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的妄法所动而发生的,故当然具有不觉之义。虽具有此两义,但是生灭的迷心,故不觉的黑暗面显现于外表,而觉的光明面隐没于内部。阿黎耶识中具有觉和不觉的两义,故可用觉之义摄取真如本体的绝对界,用不觉之义摄取生灭现象的相对界,因此能摄取一切法。但前文说明真生二门各总摄一切法,与此大不相同,不可轻轻看过。即在真生二门,真如门中也尽摄绝对相对,生灭门中也尽摄绝对相对,但现在不同,觉中摄绝对,不觉中摄相对也。这是什么理由呢?乃因现在单说生灭法中存在的两义,故对于真生二门其意义甚狭故也。
阿黎耶识中有能摄之义,又有能生一切法的能生之义。原来在真如中,有能摄之义,而无能生之义,真如被无明妄法所动而成为阿黎耶识。其中具有开始发生万有之义。何则?因为此识中,具有觉和不觉的两义,故生出迷悟染净向上向下流转还灭的诸法。这就是说,如果觉的力强大,则清净的觉的气息熏陶于不觉中,消灭不觉的忘成为悟界清净的向上的发展从声闻缘觉菩萨更进,遂至显现无上涅槃的佛果,还归于一心的本源。故名之为还灭门。又,如果不觉之力强大,则不清净的不觉的气息熏陶于觉,成为迷界染污的向下的堕落,出现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的境界,遂至六道轮回。故名之为流转门。如此出生悟界生灭的现象,和迷界生灭的象,开发缘起宇宙万有。说明根本的起点,如何山一心真如开发宇宙万有,对真如缘起即如来藏缘起作根本的说明,都可根据阿黎耶识中具有觉不觉两义之理。
六、本觉始觉
阿黎耶识中有觉和不觉两义。其中的觉分为本觉和始觉。所谓本觉,是作为吾人本来的自性而具有的觉体。所谓始觉,乃由于策励修养之功而显现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的本觉。然则始和本,原来是不二的,不外乎一体的两义。故可以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之外无本觉。然就义而区别起来,本觉是体,始觉是用;本觉是先天的固有的性德,始觉是后天的人为的修德;本觉生始觉,故是能生方面,始觉是所生方面;本觉由于始觉而显现,故是所显方面,始觉是能显方面。倘就位置而论,在迷界称为本觉,在悟界称为始觉。即本觉是在缠的真如,始觉走出缠的真如。始觉原是从初发心到究竟位的总称,但现在且限于究竟位,作为悟界的、出缠的而论。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字义】所谓心体,是生灭心即阿黎耶识的本体的真如。所谓虚空界,是指空间。此中有周遍和无差别二义。所谓法界一相,是绝业平等无差别之义。所谓如来平等法身,是如来所证的平等无差别的法身。法身是说理智不二的觉体,一言以蔽之,是出缠的真如。
【要义】觉有本觉和始觉,今说本觉。阿黎耶识中有觉和不觉。觉之义如何?乃言生灭黎耶的本体的真如本觉,虽存于生灭心,但完全脱离妄念。即虽然日日夜夜生起妄念分别,但其心体毫不沾污。故说明心体离念的义相时,可说等于虚空界。虚空有两义:一是周遍之义,言虚空无不到之所。现在的本觉也是十方三世的凡圣无不遍在。二是无差别之义,言虚空在无论何处无不同一。现在的本觉也是法界平等一味之相,迷悟染净在缠出缠都无何等差异,此体此相即是如来所证平等无差别的法身觉体。此法身觉体并非到达如来方始发生的,迷界的吾等众生也本来有之。因此名之为本觉。
【详义】如来所证的平等无差别的法身觉体,迷界的吾等众生也一样具s月。如此说来,难道吾等众生都具有可成如来的因德,而指此因德为如来法身么?或者,出缠的如来法身就是吾等众生的迷心中所存在之物么?于此不能无疑。答曰:如前者指为因德,乃终教位的说法;如后者指为果相,乃圆教位的说法。贤首大师的“探玄记”十九丁中说:终教中只有因性,没有果相;圆教中说众生心中的果相,即此是也。今起信论虽含有两义,但其主要面是终教位的因德说,即对本觉说始觉,指示策修之义。这是可以首肯的。
其次,与此相关联,古来有本觉断、始觉断的两说。本觉断之说是这样:本觉本来断妄法,本来成佛,更无可断的妄法,也不需要修养。始觉断之说是这样:虽有本觉,但因已被妄法所隐覆,故非更积集修养之功以断妄法不可。关于这点,海东元晓的“疏”中两说并举;贤首大师的“义记”中提出始觉断之说;清凉大师说本觉断。这华严的贤、凉二祖,何故其说相异呢?这完全是因为,贤首大师依据缘起建立的法相,且表示终教位;清凉大师则欲对抗禅宗,故依据性起起入的行相,表示顿教位。即在华严的根本义的圆教中,圆满具足缘起性起二门。此中抽出缘起的一门,降下一段而说述的,是终教;抽出性起的一门,降下一段而说述的,是顿教。故贤、凉二祖的说法,外表虽然似乎相异,其根本义毫不相异。只是由于时代思潮的要求和化道的风格,其方面相异而已。今从起信论的立场上看来,是终教位的始觉断,可以无疑。
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
【要义】前文中冒头说觉,末了结束为本觉,今示其理由。
若问何以故,这问中含有两种疑义:一者,前文冒头说觉,末了结束为本觉,何以故?回答的便是上一句:“本觉之义乃对始觉之义而说。”即在同是觉,其中也有发心修行、改过迁善、终于到达大智慧光明之域的始觉之义。这意思是,作为本来自性而具有的觉体,名之为本觉。二者,是质问:冒头说的觉,何不当初就称为本觉呢?回答的便是下一句:“因为始觉与本觉相同。”盖欲发心修行,洗涤诸尘垢,到达大智慧光明的始觉,全在显现本觉固有的性德,始觉本觉完全融合,成为平等一相的始本不二的觉体。因此冒头处标榜觉。
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
【要义】已略说本觉,其次略说始觉。
本觉之义,已尽述其大要。然则始觉之义如何?所以有始觉者,真如本觉随无明之缘而动出,于是成为不觉的妄念而出现。正为了有本觉,所以产生不觉。若无本觉,不觉的妄念无由出生。所以说“依本觉,故而有不觉。”譬如水触寒气而成冰,因有水,故生冰,若无水则冰无由生。故可同样地说:依水故而有冰。
然本觉非死物,乃活物。所谓内熏力,即具有由内部打破不觉的妄念的作。故有微觉,厌生死,求涅槃,加强策励修养,扫除不觉的妄念,渐渐接近于光明界,到底还归,与本觉合同。这完全景为了有不觉,才发生对治这不觉的始觉。若无不觉,便无发生对治它的始觉的作用之理。故曰:“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好比冰融化为水,冰的本性本来是水,所以自有欲融的性质,即内熏力,终于融叱而成为原来的水。
要之,由于本觉,故发生不觉的妄念,遂呈迷界流转的的现象。由于有不觉,故发生打破它的始觉,遂呈悟界还灭的现象。不觉的妄念全部对治完毕之后,始觉便停止其作用,还归于本觉之体,成为始末不二,成为始本不二则不但本觉始觉的名称废止,连相对的觉的名称也废止,终于显现惟一绝对的无上涅槃的境界。
七、始觉的四位
始觉是由本觉之体生起的作,渐渐扫除不觉的妄法,显出没有一点阴云的本觉之德。则其间必有无量的阶级差等。今大致把它分别为究竟觉和非究竟觉二者。所谓究竟觉,犹似玲珑的满月,即所谓全分的觉。反之,所谓非究竟觉,犹似未曾圆满的初三月或半月,即所谓部分的觉。此非究竟更分之为三,合成内凡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的四者。(参照序论中的法数配当图)。
又以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字义】所谓心源,“义记”中有二释:一者,真妄相对,心是妄心,源是真如,即所谓心源者,乃妄心的本源的真如。二者,粗细相对,心是粗,源是细。此所谓粗细,乃下文的三细六粗,以业识为细,其他二细六粗尽皆为粗。即所谓心源者,乃妄心的本源的阿黎耶识。“笔削记”中更设别释,说心是一心,即一切诸法的本源,故心源即真如。
【要义】始觉大别为二,即究竟觉与非究竟觉。
始觉中虽有无量的阶级等差,但大别之,不外乎究竟觉和非究竟觉二者。此二者用什么来区别呢?依据对心源的觉否而异,即觉心源的名为究竟觉,不觉心源的名为非究竟觉。心源是吾等众生的迷心所由起的本源,此本源要之不外乎真如或阿黎耶识。倘是真如,则觉之,为能证的智慧;倘是阿黎耶识,则觉之,为能断的智慧。无论其为何者,都是断破不觉的迷心,觉悟迷心的本源,因满,果成,既已毫无可断破的迷心,成为始末不二,便是究竟觉。这是如来佛陀的境界。然发心修行,渐次断破不觉的迷心,若存一点迷心,即元品的无明,即是末觉本源,故为非究竟觉。这是等觉金刚喻定以下的境界。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要义】始觉的四位中,第一位说内凡觉。内凡觉之名,论文中虽无之,但今为便宜,就能观之人而命名。
依据对心源的觉与否,而区别为究竟觉与非究竟觉二种。既已分定,还须详说:第一位凡夫人,即十信位内凡之位,如吾等众生,尚末入十信位的外凡,不信善恶因果的道理,自造恶业,虽不觉察然到了十信内凡之位,知恶为恶,知恶业必有恶报,故鉴既往,慎将来,其后念中已止灭恶业,不使新起,这是觉灭相。因其已止灭恶业,对以前的外凡是觉,但未知恶业无性之理,又因仅灭恶业,尚未觉知恶业之因的烦恼,故对觉仍为不觉。盖所谓不觉,即烦恼也。对后位也是不觉。其次的第二位亦然,对第一位虽是觉,但对第二位是不觉。第三位亦然。第四位的金刚心亦然,对第三位虽是觉,但对佛果是不觉。
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
【要义】始觉的四位中,今说第二位…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