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相似覺。
第二位是二乘叁賢之位。詳言之,聲聞、緣覺的二乘,是用小乘的觀法的智慧的。又,所謂初發意,是十住的初位;所謂等,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總稱地前叁賢的菩薩。菩薩的階級,以十信以前爲外凡,此爲邪定聚;以十信內爲內凡,此爲不定聚。以十住、十行、十回向爲叁賢,以十地爲十聖,以初住以上爲正定聚,而將十地的滿位第十地的最後心的金剛心別用,作爲等覺位;以究竟位爲妙覺。天臺家設等覺位;華嚴家則以不別開等覺位爲通規,然往往有說述等覺位之處,這是依據他家的一般的釋義。
在二乘叁賢的位中,覺乃染妄念中的異相,即覺察到沒有妄念自性,故脫離執看于事事物物的我他彼此的我執的異相。即完全脫離粗分別,即粗的轉化彼此的我執,以及執著相,即從我執産生的名相等,能蒙隴地覺得真如,故名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
【要義】始覺的四位,今說第叁位隨分覺。
第叁位是從初地到九地的菩薩。所謂法身菩薩者,因十地的菩薩盡皆按分證得法身真如之理,故曰法身菩薩。今此法身限于初地,用等字包攝二地以上。地上的菩薩覺到妄念中的住相,故脫離心外有實法的法執,念中無有住相。這便脫離分別粗念相,即法執,故名爲隨分覺。所謂隨分覺,因爲每一地更深證得真如的真相,故名。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要義】始覺四位中,今說第四位究竟覺。
到達了菩薩的因地盡頭的第十地的滿心,即金剛心所謂等覺之位,已圓滿具足到達佛果的因位的方便階梯,始覺最後的一念能與本覺相應,根本無明動搖真如本覺,覺到成爲阿黎耶識的初起,心中沒有初相,即生相,即迷妄之相。這是滅卻生相,遠離細微的初起的妄念,故得見心性,即一心真如的本性。動全歸于靜,始覺全歸于本覺,成爲動靜一如,始本不二,心性完全常住不變,故名之爲究竟覺。
【詳義】把始覺的四位配合在生住異滅的四相上。如前已述,原來所謂生住異滅的四相,是說明俱舍唯識的性相家所常談的、有爲法變遷、暫不止住的無常轉變之相。但現在不用此意義,只是說斷絕不覺的妄法時,爲欲標明從粗到細的順序,當作一種記號應用而已。即以滅相爲最粗,次第經過異相、住相,以生相爲最細。然斷滅妄法煩惱時,粗強的煩惱是劣弱的智慧,細微的煩惱,在優勝的智慧上斷滅。這是佛教斷惑的常規,那麼,現在也是粗強的滅相在內凡的劣弱的智慧上斷破,異相在二乘叁賢的智慧上斷破,住相在地上菩薩的智慧上斷破,最細微的根本無明的生相在金剛心的最勝的智慧上斷破的。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衆生能視無念者,則爲向佛智故。
【要義】引證經語,總結證明始覺的四位。
所謂修多羅,“淨影疏”中說是“楞伽經”。真如毫不存妄念,故爲無念。然衆生是有念的,有念動亂起來,宛如卷起千波萬浪,峰巒沒影,不能捕捉事物之真相。無念之境則不然,宛如海神鎮怒,漣波不起,一碧湛然,倒影清皙,萬有的真相畢現。衆生本來是有念的,雖然不得無念,但得觀無念。觀無念的智,是隨順佛果的無念,即到達佛果的智。這也是舉示因人能觀的無念,使證知佛陀果上的無念。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要義】前文說究竟覺時,曾釋覺心初起之文。“淨影疏”中以此一段爲經說。
始覺的智慧漸漸增進,而達其極點,在等覺金剛心上覺到心的初起,決不是能覺知心初動出時的初相,即生相,而言覺到心的初起,是什麼緣故呢?答曰:“言知初相,即爲無念”。所謂知初相,非謂有可知的初相而知覺之。知道沒有初相的妄念,叫做知初相。既知沒有初相的妄念,則已毫無妄念,即無念也。好比暗夜看到有狼蹲踞而感恐怖,東方既白,方知是一木樁時,狼的妄念已不存在,就完全變成無念。
是故一切衆生不名爲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
【要義】指示只有佛是覺,等覺金剛心以下,皆有不覺之失。
如前所說,覺到妄心初起時,始成無念。這是佛陀的境界,因此之故,除佛以外的一切衆生,即等覺金剛心以下,盡是不覺,不知何時開始,念念相績不絕,未曾暫離妄念,完全是有念的境界。而此妄念與不覺,是不能說何時開始的,故名爲無始的無名。關于無始,“義記”中有二釋:一釋,關于粗細,無明是最細的,故沒有從這無明開始之物,所以名爲無始。二釋,關于真妄,真如是本來存在的,是無始的。無明的妄法是依據真如的,故無明亦無始,故曰無始。
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
【要義】前文指示不覺之失,此處說覺之得。
若到佛陀的境界,毫無妄念,成爲無念,則浮于一切衆生的妄心有念之上,能明了地知覺生住異滅的相狀,有如諸相映于鏡。這無念的佛陀得知衆生有念之相狀,其理如何?若非無念與有念完全乖異,則不能無疑。答曰:衆生之有念,從法體上看來,本來是無念,只是衆生誤認其爲有念而已。佛陀則不然,把有念的妄法達觀地看作無體,故有念即無念也。有念與無念本來平等。故由佛陀的眼光看來,知有念爲有念,得見四相宛然。
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要義】以上詳說始覺,至此則指示始本不二,只有一覺,以結束始覺的一段。
以上指示始覺的四相。但若真欲達到無念之境,則須知始覺與本覺相一致。故始覺中無有四相之差異。在迷的期間,認知四相劃然存在,但四相本是不覺之妄法,畢竟是無體,只是浮現于靜的本體上的動的作用。然則動就是靜,四相都是時有時無,因是別體,故無自立之理。本來動靜平等,始本無差別,只有絕對同等的始覺本體,則始覺又有何異。
“圓覺經”中說:“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蓋從悟界無念的見地上達觀起來,衆生本來成佛並非始成。始本完全同體一如。人們至今尚在迷界有念之境,說生死,說涅槃,發生厭離欣求之念,悟迷差別,這些人都無異于昨夜之夢。衆生有念的境界,其實可說完全與處在夢中相等。其策勵修行以期佛果者,好比夢中溺水,掉動手足,欲達彼岸。夢醒之後,始知是夢,在夢中安能知其爲夢。如今亦然,長夜夢醒,始知昨夜之夢。于是真正悟得本來成佛、生死即涅槃、始本不二,及絕對無差別的覺體。則在因位的迷界中策修的人,究有何等意義呢?策修豈非全屬徒勞嗎?答曰:不然,夢中欲達彼岸而掉動手足,大喊救命,終于得到夢醒。與此相同:迷界中的策修,其結果終于覺到本來成佛、動靜一如、生死即涅槃、始本不二。可知策修不可忽視。觀始覺的四相,達迷于無念,知此與始覺無異。但吾等衆生在迷的境界中,四相本來隱然存在。故用勤勉努力來打破不覺的妄法,是必要的。豈宜玩弄悠閑日月哉。
八、隨染本覺
覺的義中,分爲始覺和本覺。關于始覺的說明已畢。以後當說明本覺。本覺可分爲二,一者隨染本覺,二者性淨本覺是也。所謂隨染本覺,是從作用的點上說明本覺。換言之,是就始覺的智慧打破妄染的作用上顯示本覺的體相。故對妄染加以說明,因爲真如本覺是絕對平等清淨的本體,非言語紙筆所能及,故只能對妄染加以說明也。好比欲顯示明月的皓皓,須借一片雲來作陪,說到絕無一點纖雲時,方始能說出明月的真相。今對妄染說,其勢不得不依據始覺而說。故雖然似乎與始覺無區別,但必須記住,其主意實乃在于本覺。
複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站不相舍離。雲何爲二?一者,智淨相,二者,不思議業相。
【要義】說明隨染本覺時,須分智淨相及不思議業相二者。
複次,本覺的體相隨妄染而分別時,發生二種相。所謂生,並非新生,不外乎本覺的顯複次,本覺的體相隨妄染而分別時,發生二種相。所謂生,並非新生,不外乎本覺的顯現,暫將顯之義稱爲生耳。然止二種相,全無異于始覺的作用。始覺不離本覺,故此二種相與本覺不相離舍。此二種相如何?一曰智淨相,二曰不思議業相是也。所謂智淨相,智即始覺的智慧,淨是本覺的自清淨心。即向來被不覺的妄染所掩覆的本覺,今因始覺的智慧而掃除其妄染,恢複其本來清淨之相。所謂不思議業相,乃言始覺達于極點,妄染全部掃除,發揮本覺固有的性德,適應萬機的感見,顯現利他的大用。譬如被黑雲掩覆的叁五之夜的明月,今將黑雲漸漸掃除,發揮玲珑皓月的本來面目,正好比作智淨相。如此,發散朗朗的光輝,河海山谷大地無不照明,萬水無不映出其影,普利萬物,正好比作不思議業相。
智淨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心相,顯現法身,智淳淨故。
【要義】說智淨相時,初明因位修行的次第,後示果中的智斷二德。
所謂智淨相者,詳言之,先在地前叁位上作法力熏習。所謂法力熏習,乃真如本覺從內激發的內熏、和從佛菩薩等的教法教化引導的外熏是也。由于此內外二熏而從事修養,積集功德;其次,至于地上位,作如實修行,作適當于真如之理的修行;最後,至于等覺金剛心,滿足了因位修行的方便,于是愈益到達于果位,斷破真妄和合的阿黎耶識中的生滅的妄相,此時又能斷滅無始以來相續的業轉現等染心的妄相,即破除阿黎耶識中的生滅相,因而顯現不生滅法身的本覺,滅卻業轉現等染心相續的妄相,因此報身始覺的智慧淳一不雜,獲得離垢清淨。要之,隨染本覺之體,終于還歸于一心的本源,成爲淳淨的圓智,顯現報身始覺之義。說果位時雖有斷智二德,但主要是限于智德,名爲智淨相。
此義雲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
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