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的妄法所動而發生的,故當然具有不覺之義。雖具有此兩義,但是生滅的迷心,故不覺的黑暗面顯現于外表,而覺的光明面隱沒于內部。阿黎耶識中具有覺和不覺的兩義,故可用覺之義攝取真如本體的絕對界,用不覺之義攝取生滅現象的相對界,因此能攝取一切法。但前文說明真生二門各總攝一切法,與此大不相同,不可輕輕看過。即在真生二門,真如門中也盡攝絕對相對,生滅門中也盡攝絕對相對,但現在不同,覺中攝絕對,不覺中攝相對也。這是什麼理由呢?乃因現在單說生滅法中存在的兩義,故對于真生二門其意義甚狹故也。
阿黎耶識中有能攝之義,又有能生一切法的能生之義。原來在真如中,有能攝之義,而無能生之義,真如被無明妄法所動而成爲阿黎耶識。其中具有開始發生萬有之義。何則?因爲此識中,具有覺和不覺的兩義,故生出迷悟染淨向上向下流轉還滅的諸法。這就是說,如果覺的力強大,則清淨的覺的氣息熏陶于不覺中,消滅不覺的忘成爲悟界清淨的向上的發展從聲聞緣覺菩薩更進,遂至顯現無上涅槃的佛果,還歸于一心的本源。故名之爲還滅門。又,如果不覺之力強大,則不清淨的不覺的氣息熏陶于覺,成爲迷界染汙的向下的墮落,出現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的境界,遂至六道輪回。故名之爲流轉門。如此出生悟界生滅的現象,和迷界生滅的象,開發緣起宇宙萬有。說明根本的起點,如何山一心真如開發宇宙萬有,對真如緣起即如來藏緣起作根本的說明,都可根據阿黎耶識中具有覺不覺兩義之理。
六、本覺始覺
阿黎耶識中有覺和不覺兩義。其中的覺分爲本覺和始覺。所謂本覺,是作爲吾人本來的自性而具有的覺體。所謂始覺,乃由于策勵修養之功而顯現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的本覺。然則始和本,原來是不二的,不外乎一體的兩義。故可以說,本覺之外無始覺,始覺之外無本覺。然就義而區別起來,本覺是體,始覺是用;本覺是先天的固有的性德,始覺是後天的人爲的修德;本覺生始覺,故是能生方面,始覺是所生方面;本覺由于始覺而顯現,故是所顯方面,始覺是能顯方面。倘就位置而論,在迷界稱爲本覺,在悟界稱爲始覺。即本覺是在纏的真如,始覺走出纏的真如。始覺原是從初發心到究竟位的總稱,但現在且限于究竟位,作爲悟界的、出纏的而論。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
【字義】所謂心體,是生滅心即阿黎耶識的本體的真如。所謂虛空界,是指空間。此中有周遍和無差別二義。所謂法界一相,是絕業平等無差別之義。所謂如來平等法身,是如來所證的平等無差別的法身。法身是說理智不二的覺體,一言以蔽之,是出纏的真如。
【要義】覺有本覺和始覺,今說本覺。阿黎耶識中有覺和不覺。覺之義如何?乃言生滅黎耶的本體的真如本覺,雖存于生滅心,但完全脫離妄念。即雖然日日夜夜生起妄念分別,但其心體毫不沾汙。故說明心體離念的義相時,可說等于虛空界。虛空有兩義:一是周遍之義,言虛空無不到之所。現在的本覺也是十方叁世的凡聖無不遍在。二是無差別之義,言虛空在無論何處無不同一。現在的本覺也是法界平等一味之相,迷悟染淨在纏出纏都無何等差異,此體此相即是如來所證平等無差別的法身覺體。此法身覺體並非到達如來方始發生的,迷界的吾等衆生也本來有之。因此名之爲本覺。
【詳義】如來所證的平等無差別的法身覺體,迷界的吾等衆生也一樣具s月。如此說來,難道吾等衆生都具有可成如來的因德,而指此因德爲如來法身麼?或者,出纏的如來法身就是吾等衆生的迷心中所存在之物麼?于此不能無疑。答曰:如前者指爲因德,乃終教位的說法;如後者指爲果相,乃圓教位的說法。賢首大師的“探玄記”十九丁中說:終教中只有因性,沒有果相;圓教中說衆生心中的果相,即此是也。今起信論雖含有兩義,但其主要面是終教位的因德說,即對本覺說始覺,指示策修之義。這是可以首肯的。
其次,與此相關聯,古來有本覺斷、始覺斷的兩說。本覺斷之說是這樣:本覺本來斷妄法,本來成佛,更無可斷的妄法,也不需要修養。始覺斷之說是這樣:雖有本覺,但因已被妄法所隱覆,故非更積集修養之功以斷妄法不可。關于這點,海東元曉的“疏”中兩說並舉;賢首大師的“義記”中提出始覺斷之說;清涼大師說本覺斷。這華嚴的賢、涼二祖,何故其說相異呢?這完全是因爲,賢首大師依據緣起建立的法相,且表示終教位;清涼大師則欲對抗禅宗,故依據性起起入的行相,表示頓教位。即在華嚴的根本義的圓教中,圓滿具足緣起性起二門。此中抽出緣起的一門,降下一段而說述的,是終教;抽出性起的一門,降下一段而說述的,是頓教。故賢、涼二祖的說法,外表雖然似乎相異,其根本義毫不相異。只是由于時代思潮的要求和化道的風格,其方面相異而已。今從起信論的立場上看來,是終教位的始覺斷,可以無疑。
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要義】前文中冒頭說覺,末了結束爲本覺,今示其理由。
若問何以故,這問中含有兩種疑義:一者,前文冒頭說覺,末了結束爲本覺,何以故?回答的便是上一句:“本覺之義乃對始覺之義而說。”即在同是覺,其中也有發心修行、改過遷善、終于到達大智慧光明之域的始覺之義。這意思是,作爲本來自性而具有的覺體,名之爲本覺。二者,是質問:冒頭說的覺,何不當初就稱爲本覺呢?回答的便是下一句:“因爲始覺與本覺相同。”蓋欲發心修行,洗滌諸塵垢,到達大智慧光明的始覺,全在顯現本覺固有的性德,始覺本覺完全融合,成爲平等一相的始本不二的覺體。因此冒頭處標榜覺。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要義】已略說本覺,其次略說始覺。
本覺之義,已盡述其大要。然則始覺之義如何?所以有始覺者,真如本覺隨無明之緣而動出,于是成爲不覺的妄念而出現。正爲了有本覺,所以産生不覺。若無本覺,不覺的妄念無由出生。所以說“依本覺,故而有不覺。”譬如水觸寒氣而成冰,因有水,故生冰,若無水則冰無由生。故可同樣地說:依水故而有冰。
然本覺非死物,乃活物。所謂內熏力,即具有由內部打破不覺的妄念的作。故有微覺,厭生死,求涅槃,加強策勵修養,掃除不覺的妄念,漸漸接近于光明界,到底還歸,與本覺合同。這完全景爲了有不覺,才發生對治這不覺的始覺。若無不覺,便無發生對治它的始覺的作用之理。故曰:“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好比冰融化爲水,冰的本性本來是水,所以自有欲融的性質,即內熏力,終于融叱而成爲原來的水。
要之,由于本覺,故發生不覺的妄念,遂呈迷界流轉的的現象。由于有不覺,故發生打破它的始覺,遂呈悟界還滅的現象。不覺的妄念全部對治完畢之後,始覺便停止其作用,還歸于本覺之體,成爲始末不二,成爲始本不二則不但本覺始覺的名稱廢止,連相對的覺的名稱也廢止,終于顯現惟一絕對的無上涅槃的境界。
七、始覺的四位
始覺是由本覺之體生起的作,漸漸掃除不覺的妄法,顯出沒有一點陰雲的本覺之德。則其間必有無量的階級差等。今大致把它分別爲究竟覺和非究竟覺二者。所謂究竟覺,猶似玲珑的滿月,即所謂全分的覺。反之,所謂非究竟覺,猶似未曾圓滿的初叁月或半月,即所謂部分的覺。此非究竟更分之爲叁,合成內凡覺、相似覺、隨分覺、究竟覺的四者。(參照序論中的法數配當圖)。
又以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字義】所謂心源,“義記”中有二釋:一者,真妄相對,心是妄心,源是真如,即所謂心源者,乃妄心的本源的真如。二者,粗細相對,心是粗,源是細。此所謂粗細,乃下文的叁細六粗,以業識爲細,其他二細六粗盡皆爲粗。即所謂心源者,乃妄心的本源的阿黎耶識。“筆削記”中更設別釋,說心是一心,即一切諸法的本源,故心源即真如。
【要義】始覺大別爲二,即究竟覺與非究竟覺。
始覺中雖有無量的階級等差,但大別之,不外乎究竟覺和非究竟覺二者。此二者用什麼來區別呢?依據對心源的覺否而異,即覺心源的名爲究竟覺,不覺心源的名爲非究竟覺。心源是吾等衆生的迷心所由起的本源,此本源要之不外乎真如或阿黎耶識。倘是真如,則覺之,爲能證的智慧;倘是阿黎耶識,則覺之,爲能斷的智慧。無論其爲何者,都是斷破不覺的迷心,覺悟迷心的本源,因滿,果成,既已毫無可斷破的迷心,成爲始末不二,便是究竟覺。這是如來佛陀的境界。然發心修行,漸次斷破不覺的迷心,若存一點迷心,即元品的無明,即是末覺本源,故爲非究竟覺。這是等覺金剛喻定以下的境界。
此義雲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複名覺,即是不覺故。
【要義】始覺的四位中,第一位說內凡覺。內凡覺之名,論文中雖無之,但今爲便宜,就能觀之人而命名。
依據對心源的覺與否,而區別爲究竟覺與非究竟覺二種。既已分定,還須詳說:第一位凡夫人,即十信位內凡之位,如吾等衆生,尚末入十信位的外凡,不信善惡因果的道理,自造惡業,雖不覺察然到了十信內凡之位,知惡爲惡,知惡業必有惡報,故鑒既往,慎將來,其後念中已止滅惡業,不使新起,這是覺滅相。因其已止滅惡業,對以前的外凡是覺,但未知惡業無性之理,又因僅滅惡業,尚未覺知惡業之因的煩惱,故對覺仍爲不覺。蓋所謂不覺,即煩惱也。對後位也是不覺。其次的第二位亦然,對第一位雖是覺,但對第二位是不覺。第叁位亦然。第四位的金剛心亦然,對第叁位雖是覺,但對佛果是不覺。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要義】始覺的四位中,今說第二位…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