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往生;说了还不走,这不是真的。这些佛学常识我们要懂,才不至于被人欺骗。我的话只能说到此地,点到为止,后面你们自己去参,自己去悟。
过去李老师常常告诉我们,魔也会示现佛菩萨的样子来说法,冒充佛菩萨来度众生,结果把众生都度到魔道。他讲的法百分之九十九与佛说的没有两样,只有一分与佛说的不一样,我们凡夫如何能辨别?《大佛顶首楞严经》讲得最详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我们自己的念头不正,没有离开名闻利养、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才会着魔。如果真正遇到善知识,如理如法的修行,决定烦恼轻、智慧长,轻安自在。如果修学之后,烦恼增长,或者带来一些病痛、恐惧,时常感到外面有无形力量的威胁、压迫,这就决定不是佛法。
在净土念佛法门,功夫真正契入轨道,得到「功夫成片」就身心自在。有这样的功夫就能往生凡圣同居土,不会有生死的恐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把握。如果念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念到「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你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妖魔鬼怪进不了你的身边。心正、行正就能远离一切魔障,这是基本的原则。
没有善知识讲经说法,想要真正求解也不难,古大德教导我们「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只要恭恭敬敬的读上一千遍,就得感应。一千遍念下来,心定了,心定就能起感应;心浮动,不可能有感应。心不清净,贪瞋痴慢没有放下,五欲六尘还有贪爱,就与魔感应。唯有清净心、真诚心,才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21-90-42
问:居士升座讲经,为了重法,故在台上方便呼「顶礼法师」,但在台下称某某居士,请问可以吗?
答:在家居士可以称法师,他是修学佛法,又以佛法教化众生,他就是法师。升座时,他是法师;不升座时,他也是法师。我们今天习惯不称法师,称某某居士,这是习俗,并不如法。
佛教里面称和尚、法师、阿阇梨,不分在家出家,不分男女老少,皆可称呼。「和尚」的意思是亲教师,我跟他学,他直接教导我,不管他是在家出家、男的女的,只要我跟他学,他是我的「和尚」。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决定是出家人,在家人不能称。
礼节,平等的恭敬。我们今天上台学习讲经,升大座的仪规是从右面上,左面下,这有一定的规矩。我们在这里学习,将来出去不一定用得上,要见机行事。我们到外国讲经是站着讲的,没有座位,我们要「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决定没有分别、执着。用当地的礼节,当地人觉得好就好,一切随顺。21-90-50
问:家乡人民向您致以亲切的问候,遥祝法体康泰,盼望您早归故里。
答:我从小流浪在海外,对于怀念故乡的这一份情执,不是亲身经历的人确实很难体会。往年我与赵朴老每一次见面,他都会提到落叶归根。我想回到家乡,已经想了几十年,至今缘还是不成熟。不过我学佛了,佛以宇宙为家,佛给我指出一条明路,所以对于思念故乡的情执,我以佛法真实智慧将之融解开了。21-90-67
问:我们此次组团来「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净宗学会」共修,获益不少。藉此难得机会,我们代表纽约同修向师父问候,祝愿师父身体健康,将佛法弘扬全世界,普度众生。
答:纽约是世界第一大都市,过去也有不少同修在那个地方弘扬佛法,最早做得最成功的是沉家桢老居士。我跟他也很熟,但很多年没见面了,你们回去之后,有机会代我向他问候。
这也是缘分问题。这么多年当中,我们有很深刻的体验,佛法要专修,才能得到三宝的加持。以前我们学教,李炳南老师常说:「弘法利生不容易,必须要通达世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就不谈了,我们举世间法的例子。世间法还不谈全世界的,专讲中国的《四库全书》,你有没有办法通达?这是世间法里面的一部分,你都无法通达了,如何能谈弘法利生?」现在弘法利生的事情不通达,我们应该怎么办?老师教我们要「至诚感通」。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求感应」,求佛菩萨加持。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佛的力量让我们通达了世出世间法。所以,这个通达不是学来的,而是感应来的。要如何感应?诚则灵。我这一生就是得力于老师这句话的教导。
实在讲,我对世出世间法涉猎太少了,所以我完全是靠佛菩萨加持,用真诚心求感应。真诚一定要专,专精才能得感应;学的东西太多、太杂,感应就没有了。所以,一定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才能得感应。我用这种方法几十年很有效,我以纯真纯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确实自己不断在进步。
纵然是恶人,毁谤、误会我的人,侮辱、陷害我的人,我都把他当作佛菩萨、老师看待,决定没有丝毫怨恨心,我凭这一点得感应。我今天如果遇到歌利王来割截我的身体,我也会像忍辱仙人一样,我会很感谢他,我不会有丝毫怨恨心。为什么?我知道死了以后有好地方去,我很有把握,决定比这一生殊胜不知道多少倍!所以,我对于逆境、恶人,绝对不会有一念瞋恚心。
佛在《十善业道经》教龙王,「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这个法就是「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善法就是十善业道。广义的说,就是佛在一切经典里面的教诲。所以,你念念与此相应,一定会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21-90-68
道场篇
问:听经时,听到浪费常住的水电,这个罪连佛都帮不上忙。我马上省悟,用钱布施给常住来补过,请问这样可以免我的罪过吗?
答:可以。这种浪费,自己知道来补偿,应当没有问题。因为你这是过失,不是罪。21-90-08
问:我希望全世界各地来参学的同修,能够把念头一转,将新加坡居士林的水电费当作自己的,应当要付钱,这样自然就不会造成浪费常住的一分一毫。请问这种观念行吗?
答:这个观念不正确,应当时时刻刻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样就好。决不是因为我自己可以拿钱,就能任意使用。总而言之,修行是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与行为。佛是教我们真修行,常住是提供修行的场所来帮助我们,改我们的习惯,成就我们的德行,懂得这个意思,知道自己节俭、惜福就好。
在唐朝时代,「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提倡共修。在这以前也有共修,但是没有规定,也没有任何约束,多半都是自修。共同在一起,只有研究、讨论、学习经教,修行确实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能够想象得到,那时一定有些人懈怠、懒惰,不能克服自己的习气,祖师大德看到觉得非常可惜,所以才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大家生活在一起都守纪律,这样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自己没有能力克服,要藉大众的力量,这是好事情。当年建丛林、立清规,用意在此地。
所以,我们到道场参学,参是参与,学是学习,就是我们要参与这个团体,跟他共同学习,才能得受用。如果我们到这个道场来,自己用一个特殊的身分,不能与大众生活在一起,不能与大众一起学习,那就完全错了。你不能随顺大众,这个过失要是从《戒经》里去结罪,这个罪过很重,这是破坏一个僧团的形象,属于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所以,我常劝导同学,这是个正法道场,每天念佛讲经,一切都有规矩,我们自己已经养成了不好的生活习惯,实在无法与大众一起相处时,自己应当知难而退。离开这个道场,就是护持道场,绝不破坏这个道场的形象,你的功德无量,你做了一桩好事情。你不离开,又不肯随众,破坏形象,你的罪过,我们虽然一句话不说,但是你的果报在阿鼻地狱。
三皈依中,「皈依僧,众中尊」。众就是今天所讲的团体,社会团体很多,佛门也是一个团体。四个人以上就是一个小团体,就称「众」。众中最为尊贵、最值得人尊敬的是佛法这个团体。它尊敬在哪里?它是个和合僧团,就值得人尊敬。僧团里没有诤论,能遵守六和敬的戒条,是个和睦僧团,所以是社会一切团体的模范。你要是把模范团体的形象破坏了,这个罪过多重?决定堕三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21-90-08
问:一些外道的经常到佛堂来,有些居士不准他们进念佛堂,请问应该怎么办?
答:应当先劝导,他要是遵守念佛堂的规矩,随着大众一起共修,就欢迎他。佛菩萨普度众生,也不拒绝外道。世尊当年在世,九十六种外道跟佛学习,依佛作老师,佛都收容,可见得佛并不拒绝外道。如果他要是不遵守念佛堂的规矩,扰乱大众,我们一定要请他出去,决不能破坏大众修行。所以,不是说他是外道,我们拒绝;而是守规矩的人欢迎,不守规矩的人请他出去。
《净空法师答疑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