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身心灵的修炼▪P2

  ..续本文上一页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闭关,把自己的五根切断。当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的时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断了,只有意根没法切断,这时候它会超常地活跃,因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转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么可能不活跃呢?什么时候你再学会把意根转向七根——第七识,七识也会非常活跃,活跃之后,会传递给八识,把这个仓库的门打开。所以一个人身体的力量不够用,就是五根用得太多,意根太活跃,太散乱,把身体的力量消耗掉了。意念的劳累比身体的劳累消耗的能量更多。

  少吃肉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每餐吃七分饱,你脸上的污浊之气就会逐渐减少。我们每餐都吃得太饱,食物的刺激性又强,身体转化不了,就沉淀淤结,时间久了,气脉就堵塞。浊气排不出去,清气升不上来,头脑就昏沉,睡觉就睡得很死,脸上就没有光泽,眼根、耳根就不灵敏。

  我们只知道吃饱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有力气,有精神,但忽略了一个问题,有时候饥饿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体就是一块电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电,一块电池天天充电,年年充电,电源从来没有切断过,久而久之,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减短,就会报废。为什么古人养生,每个月有三天不吃饭,用白开水清洗自己的肠胃呢?就像万行,每年有半个月不吃饭,这半个月他就不充电了,让身体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让这块电池空一空,然后再继续充电。

  天天吃饭就等于一块电池天天插在插座上充电。你什么时候切断过电源,中断过充电?大家只知道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不知道不吃饭也是为了滋养身体;只知道补药可以让身体建康,不知道泄药也会让身体健康。适当地泻一泻,让肚子空一空,身体会畅通。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吃得越饱越没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觉;而吃六七分饱反而有精神,头脑更清醒?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头脑沉甸甸的?如果感觉始终是这样,想开智慧,开悟,那真的是妄想!什么时候你的身体空掉了,无论是在打坐、睡觉,还是走路,感觉身体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头脑不存在了,开智慧、开悟成佛才有希望。

  问: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佛的根本在于起用。而一般人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的?

  师: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么知道如何死?不会生,又如何会死?活着的时候,人的关都没有过,又怎么可能过佛的关?人都没有做圆满,又怎么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没有体验过,又如何体验佛的生活?属于人的事都不会做,又怎么会做佛事,做佛的工作?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众生,让众生因你而受用?世间的各种技艺、学问,都是为了让人受用的,你学了就应该受用。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让他人受用。你自己都没有受用,想让别人受用,那都是妄谈!受用,一是指为人受用,二是指处事受用。你的学历再高,禅定再深,不会为人处事,没有把“用”修出来,你也是无用,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把“用”修出来的学问和禅定,都是邪知邪见,都不究竟。这样的修行和学习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修学的价值就在于起用。

  问:起用有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分呢?

  师:取决于你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就应该起不同的用。为什么现在讲“与时俱进”呢?当你和小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小学生受用;和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受用;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农民受用;和知识分子、高干在一起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受用。当你和佛在一起的时候的,就能和佛沟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和凡夫沟通。既然你是一个修行人,就应该能上也能下。

  学佛不会千变万化,又如何起用?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就不可能起用。在随着外界万物改变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丢失,不被外境转。我们总说学佛是为了度众生,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之一,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别人呢?只要一做事,你的内在就暴露无遗,你的禅定功夫、素质,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都说佛是全能的,是一个超人。我们学佛,也应该是全能的,也是超人,什么都要会做,做什么都要比世间人做得好。

  宗教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学的,它本身就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而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过分地强调普度众生,所以规格就一降再降,结果人人学佛,人人修道。可是人人所学所修的都不是正见,都不是正道,都是凭着自己的我执和想象在学在修。

  问:您还讲过,不管哪一宗,想圆满成就,都必须回来落在禅宗上。为什么这样说呢?

  师:“禅”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禅”并不是指“禅宗”。佛教八大宗的核心都是“禅”。禅是禅,禅宗是禅宗。什么是禅?古人下了一个定义:专一、静虑、思维修、与万物同一体。也就是说只要你达到以上所说,都符合禅。禅是超越生理以外,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去修证的一个东西,我们佛教把它称为“自性”、“本来面目”,而基督教把它称为“上帝”,回教把它称为“真主”。

  问:您曾经讲过,教下讲“信、解、行、证”,这是修行的四个境界。这个“行”是否就是“行愿”?如果是,这个修行的次第和禅宗是不是有所不同?禅宗似乎是先证了以后再行愿。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如果真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师: 禅宗的行愿分两步,在没有证果以前有一个行愿,在证果以后还有一个行愿,有两次行愿。前面的行愿是为了寻找道,后面的行愿是为了圆满道。实际上每个修行人,不管他懂还是不懂,有意还是无意,想修行成就,这条路都必须这样走——先行愿后证道,证道以后再行愿——这是修行的程序。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行愿,一直在修证。有多少人一闻到佛法,工作都不要了,家庭都不要了,本职工作也不做了;做丈夫的,丈夫的本职工作不做了;做妻子的,妻子的本职工作也不做了;出家人,衣服不洗了,地板也不拖了,真是掉进福堆里去了!掉进去就是一种堕落!

  问:您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又说灵体出窍才是修行的开始,是否灵体出窍就是明心见性?

  师:对,见性就是灵体出窍,见到了自性和本来面目。

  问:很多人“言下大悟”,这个“悟”是否就是见性?

  师:应该说有两种,有时候“言下大悟”,只是悟到了理论,悟到了修行的方法,悟到了怎么用功。如果他前面的功夫已经用到纯熟了,这时候的“言下大悟”应该是见性。祖师传记里面经常讲到“言下大悟,欢喜奉行,作礼而去”,去干什么就不再提了。实际上就是去修道,去用功了。明白了退下去,就应该好好用功了。

  问:您还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此时要修习气,超越四大。能否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修习气,超四大”?如何修习气,超四大?

  师:明心还属于见地的范畴,见性已经是功夫的范畴了。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见地”?没有见地,想入道,想见性,想见到这个果子,是绝无可能的。身体上的修行功夫和方法还比较好掌握,还好修。心灵上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功夫,既不好传,也不好修,只能随着你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你修行的不断进步,自己去心领神会。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去描绘,千比喻万比喻,都无法一步到位,和它总是离半步。这个半步就是古人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是超越身心之外独立存在的。一个修行人如果连有为法都不会修,都还没有修完,根本无法进入无为法的修行——心灵层次的修炼。

  问:您还说过,一个人不接触事,所修得的定力只能算是一种小定,不堪众生一击,所以罗汉不敢出来度众生。难道小乘极果——四果阿罗汉的定境,只能算是一种小定吗?

  师:四果阿罗汉的定境是一种大定。就罗汉的禅定来讲,只要他想定,就可以无限期永久地定下去。他处在禅定中,可以了生死;一旦出定,还是超越不了根本生死。而佛教讲的是起用,一旦起用,就要出定。一出定,由于罗汉的定还不够圆满,仍然会流俗。所以如果他想要究竟圆满,就必须回小向大。

  为什么佛菩萨的定和四果罗汉的定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发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最初的立志。比如有一种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死,不再轮回。他种的是这个因,这个因就决定了他这一生,乃至他以后生生世世的境界和果位。如果以后他羡慕大菩萨的境界,突然转变了观念,他仍然修不上去,因为他的格局、他的因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形成了。他要想进入菩萨的境界,必须回小向大。就像盆栽植物一样,必须从花盆里移出来,种到广阔的田地里去。如果不从花盆里移出来,只是连盆一起种到地里,它仍然无法长成苍天大树。这个花盆就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它如同我执一样,紧紧地把我们固着在其中,使我们和大道脱离。要想圆满,就必须打破“花盆”。

  为什么一个罗汉能加持方圆数百里呢?因为他心灵的磁场, 他禅定的力量可以覆盖这么大的范围,可以和这么大面积的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他可以净化方圆数百里。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生理还没有修完,没有修出去,他无法感受到道。在此之前,他所谓的感受,全是身体的反应。身体的功夫无论修得多高,都无法让你感受到道。我们之所以感受到道,是道感受道,不是身体感受道。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灵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昨天晚上讲到,当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从整体里面会下来一种力量,进入我们的身体。身体得到这股力量就活了,就有了灵气,各种功能就具备了。就如同佛像开光一样。什么叫“开光”?就是把宇宙的灵请到木头佛上,木头有了灵就“灵”了。而我们的四大、六根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六根里…

《身心灵的修炼》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成就来自专注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