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身心靈的修煉▪P2

  ..續本文上一頁要把自己關在屋子裏,要閉關,把自己的五根切斷。當一個人關在屋子裏,不看,不聽,不聞,不嘗、不觸的時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斷了,只有意根沒法切斷,這時候它會超常地活躍,因爲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轉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麼可能不活躍呢?什麼時候你再學會把意根轉向七根——第七識,七識也會非常活躍,活躍之後,會傳遞給八識,把這個倉庫的門打開。所以一個人身體的力量不夠用,就是五根用得太多,意根太活躍,太散亂,把身體的力量消耗掉了。意念的勞累比身體的勞累消耗的能量更多。

  少吃肉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每餐吃七分飽,你臉上的汙濁之氣就會逐漸減少。我們每餐都吃得太飽,食物的刺激性又強,身體轉化不了,就沈澱淤結,時間久了,氣脈就堵塞。濁氣排不出去,清氣升不上來,頭腦就昏沈,睡覺就睡得很死,臉上就沒有光澤,眼根、耳根就不靈敏。

  我們只知道吃飽可以讓人身體健康,有力氣,有精神,但忽略了一個問題,有時候饑餓也是爲了讓我們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體就是一塊電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電,一塊電池天天充電,年年充電,電源從來沒有切斷過,久而久之,電池的使用壽命就會減短,就會報廢。爲什麼古人養生,每個月有叁天不吃飯,用白開水清洗自己的腸胃呢?就像萬行,每年有半個月不吃飯,這半個月他就不充電了,讓身體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讓這塊電池空一空,然後再繼續充電。

  天天吃飯就等于一塊電池天天插在插座上充電。你什麼時候切斷過電源,中斷過充電?大家只知道吃飯是爲了滋養身體,不知道不吃飯也是爲了滋養身體;只知道補藥可以讓身體建康,不知道泄藥也會讓身體健康。適當地瀉一瀉,讓肚子空一空,身體會暢通。你們有沒有感受過吃得越飽越沒精神,越昏沈,越想睡覺;而吃六七分飽反而有精神,頭腦更清醒?爲什麼有時候我們會覺得頭腦沈甸甸的?如果感覺始終是這樣,想開智慧,開悟,那真的是妄想!什麼時候你的身體空掉了,無論是在打坐、睡覺,還是走路,感覺身體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頭腦不存在了,開智慧、開悟成佛才有希望。

  問:您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就是學佛的根本在于起用。而一般人都說學佛是爲了了生死。您是怎麼看待這兩個觀點的?

  師:一個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麼知道如何死?不會生,又如何會死?活著的時候,人的關都沒有過,又怎麼可能過佛的關?人都沒有做圓滿,又怎麼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沒有體驗過,又如何體驗佛的生活?屬于人的事都不會做,又怎麼會做佛事,做佛的工作?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衆生,讓衆生因你而受用?世間的各種技藝、學問,都是爲了讓人受用的,你學了就應該受用。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讓他人受用。你自己都沒有受用,想讓別人受用,那都是妄談!受用,一是指爲人受用,二是指處事受用。你的學曆再高,禅定再深,不會爲人處事,沒有把“用”修出來,你也是無用,沒有存在的價值。沒有把“用”修出來的學問和禅定,都是邪知邪見,都不究竟。這樣的修行和學習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修學的價值就在于起用。

  問:起用有沒有層次的高下之分呢?

  師:取決于你的身份、所處的環境。在不同的環境,就應該起不同的用。爲什麼現在講“與時俱進”呢?當你和小學生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讓小學生受用;和大學生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讓大學生受用;和農民在一起的時候,就應該讓農民受用;和知識分子、高幹在一起的時候,也應該讓他們受用。當你和佛在一起的時候的,就能和佛溝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時候,也能和凡夫溝通。既然你是一個修行人,就應該能上也能下。

  學佛不會千變萬化,又如何起用?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之中,不能隨著外界的改變而改變,就不可能起用。在隨著外界萬物改變的同時,還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丟失,不被外境轉。我們總說學佛是爲了度衆生,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衆生之一,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別人呢?只要一做事,你的內在就暴露無遺,你的禅定功夫、素質,別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都說佛是全能的,是一個超人。我們學佛,也應該是全能的,也是超人,什麼都要會做,做什麼都要比世間人做得好。

  宗教屬于意識形態,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築,它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學的,它本身就不是爲普通老百姓服務,而是爲上層建築服務的。過分地強調普度衆生,所以規格就一降再降,結果人人學佛,人人修道。可是人人所學所修的都不是正見,都不是正道,都是憑著自己的我執和想象在學在修。

  問:您還講過,不管哪一宗,想圓滿成就,都必須回來落在禅宗上。爲什麼這樣說呢?

  師:“禅”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禅”並不是指“禅宗”。佛教八大宗的核心都是“禅”。禅是禅,禅宗是禅宗。什麼是禅?古人下了一個定義:專一、靜慮、思維修、與萬物同一體。也就是說只要你達到以上所說,都符合禅。禅是超越生理以外,用心靈去感受,去捕捉,去修證的一個東西,我們佛教把它稱爲“自性”、“本來面目”,而基督教把它稱爲“上帝”,回教把它稱爲“真主”。

  問:您曾經講過,教下講“信、解、行、證”,這是修行的四個境界。這個“行”是否就是“行願”?如果是,這個修行的次第和禅宗是不是有所不同?禅宗似乎是先證了以後再行願。這樣理解是否正確?如果真的不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不同?

  師: 禅宗的行願分兩步,在沒有證果以前有一個行願,在證果以後還有一個行願,有兩次行願。前面的行願是爲了尋找道,後面的行願是爲了圓滿道。實際上每個修行人,不管他懂還是不懂,有意還是無意,想修行成就,這條路都必須這樣走——先行願後證道,證道以後再行願——這是修行的程序。問題是現在很多人都沒有行願,一直在修證。有多少人一聞到佛法,工作都不要了,家庭都不要了,本職工作也不做了;做丈夫的,丈夫的本職工作不做了;做妻子的,妻子的本職工作也不做了;出家人,衣服不洗了,地板也不拖了,真是掉進福堆裏去了!掉進去就是一種墮落!

  問:您講過,明心見性才是修行的開始,又說靈體出竅才是修行的開始,是否靈體出竅就是明心見性?

  師:對,見性就是靈體出竅,見到了自性和本來面目。

  問:很多人“言下大悟”,這個“悟”是否就是見性?

  師:應該說有兩種,有時候“言下大悟”,只是悟到了理論,悟到了修行的方法,悟到了怎麼用功。如果他前面的功夫已經用到純熟了,這時候的“言下大悟”應該是見性。祖師傳記裏面經常講到“言下大悟,歡喜奉行,作禮而去”,去幹什麼就不再提了。實際上就是去修道,去用功了。明白了退下去,就應該好好用功了。

  問:您還講過,明心見性才是修行的開始,此時要修習氣,超越四大。能否請您解釋一下,什麼是“修習氣,超四大”?如何修習氣,超四大?

  師:明心還屬于見地的範疇,見性已經是功夫的範疇了。爲什麼佛教特別強調“見地”?沒有見地,想入道,想見性,想見到這個果子,是絕無可能的。身體上的修行功夫和方法還比較好掌握,還好修。心靈上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功夫,既不好傳,也不好修,只能隨著你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你修行的不斷進步,自己去心領神會。無論你用什麼語言去描繪,千比喻萬比喻,都無法一步到位,和它總是離半步。這個半步就是古人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是超越身心之外獨立存在的。一個修行人如果連有爲法都不會修,都還沒有修完,根本無法進入無爲法的修行——心靈層次的修煉。

  問:您還說過,一個人不接觸事,所修得的定力只能算是一種小定,不堪衆生一擊,所以羅漢不敢出來度衆生。難道小乘極果——四果阿羅漢的定境,只能算是一種小定嗎?

  師:四果阿羅漢的定境是一種大定。就羅漢的禅定來講,只要他想定,就可以無限期永久地定下去。他處在禅定中,可以了生死;一旦出定,還是超越不了根本生死。而佛教講的是起用,一旦起用,就要出定。一出定,由于羅漢的定還不夠圓滿,仍然會流俗。所以如果他想要究竟圓滿,就必須回小向大。

  爲什麼佛菩薩的定和四果羅漢的定會有這麼大的差別呢?差別的原因就在于最初的發心,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最初的立志。比如有一種人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了生死,不再輪回。他種的是這個因,這個因就決定了他這一生,乃至他以後生生世世的境界和果位。如果以後他羨慕大菩薩的境界,突然轉變了觀念,他仍然修不上去,因爲他的格局、他的因在無量劫以前已經形成了。他要想進入菩薩的境界,必須回小向大。就像盆栽植物一樣,必須從花盆裏移出來,種到廣闊的田地裏去。如果不從花盆裏移出來,只是連盆一起種到地裏,它仍然無法長成蒼天大樹。這個花盆就是我們最初的一念,它如同我執一樣,緊緊地把我們固著在其中,使我們和大道脫離。要想圓滿,就必須打破“花盆”。

  爲什麼一個羅漢能加持方圓數百裏呢?因爲他心靈的磁場, 他禅定的力量可以覆蓋這麼大的範圍,可以和這麼大面積的萬物融爲一體,所以他可以淨化方圓數百裏。

  如果一個修行人的生理還沒有修完,沒有修出去,他無法感受到道。在此之前,他所謂的感受,全是身體的反應。身體的功夫無論修得多高,都無法讓你感受到道。我們之所以感受到道,是道感受道,不是身體感受道。這個“道”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靈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昨天晚上講到,當我們的身體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從整體裏面會下來一種力量,進入我們的身體。身體得到這股力量就活了,就有了靈氣,各種功能就具備了。就如同佛像開光一樣。什麼叫“開光”?就是把宇宙的靈請到木頭佛上,木頭有了靈就“靈”了。而我們的四大、六根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爲六根裏…

《身心靈的修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就來自專注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