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之後就會開悟,就會證得圓覺的境界。這一關要自己去突破,別人沒有辦法來幫你的忙,別人要能幫忙,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早該幫我們忙,這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自己一念之差,變成迷惑顛倒。
『義』是『體相用叁大』,就是「大方廣」叁個字所代表的,與《華嚴經 》經 題「大方廣」是一個意思,所以《圓覺》跟《華嚴》是同一個境界,等量齊觀,等於一個是詳細的說,一個是略說。這個地方說得簡單,《華嚴》說得詳細,它經 文長,分量大。這部經 也稱爲不思議經 典。
講義【《大疏》雲:凡欲解了義經 論,先須明釋法義,依法解義,義即分明,以義照法,法即顯著。】
《大疏》就是宗密的《圓覺經 大疏》。這幾句話很重要,不是重要的圓瑛法師不會錄下來。所引用的這幾句話,這是宗密大師對我們學佛的人非常好的開示。凡是你要想了解了義的經 論,了義經 在佛法裏面是最圓滿、最究竟,也就是最高的教科書,這是了義經 ,從哪裏下手?『先須明釋法與義』,明是明白,釋是解釋,要明白解釋法與義。或者「明」當作明了、知道,就是首先你要曉得,對於法義一定要搞得很清楚。然後『依法解義』,義理你才明了,才『分明』,意思明白之後,你再看諸法,那真是頭頭是道,一切法中無有一法不見性,這真是妙極了。『顯著』就是在諸法裏頭見性,義就是性。禅家講明心見性,見性從哪裏見?從一切相上見,爲什麼?性相不二。所謂相乃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性相是一不是二。能見到性相是一不是二,你才真正明白,真正的相信佛所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一點沒有錯誤,是真實說。底下再分開來給我們解釋「大方廣圓覺」:
講義【大者,當體得名,即當圓覺全體。】
『體』是本體,所有的現象都是依它而起的,它是理體,它是根源,沒有法子來說它,不得已用『大』字來作代表,所以這個地方的「大」可不是大小之大。你看的這個大,大的對面一定還有個小,大到什麼程度才算大?你這個念頭一起,這是妄念,你沒辦法懂得這個意思。這個字在此地沒有意思,就是真如本性的一個代表的符號,你要做這樣的看法。本性沒辦法給它起個名字,也沒法子形容它,用這個符號來作代表。就是『圓覺全體』,圓覺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覺性。覺性是周遍法界的,《楞嚴》裏面有比喻,佛將我們的太虛空比喻作一片雲彩,將我們的真性比喻作太虛空,我們的真性包含著太虛空,就好像太虛空包含著一片雲彩一樣,太虛空是真實的,雲彩是虛妄的,可見得我們心性之大實在是不可思議。
我們的心性到底是什麼東西?給諸位說,就是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楞嚴經 》特別就這個意思來發揮。我們的見性無量無邊,我們的聞性,六根的根性,都是周遍法界的。諸位要問,眼前我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當然是周遍法界。既然周遍法界,過去、未來我爲什麼不曉得?他方世界我爲什麼看不到?你有煩惱障、所知障,障礙你自己的見性,所以你看不到,過去、未來、他方世界你沒有辦法見到,道理就在此地。煩惱障、所知障究竟障礙我們什麼,使我們見聞覺知的功能不能發揮本有的作用?諸位要曉得,這兩種障礙把你的真心障礙住了。真心就是本經 第一章文殊菩薩所講的清淨心,這是真心,真心就是圓覺,起作用就是圓覺。真心的體如如不動,六祖大師所講「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的真心就是此地「大」的意思。注子你們自己去看,我只是提出幾個重點給諸位說明裏頭的道理,這裏面的境界。
我們現在呢?本來無一物的真心,現在好像裏面有無量無邊的物存在。可是你細細的去揣摩,無量無邊的是什麼?分別妄想執著,這些都不是真實的,爲什麼?這些東西,清淨心裏面原本沒有,現在還是沒有。你要不相信,我舉個比喻給你看。我們把我們的清淨心比作講堂,我們這個講堂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你現在看到有許多經 櫥,有桌椅、講臺,有這麼多人在裏面,你們仔細去觀察,講堂裏有這些東西嗎?真有嗎?如果講堂裏真有,它跟講堂連在一起就不能動了,講堂裏沒有,這個東西暫時搬來又可以搬去的。講堂,不生不滅法,這裏頭的桌椅、板凳、經 櫥、大衆都是生滅法,可以來、可以去,可以搬到這裏,可以搬到那裏,講堂裏面還是空空如也,什麼都沒有。我們的清淨心本來無一物就是本來無一物,你今天所有的分別執著妄想就跟講堂裏桌椅、板凳、經 櫥、講臺一樣,所以你要看清楚,這個講堂裏面沒有東西,那你是真的把講堂這個相看出來了。你說講堂裏有很多東西,那你迷了,你著相了。迷著了,圓覺就不叫圓覺了,就叫不覺,不覺就是阿賴耶。
諸位揣摩揣摩,我們自己的性體是不是在?我們六根的根性是不是周遍法界?當然周遍,可是煩惱、所知障,你在迷而不覺的時候它有力量,它的力量叫你的心顯得不安穩。這個不安穩的相也是假相,也不是真的。譬如我們這個大廳,如果有許多人在這裏唱歌跳舞,看到這個地方很熱鬧,是一個動相,我問問你,這個場所是清淨還是動亂的?你們想想,我是問你那個場所是清淨的,還是在那裏動亂得很厲害。人不管怎麼跳,跳到天花板上,場所還是如如不動,你不能說講堂動了,沒動。只是裏頭一些人在那裏動,講堂沒動。由此可知,我們現在心裏的動相是妄想動,分別是動的,執著是動的,我們的心不動,從來沒有動過,永遠是不動的。我們六根的根性,我們的見性沒有動過,我們的聞性沒有動過,六根的根性是真心,六根的根性在此地就是「大」這個意思。佛如此,我們也如此,成佛沒有增加一點點,縱然墮落在阿鼻地獄也沒有缺少一點點,不增不減,這是常住真心。
動是什麼?可以說就是妄念,就是妄想。妄想多的,執著重的,十法界裏頭往下面墮落,妄想愈多,執著愈重,他愈墮在下面。妄想執著愈少愈輕的,他就往上升,到佛的境界完全沒有妄想,恢複到他原來的面目,那就是恢複到圓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我們要相信,我們能相信,那就是佛裏頭這一句話,「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那佛還用得著修嗎?不用修了,去掉妄想執著,這現成的,他修個什麼?所謂講要修,對誰說的?對不相信的人說的,你要修,對於真正相信的人沒得說了,還說什麼?《法華》裏頭有這個意思,一信就成佛了。這個信字好難好難,不容易。一個人如果真正相信了,那就是佛法裏面所謂菩薩,他是一個覺者,覺而不迷。覺而不迷,這種人決沒有邪知見,他的知見必定是正知正見,他必定是清淨不染,爲什麼?他根本就不染。染是自己一種誤會,是自己一種妄想,還染什麼?沒有染的。所以諸位要曉得,覺正淨是一而叁,叁而一,你只要得到一個就具足另外二個,是一體的叁面。一即是叁,叁即是一,沒有說是我清淨了,我正、覺還沒有得到,沒有這個道理,這是真正的事實。佛法裏面的修行,提示你叁皈依,叁皈依是皈依覺,這是皈依圓覺;皈依正,正知正見;皈依淨,清淨不染。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唯恐自己迷失了,所以早晚叫你念念,提醒自己,是這個意思。
信得過的人有受用,他成就了,正在迷惑的人讓他迷,你要把一乘了義法門開示給他,他必定毀謗,毀謗則增長他的罪業,那又何必?這就所謂機緣不到不開示,機緣不到不講這個意思。不到的時候勸你多做善事,不要做壞事,這是權說,方便說,隨著你的迷惑顛倒給你說,不是給你說真話。因爲給你說真話你聽不進去,說真話你一定要毀謗,你毀謗正法這個果報是很重的,所以真正善知識不忍心叫你墮落,不給你講真話,道理在此地。
講義【方者,就相得名,即指圓覺德相。】
『方者,就相得名』,什麼相?『即指圓覺德相』。圓覺有德用,用當然有相,相跟用是離不開的,就是我們常講的萬德萬能,或者我們常講的萬德莊嚴,講萬德莊嚴都是從相上贊歎的,從相上講的。
講義【又方者,正也,即正智圓照。】
什麼叫做「方」,什麼叫做覺相,覺相就是『正智圓照』。「正智」是般若智慧,是本性的作用,與心意識,就是與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交涉,這就是「正智」。《楞嚴》裏面所講的,你用見性見色,聞性聞聲,那就叫做「正智圓照」,圓是圓滿的。如果我們眼見色,當然有見性,這是沒有話說的,見性裏面附帶有眼識,附帶有第六意識,附帶有第七識,附帶有第八識,還帶著與它們相應的心所,帶的這些心心所是什麼東西?心心所裏面的見分,這種見就不叫做正智圓照,這就把正智迷失了,變成邪知邪見,這就是凡夫。如果我們用六根根性,不用心心所,那就叫做佛,就叫做成佛。你現在雖然沒有離開心心所,可是心心所是依六根根性起作用的。佛看我們從哪裏看?佛看我們看六根根性,見色聞聲,那是佛。我們自己不曉得我們今天是用見性見色性,只曉得我們眼識,第六意識,第七識,見外面的色相起分別執著,在那裏起好惡爭執,搞這些東西,是我們自己迷了,是我們自己錯了,我們自己的本覺、圓覺並沒有損失一絲毫。
《圓覺經 》是最深的在前面,愈講到後面愈淺,最高的原理原則在第一章裏。第一章文殊菩薩說,此地引用:
講義【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圓照清淨覺相』就是正智圓照。諸佛成佛是什麼原因(就是用的什麼因地),我們叫他做成佛?沒有別的,就是正智圓照。正智圓照不是你修得的,是你本有的,你現在還有。我再舉個比喻,這個難懂,很難講,好比我們的眼睛,眼睛一睜開看到外面,這就叫做正智圓照,我們把它比作這個,現在我們戴上綠色的太陽眼鏡,我們看外面的時候,一切境界相都帶著有綠色,外面的光線也減弱,這就好比我們凡夫。眼鏡是什麼?心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比作眼鏡,你…
《大方廣圓覺經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