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看出来了;不像从前,从前的小孩,说实在的话,要到二、三岁以后他才有。他不懂得贪瞋痴,那个阶段叫天真。从前人在童年的时候,天真的时间保持得很长,相当长的阶段;现在不行了,现在作人好可怜,你看几个月大就起贪瞋痴慢,就起贪瞋痴了。什么原因?他家里都有电视,你不要看他不懂事,他每天眼睛瞪著电视,在那里头把他俱生的烦恼统统都勾引起来了。这就说明,现在已经没有天真,天真烂漫没有了。所以想到这个地方,人不能作,下一次要是再作人,不好过,日子不好过。从前的人倒满像样子,可以作,现在的人不能作了,看看现在的小孩实在讲非常可怜,生下来还不到几个月,烦恼就起现行。两个小孩在一块儿的时候,给个糖吃,他就会抢、会争,抢不到就会哭,贪瞋痴完全表现出来了,这都没人教他的,这叫做俱生烦恼。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观察得出来,这是微细的。我们要断,先从粗的断,从粗断到细。细执一定要用定功来断,定功才能伏得住。极其微细要用智慧来观照,那才行;照见五蕴皆空,那个问题才叫真的解决了。定功伏住它,那个断叫伏断,不是灭断。实在讲,我们在大乘经里明白,所谓灭断就是转、转变。转变之后,烦恼、执著真的没有了,变成无上的智慧。转烦恼成菩提,菩提是真实的智慧。我们再看下面的注解:
【是人分别我执已除】
是人就是前面讲的「是诸众生」。这些是诸众生都是认真修学般若 法门的,分别、我执已除。
【贪瞋痴虽未去尽】
分别我执的粗相离开了,粗相舍弃了,可是贪瞋痴还没有断得干净。
【已经很薄】
这种境界,我们能够体会得到,自己能够察觉得到。对於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这个念头淡了,这是功夫真的进步了。有一个很明显的观察,譬如过去看到新的东西、新产品,一看到就欢喜心,就赶快要买、赶快要得到;现在看到,好像很淡薄了,有没有无所谓。购买、希望得到的念头轻了,减轻了,你要晓得,这就是你修行的功夫进步了;而不是说我每天念多少经、念多少咒、拜多少佛,不是的,那个看不到功夫。从你生活当中,你对於五欲六尘的享受淡薄了,对一切法的分别执著淡薄了,那叫真功夫。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如果错会了意思,以为我每天读多少经、读多少咒,那个才叫真正功夫,你已经在观念上搞错了。真正要测验你的功夫,也错了方向,得的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情。所以真实的功夫就在生活当中,看看贪心是不是减少了。再检点检点瞋恚心有没有减少?以前看这个事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顺眼,现在看看都可以过得去,不像从前那么讨厌了,这就是你瞋恚已经放下很多。从前对事理不清楚,迷迷糊糊,愚痴!现在对於一切事理很清楚、很明白,愚痴减少了。修行功夫要从这个地方去检点、去观察,我们是不是有进步。这都是讲的真实功夫。先要淡薄,然后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动心,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个时候就恭喜你,你就得三昧。这三昧也是分分得的,眼见色,在色尘里面不起心不动念,你眼根得三昧了;耳根未必,耳根也许还会喜欢听一点东西。每一根来算,一根一根的算,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都不起心动念了,那就真的得到三昧,得三昧就有受用。念佛人要是得三昧,这叫念佛三昧,决定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稳稳当当,真的得到保证。
「还须再用功」,功夫不能止在这里,要努力、要精进。必须要知道,没有到成佛,功夫都不是圆满的。所以等觉菩萨还要再用功,否则的话,他那一品生相无明就破不掉。有能力破生相无明而不破,那行,那个可以;怕的是你没有能力破,你破不了,那个不行;那真的是等觉菩萨。有能力破而不破,那是如来乘愿再来,那个不一样。许许多多等觉菩萨都是乘愿再来的,这说明他有能力破,他不破。再看底下这一条:
【但见诸相即著有,但见非相即著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则见如来。见如来,故得如是无量福德。】
这些话都是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用功。这个用功就是前面所说的观照,怎样去作观,怎样观照。佛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把从前俗情统统放下,以一个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方法,重新来观察这个世间,跟世间万事万物相接触,佛教我们看相、看体,看它的作用。以前我们不会,糊里糊涂的,现在学了大乘佛法,懂得了,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观察,那就对了。这三方面观察是同时完成的,不是一面一面看的,是同时完成的。「相」是现象,有,相是有,体是空。所以说,这个看法跟诸佛的看法一样了。如果但见相,只看到相,著有了;相是有的,著有了。凡夫就著有,凡夫是单看相,不晓得相的体性,不知道相的体性,也就是说,不知道现象之所以然,他著有。
但见非相即著空,这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在一切相里他专门看体,他不住於相,专门看体,专门看体就著空了;体是空的,万法皆空。为什么说小乘人堕在偏真涅槃?偏真涅槃,佛有的时候也说,叫无为坑,无为就是空,什么作为都没有。无为坑,把它比喻作坑,掉到无为坑里面去了,这个意思,著空,著空的意思。他之所以著空,他的脑子里头想,他就想空,他就想一切万法之体是空的,这样他就著空,执著空了。这也是错误,都不能见性。
著空、著有都偏在一边,都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我们一般讲偏见,不是正见;佛与大菩萨才叫正知正见。这个正就是不偏,既不偏空,也不偏有,这叫正知正见。见诸相非相,这就对了。见诸相是有,不著空;非相是空,不著有。这种观察法,这样的观照功夫,空有两边不著,我们学会了,要马上会用才行。你真的学到手了,真会用了,真能够会用,你的生活就过的是诸佛菩萨的生活,那就不是凡人的生活了。你整个人生都转变了,你的妄想、执著统统没有了,你的心念念都生智慧。就像《坛经》里面,能大师所说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就是见诸相非相,所以就常生智慧。这个境界二边双融;双融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现象。有体、有相、有用,这才是见到真相。
真相完全看到了,真相就是真性,所以说则见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都是从本性上说的。则见如来,就是禅家所讲的明心见性,你就明心见性了。见了性,那个福德就不可思量,你的福不是修来的。修来的福可以思量,思就是可以思惟,量是可以衡量。你那个福报有大小、有长短,是可以称量的;自性里面的福德不可思量。不但我们没有办法去想像、去度量,诸佛如来也不能。这是事实,一点都不假。所以,性要是显现出来了,那是真实的福德。
【欲修般若 ,不可落空。】
这是很重要的一句话。自古以来,不善学般若 的人往往都著空,这也是古今大善知识教学般若 最怕的一桩事情。学的人执著空,那个麻烦就很大,所以佛法里头有一句话说,「宁可执有如须弥山」,须弥山大!你执著有,像须弥山那么大,那个不怕,那个人还有救。「不可执空如芥子」,这个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像芝麻那么大,差不多,很小!空不能执,如果说是一点点执著空就很麻烦,执著空不能救,佛菩萨都救不了。执著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我们平常能够观察得到的,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他以为造作一切罪业都是空的,没有果报,什么样的坏事他都敢做,那还得了!佛菩萨都救不了。执著有,不要紧,执著有他还会相信因果报应,那个人好救,执著空不好救。所以修般若 的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怕著空。所以般若 一定要讲得透彻,要讲得明白,决定不可以错会意思。
【先将非法一面堵住】
所以《金刚经》选择的对象,《金刚》是高等的般若 ,不是初级、中级,是高级的,佛选择对象的条件是持戒修福,不落空,选择这个对象。而世尊在经本,经本是教科书,在这里面一再提示,是教给我们而行布施,行布施,不落空。而行布施这句话里面,含义是无限的深广,这个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我们在前面曾经说了很多,「而行布施」真正的义趣,就是我们在事实上、事相上,为一切众生做一个好榜样,这就是而行布施。像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一开端,著衣持钵,做出样子给我们看,守规矩、守礼数,一丝一毫都不苟且,都不马虎,做一个好样子,不仅仅给修行人看,给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众生做样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去观察,你才能真正学到般若 波罗蜜。前面说得很多,无论我们现前是哪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事某一种行业、某一种工作,都没有障碍。有些人对於佛法的精义没有能够通达明白,以为学佛对他的工作会有妨碍,对他的生活会有妨碍,这是完全错会了意思。凡是提出这些问题来问的人,我们都很清楚,他对於大乘佛法不了解,如果说他了解,他是错解了,他没有真正了解。真正了解,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你都有极大的帮助,完全是正面的帮助,一丝毫的副作用都没有;换句话说,帮助你过得更快乐、更幸福、更美满,帮助你事业顺利成功,你能得大自在。这才叫般若 波罗蜜,这才是大乘佛法的精华,才值得诸佛赞叹,九界瞻仰。如果说佛法对我们生活工作有妨碍,这种佛法还值得赞叹吗?还值得我们修学吗?
今日之下,学佛人当中,不学佛的我就不必说了,学佛的同修当中,有多少人错会了佛法?太多太多了。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些同修们是错解如来真实义,是曲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看到他那个学佛都摇头、都感叹,你搞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全都错会了。这说回来,金刚般若 好!般若 的精华,般若 的纲要,我们在很短的时间,就把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学到了。可是学要学得彻底,要学得透彻才管用;不透彻、不彻底,不能管用,就不…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