弟子,人稱"四柱",分別是梅、俄、祖爾及密勒日巴。其中以密…
《密宗 壹、密宗傳承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