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智。真智依照事法中的理法,俗智依照理法中的事法。二智圓滿,稱爲遍知。色無礙自在者,是佛的身業。佛的色身,自由自在。例如所謂大小無礙,即欲大就大,欲小就小,或現示丈六小身,或現示法界無邊的大身。又如所謂互用無礙,可用眼聞聲,可用耳見物,即六根相通。俗諺雲:目能言如口。迷者尚且如此,何況覺者。又有所謂客地無礙,即事和理互不相礙。又有所謂應機無礙,即若有所化之機,則頓遍十方,然不須分身。所謂救世大悲者,是佛的口業,即用無礙的辯才和無盡的大悲來攝化一切衆生。所謂世,就是世間。在正覺、國土、衆生的叁世間,現在是衆生世間。所謂救,是如來的大悲。所謂悲,在衆生緣、法緣、無緣的叁緣中,現在是無緣。所謂無緣,即忘記了所緣的衆相,而發生悲心,叁緣之中,此爲最勝,故曰大悲。這是舉示身口意叁業的功德之勝,以標明佛陀。
所謂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即法寶是也。先說及字,這字有相異和集合二義。相異者,表示前面的佛寶和現在的法寶有區別;集合者,表示崇敬佛寶同時又崇敬法寶。但現在以相異爲主。所謂彼身,即前述的報化二身,是用大。所謂體相,即體大、相大二者,是法身。即現在用體相二大來總標法寶。所謂法性真如海,是另顯體大。這體大,即宇宙人生的本體,在有情稱爲佛性,在非情稱爲法性,而無論何在,皆真實不變,故稱爲真如。然又廣大無邊,故名爲海。所謂無量功德藏,是另顯相大,即此宇宙人生的本體,在空間上具足無邊的功德,在時間上具足無限的功德,故稱爲藏。
所謂如實修行等,即僧寶,服膺佛陀的教條禁條,發生無漏智,即清淨的智慧,而作契合于真如實相的修行,叫做如實修行。這是初地以上的菩薩。所謂等,即在上等取等覺,在下等取地前叁賢的菩薩。單說僧,是通稱凡夫和聖者;說僧寶,則限于叁賢以上的聖者。又所謂僧,詳言之是僧佉,意思是和合。和合中有理和及事和。理和即理智冥合,契當于真如。事和即“仁王經十地品”中的六和,即心口意的叁業和合,以及同戒、同見、同學,是謂六和。吾人凡愚,對理和究非其器;對事和則不可不有盡心力而爲之的覺悟。
所謂爲欲令衆生,除疑舍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據“義記”說是表明歸命于叁寶的理由。造本論的理由,是下面的因緣分。然根據淨影及海東的疏,造本論的理由,僅看此文便已可知,則歸命于叁寶。所以要造本論的理由,是要迷界的凡夫,除疑起信,舍邪歸正,使佛種不斷。雖然是非常高尚幽玄的教義,若無努力修行之人,則勢必完全絕迹。是以歸命叁寶而造此論。
第四章 五分
論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應說。
【要義】由此漸入正宗分。然此文是開始說正宗分全體,故相當于序分中所述的發起序。所謂論曰,是表明異于經和律。法是什麼呢?佛教家常用任持自性,軌生物解兩義來解釋。就是說:世間所有一切事物,無不有自個特別的性質,即任持自性;又因各有自個特別的性質,故其自身變成一種軌則標准,教人解決此爲何物,即軌生物解。然則所謂法者,不論物質和精神,不問有形和無形,乃泛指一切萬有。但這裏所謂法,一心是也。此一心包含二門叁大之義,故最能喚起大乘的信根。所謂摩诃衍,即大乘;信根即信心。何故用根字?根有二義:一是能持之意,有根始能支持樹木;二是生長之意,有根于是發生枝葉。今信心亦然,大乘的信心一生,便可能持而不退失。既生信心,便漸漸向上,發生種種功德。即所謂信根,是法喻合名的信心。所謂是故應說,意謂一心的法實有喚起大乘信心的功用,故我應須說述一心之義。
說有五分,雲何爲?五一者因緣分,二者立意分,叁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
【要義】前文說應說一心之法,今承其發端,將此一心之法分爲五段而說述。這是表明本論的大綱。
所謂一者因緣分,是指示說述本論的因緣。無論何事,必非孤立地發生,必有某種機緣。今所謂因緣,即衆生的機緣是也。所謂二者立義分,乃提示本論一部的大綱要義,使衆生發起信心。所謂叁者解釋分,是更加詳細說明,使易于理解。所謂四者修行信心分,是說既已理解道理,更須修行信心。所謂五者勸修利益分,是說雖已表示信行,但鈍根之人自然易于懈慢,故舉示利益以勸修行。此五分中最主要的是中間叁分。其中立義分和解釋分,是教義的哲學的說明;修行信心分,是宗教的倫理的說明。
第五章 因緣分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雲何爲八?
【要義】此因緣分雖在于正宗分中,但是開始說述本論的因緣,故相當于序分四種中的緣起序。序分有四種,本論只缺一大綱序,其地歸敬序、緣起序、發起序叁者具足。
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爲令衆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要義】造本論的八種因緣中,因緣總相是總體的理由,後七種是特別的理由。所謂因緣總相,就法而言,是造本論一部的理由;就機而言 ,是不分根機勝劣,欲利益一切衆生。故因緣總相,即世間百般,要之,可歸結于苦樂二事。人生誰不厭苦而愛樂。然世間之樂,猶苦也。即享樂之後有苦,尚非真樂。故須將伴苦的樂也除去,使獲得菩提涅槃的究竟樂,即極樂,爲此而造此論。這就是說,不是爲了要使人人獲得人天的名利恭敬,論主自己也不是爲了欲得名利而造本論。
所謂一切苦,是叁苦二死。所謂叁苦者,苦苦、壞苦、行苦是也。苦苦就是身體受傷等特別苦痛。壞苦就是享樂去而感悲哀。行苦,就是現在受著六道輪回的生。所謂二死者,即分段和變易:分段生死者,例如凡夫二乘,身體組織上有種種變化;變易生死者,例如菩薩,雖然色身是殊勝的,但心的狀態上有變化。此外,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的八苦亦在其內。離去此等一切苦的,非凡夫人天之果,亦非二乘菩薩之果,完全是無上涅槃的佛果,因此名之爲究竟樂。其次,所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即如前所述,表明非爲欲使他人獲得世間人天的名利,論主自身亦非爲博得名聲。
二者,爲欲解群如來根本之義,令諸衆生正解不謬故。
【要義】此後說述特別的理由,現在是舉示立義分和解釋分中說述顯示正義和對治邪執的因緣。即本論述作的第二理由,是解釋如來根本之義,所謂一心之法,使諸衆生正確理解,不陷于誤謬。所謂如來根本之義,如下文所說,一心之法中,包攝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法。又,一心之法中,有心真如和心生滅二門,這二種門中總攝一切之法。因此並非除一心之外另有根本義。說述這根本義的一心之法,不外乎是下面的立義分和解釋分中的顯正義。因此第二由是立義分和說述顯示正義的因緣。所謂正解不謬,是說地前叁賢的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雖不如地上的菩薩的證實真如,但是相似比觀,約略相應于真如,故名爲正解。這相當于解釋分中的顯示正義。如此正解,始能離去諸邪執,故曰不謬。這相當于解釋分中的對治邪執。
叁者,爲令善根成熟衆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要義】第叁是舉示說述解釋分中的分別發趣道相的因緣。是欲使善根成熟的衆生即十信的終心者堪任不退信,即進于十住正定聚之位。
四者,爲令善根微少衆生修習信心故。
【要義】第四是舉示說述修行信心分中的、初四種信心,及四種修行的因緣。善根微少的衆生,即十信的住心者(自二倍至八信,)其信心尚末堅固,欲使其信心堅固,故說四種信心及四種修行。
五者,爲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要義】第五是舉示說述修行信心分、第四的修行的末文的因緣。對十信的初信中、下品之機,舉示禮拜纖悔等方便,使之消滅煩惱、惡業,善護其心,內則遠離癡慢,外則擺脫邪道之網。
六者,爲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要義】第六是舉示說述修行信心分中、第五的止觀門的因緣。這相當于十信的初信中、中品之機。就中如凡夫,因散亂心多,故須用使心靜寂的止,如二乘,因陷于灰身滅智的空寂,故須用使心活動的觀。爲欲各各除去其過失也。
七者,爲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要義】第七是舉示說述修行信心分的複次衆生初學是法以下的勸生淨土文的因緣。這相當于十信的初信、上品之機。爲欲使不能以自力觀一心之法而修行的人,一向專念地觀阿彌陀佛,往生于西方極樂淨土的彌陀佛前,在彼淨土中必定信心不退。這實在是淨土門發生的本源,以馬鳴菩薩爲嚆矢,故淨土宗中把馬鳴菩薩列爲祖師。現在所述的專念,是觀念乎,抑稱念乎,在立于真宗的要真弘叁門中相當于何者等問題,當在下面說述。
八者,爲示利益,勸修行故。
【要義】第八是舉示說述勸修利益分的因緣。這通達于十信的初信中、上中下叁品之機。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要義】因有上述八種因緣,故造此論。這是結束造論的因緣。然此文古來多付于第八因緣的文中,使人如覺其非因緣全部的經文,故今別出。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要義】造論的因緣既已說畢,本論著述的理由已明。然還須設問答,說明造本論之所以。修多羅即佛經,其中已有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之法,則何須重說呢?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衆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要義】答曰,佛經中雖有此法,然衆生的根機有利鈍,所欲有不同,內因有不相等者,又,信受解領教法的外緣有不相等者,即就能說的佛陀而言,有在世的,有滅後的。依此理由,造論重說。
所謂衆生根行不等,根是指根機的利鈍,行是指所欲的不同,即言衆生的內因不等。所謂受解緣別,是指信受教法,解是指解領教法。這受解的緣,不外乎能說的佛陀。…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