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智。真智依照事法中的理法,俗智依照理法中的事法。二智圆满,称为遍知。色无碍自在者,是佛的身业。佛的色身,自由自在。例如所谓大小无碍,即欲大就大,欲小就小,或现示丈六小身,或现示法界无边的大身。又如所谓互用无碍,可用眼闻声,可用耳见物,即六根相通。俗谚云:目能言如口。迷者尚且如此,何况觉者。又有所谓客地无碍,即事和理互不相碍。又有所谓应机无碍,即若有所化之机,则顿遍十方,然不须分身。所谓救世大悲者,是佛的口业,即用无碍的辩才和无尽的大悲来摄化一切众生。所谓世,就是世间。在正觉、国土、众生的三世间,现在是众生世间。所谓救,是如来的大悲。所谓悲,在众生缘、法缘、无缘的三缘中,现在是无缘。所谓无缘,即忘记了所缘的众相,而发生悲心,三缘之中,此为最胜,故曰大悲。这是举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之胜,以标明佛陀。
所谓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即法宝是也。先说及字,这字有相异和集合二义。相异者,表示前面的佛宝和现在的法宝有区别;集合者,表示崇敬佛宝同时又崇敬法宝。但现在以相异为主。所谓彼身,即前述的报化二身,是用大。所谓体相,即体大、相大二者,是法身。即现在用体相二大来总标法宝。所谓法性真如海,是另显体大。这体大,即宇宙人生的本体,在有情称为佛性,在非情称为法性,而无论何在,皆真实不变,故称为真如。然又广大无边,故名为海。所谓无量功德藏,是另显相大,即此宇宙人生的本体,在空间上具足无边的功德,在时间上具足无限的功德,故称为藏。
所谓如实修行等,即僧宝,服膺佛陀的教条禁条,发生无漏智,即清净的智慧,而作契合于真如实相的修行,叫做如实修行。这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所谓等,即在上等取等觉,在下等取地前三贤的菩萨。单说僧,是通称凡夫和圣者;说僧宝,则限于三贤以上的圣者。又所谓僧,详言之是僧佉,意思是和合。和合中有理和及事和。理和即理智冥合,契当于真如。事和即“仁王经十地品”中的六和,即心口意的三业和合,以及同戒、同见、同学,是谓六和。吾人凡愚,对理和究非其器;对事和则不可不有尽心力而为之的觉悟。
所谓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据“义记”说是表明归命于三宝的理由。造本论的理由,是下面的因缘分。然根据净影及海东的疏,造本论的理由,仅看此文便已可知,则归命于三宝。所以要造本论的理由,是要迷界的凡夫,除疑起信,舍邪归正,使佛种不断。虽然是非常高尚幽玄的教义,若无努力修行之人,则势必完全绝迹。是以归命三宝而造此论。
第四章 五分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
【要义】由此渐入正宗分。然此文是开始说正宗分全体,故相当于序分中所述的发起序。所谓论曰,是表明异于经和律。法是什么呢?佛教家常用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两义来解释。就是说:世间所有一切事物,无不有自个特别的性质,即任持自性;又因各有自个特别的性质,故其自身变成一种轨则标准,教人解决此为何物,即轨生物解。然则所谓法者,不论物质和精神,不问有形和无形,乃泛指一切万有。但这里所谓法,一心是也。此一心包含二门三大之义,故最能唤起大乘的信根。所谓摩诃衍,即大乘;信根即信心。何故用根字?根有二义:一是能持之意,有根始能支持树木;二是生长之意,有根于是发生枝叶。今信心亦然,大乘的信心一生,便可能持而不退失。既生信心,便渐渐向上,发生种种功德。即所谓信根,是法喻合名的信心。所谓是故应说,意谓一心的法实有唤起大乘信心的功用,故我应须说述一心之义。
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意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要义】前文说应说一心之法,今承其发端,将此一心之法分为五段而说述。这是表明本论的大纲。
所谓一者因缘分,是指示说述本论的因缘。无论何事,必非孤立地发生,必有某种机缘。今所谓因缘,即众生的机缘是也。所谓二者立义分,乃提示本论一部的大纲要义,使众生发起信心。所谓三者解释分,是更加详细说明,使易于理解。所谓四者修行信心分,是说既已理解道理,更须修行信心。所谓五者劝修利益分,是说虽已表示信行,但钝根之人自然易于懈慢,故举示利益以劝修行。此五分中最主要的是中间三分。其中立义分和解释分,是教义的哲学的说明;修行信心分,是宗教的伦理的说明。
第五章 因缘分
初说因缘分。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
【要义】此因缘分虽在于正宗分中,但是开始说述本论的因缘,故相当于序分四种中的缘起序。序分有四种,本论只缺一大纲序,其地归敬序、缘起序、发起序三者具足。
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
【要义】造本论的八种因缘中,因缘总相是总体的理由,后七种是特别的理由。所谓因缘总相,就法而言,是造本论一部的理由;就机而言 ,是不分根机胜劣,欲利益一切众生。故因缘总相,即世间百般,要之,可归结于苦乐二事。人生谁不厌苦而爱乐。然世间之乐,犹苦也。即享乐之后有苦,尚非真乐。故须将伴苦的乐也除去,使获得菩提涅槃的究竟乐,即极乐,为此而造此论。这就是说,不是为了要使人人获得人天的名利恭敬,论主自己也不是为了欲得名利而造本论。
所谓一切苦,是三苦二死。所谓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是也。苦苦就是身体受伤等特别苦痛。坏苦就是享乐去而感悲哀。行苦,就是现在受著六道轮回的生。所谓二死者,即分段和变易:分段生死者,例如凡夫二乘,身体组织上有种种变化;变易生死者,例如菩萨,虽然色身是殊胜的,但心的状态上有变化。此外,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的八苦亦在其内。离去此等一切苦的,非凡夫人天之果,亦非二乘菩萨之果,完全是无上涅槃的佛果,因此名之为究竟乐。其次,所谓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即如前所述,表明非为欲使他人获得世间人天的名利,论主自身亦非为博得名声。
二者,为欲解群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
【要义】此后说述特别的理由,现在是举示立义分和解释分中说述显示正义和对治邪执的因缘。即本论述作的第二理由,是解释如来根本之义,所谓一心之法,使诸众生正确理解,不陷于误谬。所谓如来根本之义,如下文所说,一心之法中,包摄一切世间、出世间之法。又,一心之法中,有心真如和心生灭二门,这二种门中总摄一切之法。因此并非除一心之外另有根本义。说述这根本义的一心之法,不外乎是下面的立义分和解释分中的显正义。因此第二由是立义分和说述显示正义的因缘。所谓正解不谬,是说地前三贤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虽不如地上的菩萨的证实真如,但是相似比观,约略相应于真如,故名为正解。这相当于解释分中的显示正义。如此正解,始能离去诸邪执,故曰不谬。这相当于解释分中的对治邪执。
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要义】第三是举示说述解释分中的分别发趣道相的因缘。是欲使善根成熟的众生即十信的终心者堪任不退信,即进于十住正定聚之位。
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
【要义】第四是举示说述修行信心分中的、初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的因缘。善根微少的众生,即十信的住心者(自二倍至八信,)其信心尚末坚固,欲使其信心坚固,故说四种信心及四种修行。
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
【要义】第五是举示说述修行信心分、第四的修行的末文的因缘。对十信的初信中、下品之机,举示礼拜纤悔等方便,使之消灭烦恼、恶业,善护其心,内则远离痴慢,外则摆脱邪道之网。
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
【要义】第六是举示说述修行信心分中、第五的止观门的因缘。这相当于十信的初信中、中品之机。就中如凡夫,因散乱心多,故须用使心静寂的止,如二乘,因陷于灰身灭智的空寂,故须用使心活动的观。为欲各各除去其过失也。
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要义】第七是举示说述修行信心分的复次众生初学是法以下的劝生净土文的因缘。这相当于十信的初信、上品之机。为欲使不能以自力观一心之法而修行的人,一向专念地观阿弥陀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的弥陀佛前,在彼净土中必定信心不退。这实在是净土门发生的本源,以马鸣菩萨为嚆矢,故净土宗中把马鸣菩萨列为祖师。现在所述的专念,是观念乎,抑称念乎,在立于真宗的要真弘三门中相当于何者等问题,当在下面说述。
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
【要义】第八是举示说述劝修利益分的因缘。这通达于十信的初信中、上中下三品之机。
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要义】因有上述八种因缘,故造此论。这是结束造论的因缘。然此文古来多付于第八因缘的文中,使人如觉其非因缘全部的经文,故今别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要义】造论的因缘既已说毕,本论著述的理由已明。然还须设问答,说明造本论之所以。修多罗即佛经,其中已有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之法,则何须重说呢?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
【要义】答曰,佛经中虽有此法,然众生的根机有利钝,所欲有不同,内因有不相等者,又,信受解领教法的外缘有不相等者,即就能说的佛陀而言,有在世的,有灭后的。依此理由,造论重说。
所谓众生根行不等,根是指根机的利钝,行是指所欲的不同,即言众生的内因不等。所谓受解缘别,是指信受教法,解是指解领教法。这受解的缘,不外乎能说的佛陀。…
《大乘起信论新释(日本 汤次了荣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