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一集▪P2

  ..续本文上一页了之后就会开悟,就会证得圆觉的境界。这一关要自己去突破,别人没有办法来帮你的忙,别人要能帮忙,诸佛菩萨大慈大悲早该帮我们忙,这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己一念之差,变成迷惑颠倒。

   『义』是『体相用三大』,就是「大方广」三个字所代表的,与《华严经 》经 题「大方广」是一个意思,所以《圆觉》跟《华严》是同一个境界,等量齐观,等於一个是详细的说,一个是略说。这个地方说得简单,《华严》说得详细,它经 文长,分量大。这部经 也称为不思议经 典。

   讲义【《大疏》云:凡欲解了义经 论,先须明释法义,依法解义,义即分明,以义照法,法即显著。】

   《大疏》就是宗密的《圆觉经 大疏》。这几句话很重要,不是重要的圆瑛法师不会录下来。所引用的这几句话,这是宗密大师对我们学佛的人非常好的开示。凡是你要想了解了义的经 论,了义经 在佛法里面是最圆满、最究竟,也就是最高的教科书,这是了义经 ,从哪里下手?『先须明释法与义』,明是明白,释是解释,要明白解释法与义。或者「明」当作明了、知道,就是首先你要晓得,对於法义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然后『依法解义』,义理你才明了,才『分明』,意思明白之后,你再看诸法,那真是头头是道,一切法中无有一法不见性,这真是妙极了。『显著』就是在诸法里头见性,义就是性。禅家讲明心见性,见性从哪里见?从一切相上见,为什么?性相不二。所谓相乃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能见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你才真正明白,真正的相信佛所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个话是一点没有错误,是真实说。底下再分开来给我们解释「大方广圆觉」:

   讲义【大者,当体得名,即当圆觉全体。】

   『体』是本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理体,它是根源,没有法子来说它,不得已用『大』字来作代表,所以这个地方的「大」可不是大小之大。你看的这个大,大的对面一定还有个小,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大?你这个念头一起,这是妄念,你没办法懂得这个意思。这个字在此地没有意思,就是真如本性的一个代表的符号,你要做这样的看法。本性没办法给它起个名字,也没法子形容它,用这个符号来作代表。就是『圆觉全体』,圆觉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觉性。觉性是周遍法界的,《楞严》里面有比喻,佛将我们的太虚空比喻作一片云彩,将我们的真性比喻作太虚空,我们的真性包含著太虚空,就好像太虚空包含著一片云彩一样,太虚空是真实的,云彩是虚妄的,可见得我们心性之大实在是不可思议。

   我们的心性到底是什么东西?给诸位说,就是见闻觉知,六根的根性,《楞严经 》特别就这个意思来发挥。我们的见性无量无边,我们的闻性,六根的根性,都是周遍法界的。诸位要问,眼前我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是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过去、未来我为什么不晓得?他方世界我为什么看不到?你有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你自己的见性,所以你看不到,过去、未来、他方世界你没有办法见到,道理就在此地。烦恼障、所知障究竟障碍我们什么,使我们见闻觉知的功能不能发挥本有的作用?诸位要晓得,这两种障碍把你的真心障碍住了。真心就是本经 第一章文殊菩萨所讲的清净心,这是真心,真心就是圆觉,起作用就是圆觉。真心的体如如不动,六祖大师所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真心就是此地「大」的意思。注子你们自己去看,我只是提出几个重点给诸位说明里头的道理,这里面的境界。

   我们现在呢?本来无一物的真心,现在好像里面有无量无边的物存在。可是你细细的去揣摩,无量无边的是什么?分别妄想执著,这些都不是真实的,为什么?这些东西,清净心里面原本没有,现在还是没有。你要不相信,我举个比喻给你看。我们把我们的清净心比作讲堂,我们这个讲堂是空空的,什么都没有,你现在看到有许多经 橱,有桌椅、讲台,有这么多人在里面,你们仔细去观察,讲堂里有这些东西吗?真有吗?如果讲堂里真有,它跟讲堂连在一起就不能动了,讲堂里没有,这个东西暂时搬来又可以搬去的。讲堂,不生不灭法,这里头的桌椅、板凳、经 橱、大众都是生灭法,可以来、可以去,可以搬到这里,可以搬到那里,讲堂里面还是空空如也,什么都没有。我们的清净心本来无一物就是本来无一物,你今天所有的分别执著妄想就跟讲堂里桌椅、板凳、经 橱、讲台一样,所以你要看清楚,这个讲堂里面没有东西,那你是真的把讲堂这个相看出来了。你说讲堂里有很多东西,那你迷了,你著相了。迷著了,圆觉就不叫圆觉了,就叫不觉,不觉就是阿赖耶。

   诸位揣摩揣摩,我们自己的性体是不是在?我们六根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当然周遍,可是烦恼、所知障,你在迷而不觉的时候它有力量,它的力量叫你的心显得不安稳。这个不安稳的相也是假相,也不是真的。譬如我们这个大厅,如果有许多人在这里唱歌跳舞,看到这个地方很热闹,是一个动相,我问问你,这个场所是清净还是动乱的?你们想想,我是问你那个场所是清净的,还是在那里动乱得很厉害。人不管怎么跳,跳到天花板上,场所还是如如不动,你不能说讲堂动了,没动。只是里头一些人在那里动,讲堂没动。由此可知,我们现在心里的动相是妄想动,分别是动的,执著是动的,我们的心不动,从来没有动过,永远是不动的。我们六根的根性,我们的见性没有动过,我们的闻性没有动过,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根性在此地就是「大」这个意思。佛如此,我们也如此,成佛没有增加一点点,纵然堕落在阿鼻地狱也没有缺少一点点,不增不减,这是常住真心。

   动是什么?可以说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妄想多的,执著重的,十法界里头往下面堕落,妄想愈多,执著愈重,他愈堕在下面。妄想执著愈少愈轻的,他就往上升,到佛的境界完全没有妄想,恢复到他原来的面目,那就是恢复到圆觉。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我们要相信,我们能相信,那就是佛里头这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那佛还用得著修吗?不用修了,去掉妄想执著,这现成的,他修个什么?所谓讲要修,对谁说的?对不相信的人说的,你要修,对於真正相信的人没得说了,还说什么?《法华》里头有这个意思,一信就成佛了。这个信字好难好难,不容易。一个人如果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佛法里面所谓菩萨,他是一个觉者,觉而不迷。觉而不迷,这种人决没有邪知见,他的知见必定是正知正见,他必定是清净不染,为什么?他根本就不染。染是自己一种误会,是自己一种妄想,还染什么?没有染的。所以诸位要晓得,觉正净是一而三,三而一,你只要得到一个就具足另外二个,是一体的三面。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没有说是我清净了,我正、觉还没有得到,没有这个道理,这是真正的事实。佛法里面的修行,提示你三皈依,三皈依是皈依觉,这是皈依圆觉;皈依正,正知正见;皈依净,清净不染。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唯恐自己迷失了,所以早晚叫你念念,提醒自己,是这个意思。

   信得过的人有受用,他成就了,正在迷惑的人让他迷,你要把一乘了义法门开示给他,他必定毁谤,毁谤则增长他的罪业,那又何必?这就所谓机缘不到不开示,机缘不到不讲这个意思。不到的时候劝你多做善事,不要做坏事,这是权说,方便说,随著你的迷惑颠倒给你说,不是给你说真话。因为给你说真话你听不进去,说真话你一定要毁谤,你毁谤正法这个果报是很重的,所以真正善知识不忍心叫你堕落,不给你讲真话,道理在此地。

   讲义【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圆觉德相。】

   『方者,就相得名』,什么相?『即指圆觉德相』。圆觉有德用,用当然有相,相跟用是离不开的,就是我们常讲的万德万能,或者我们常讲的万德庄严,讲万德庄严都是从相上赞叹的,从相上讲的。

   讲义【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圆照。】

   什么叫做「方」,什么叫做觉相,觉相就是『正智圆照』。「正智」是般若智慧,是本性的作用,与心意识,就是与八识五十一心所没有交涉,这就是「正智」。《楞严》里面所讲的,你用见性见色,闻性闻声,那就叫做「正智圆照」,圆是圆满的。如果我们眼见色,当然有见性,这是没有话说的,见性里面附带有眼识,附带有第六意识,附带有第七识,附带有第八识,还带著与它们相应的心所,带的这些心心所是什么东西?心心所里面的见分,这种见就不叫做正智圆照,这就把正智迷失了,变成邪知邪见,这就是凡夫。如果我们用六根根性,不用心心所,那就叫做佛,就叫做成佛。你现在虽然没有离开心心所,可是心心所是依六根根性起作用的。佛看我们从哪里看?佛看我们看六根根性,见色闻声,那是佛。我们自己不晓得我们今天是用见性见色性,只晓得我们眼识,第六意识,第七识,见外面的色相起分别执著,在那里起好恶争执,搞这些东西,是我们自己迷了,是我们自己错了,我们自己的本觉、圆觉并没有损失一丝毫。

   《圆觉经 》是最深的在前面,愈讲到后面愈浅,最高的原理原则在第一章里。第一章文殊菩萨说,此地引用:

   讲义【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圆照清净觉相』就是正智圆照。诸佛成佛是什么原因(就是用的什么因地),我们叫他做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正智圆照。正智圆照不是你修得的,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还有。我再举个比喻,这个难懂,很难讲,好比我们的眼睛,眼睛一睁开看到外面,这就叫做正智圆照,我们把它比作这个,现在我们戴上绿色的太阳眼镜,我们看外面的时候,一切境界相都带著有绿色,外面的光线也减弱,这就好比我们凡夫。眼镜是什么?心心所,八识五十一心所比作眼镜,你…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