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八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卷,第三十三面,从第一行看起:

  【龙树大士云:一切法不生而般若 生。可见若非真实用功,净信不能得生。】

  这个信,著重一个净字。龙树菩萨这一句话的意思,我们要清楚、要明了。一切法不生,就是一个妄念都不生。心中一个妄念都没有,这个心是清净心,所以叫做净信。用功,真实的用功,没有别的,就是去妄念而已,这叫真实用功。如果心有妄念,即使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那个妄念还存在,我们平常讲的妄想、分别、执著犹在,这样的断恶修善,如果说是从粗显方面来说,他的果报依旧在六道,人天福报而已,不能出三界。如果说是很微细的念头没断,断恶修善,那也在声闻、缘觉、权教菩萨之流,不能见性。因为他不能见性,所以就不能叫真实。诸位要晓得,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实则不虚,真实不虚。唯独心性这才是真实不虚,也就是说只有清净心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里面有一个妄念,般若 就不生了。

  我们在佛法当中常常看到,世尊常常批评小乘人;小乘人对於三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 、解脱,他只证得半个解脱,法身他没有,般若 也没有。为什么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般若 ?就是他还有一法,他心里面还有妄想、执著。所谓两种妄想:人我的妄想、法我的妄想。小乘圣者、权教菩萨,我执没有了、断掉了,法执犹存,他还有法执,所以说他还有微细的妄想没断,所以他没有智慧。必须法执也破了,就是常说的,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般若 智慧就透一分,破两分无明那就透两分,般若 生就是现前的意思,般若 现前了。此地提醒我们,我们用功,什么叫真实功夫?离一切相,是真实功夫;本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是真实功夫;「应生无所住心」,像这些教训,这些句子很多很多,这都是真实功夫。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留意,其他枝枝节节的小问题,自自然然就解决了。所以,金刚般若 名实相副,从根本修,在根本上下手。

  【一念相应,即净念相继之根。净念相继,即从一念相应而来。相应,有性相相应、有事理相应、有因果相应,种种深解不同。】

  上面举的这三种,每一种都有浅、都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从这三种相应来观察。前面讲到我们念佛用十念法,这个十念跟古时候慈云大师的十念不一样。慈云大师的十念,他是以一口气为一念,这一口气当中,佛号不拘多少,有的人气长,有的人气短,尽一口气叫一念。他是教导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实实在在找不到时间做早晚课。但是早晚课在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平常课诵有没有,没关系,早晚课诵最重要,就在这个时候培养一种习惯,到这个时候自自然然就会念佛,就会念经,就会念佛,养成习惯。这个习惯养成了会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来讲,决定是有助於往生;临终功夫得力、不得力,与这个关系很大,所以早晚课是一定要做。如果实在找不到时间,没有功夫做,用慈云大师的十念法,那是尽一口气叫一念。实在连这个时间都没有,我教给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号。十句佛号,实在讲一口气就念掉了。这个时间短,时间短容易相应,无论是性相、事理、因果,统统都相应。相应,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不要看时间这么短,念得这么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应。不相应就是里头还有杂念存在;如果没有杂念这就相应了。所以这十声佛号里头,我们保持著一个杂念都没有,这是很容易做到的。这就是将来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净念相继,这个十念就是净念相继的根本,净念相继的功夫就是从这里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在我们现代这个社会,每个人工作都很紧张、都很繁忙,这个方法不但对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无妨碍,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时间很短,它确确实实叫你把妄念统统放下,让你心地得片刻的清净;这片刻的清净,对你的精神、体力就有很大的帮助。你的精神体力好,头脑清醒,当然你的办事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好处。这是讲一念净信。下面这是说明,释显其故,释是解释,说明缘故。

  经【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佛讲的这个没错!我们乍看起来好难,好难做到。但是你想想看,我们在用十念法念佛的时候,这十句佛号一句接一句,就是净念相继。这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在这短时间之中,你看看与这一句相应不相应?这十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接著,确确实实这其中事相没有了,事相离了,法相跟非法相也离了,跟经上讲的就相应。相应才是真实功夫!

  【此是正面释生信得福之故(清净信心生起来)。何以能生净信,何以能得福。须是除却分别心方可。】

  我们今天唯独在十念当中体会到,在十念当中觉察到,真的它相应了,这是净信。清净心生起来之后,十念法就永远不会中断,一天九次,一次都不会中断。你看看早晚课诵,一天只提醒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这个十念法一天九次,时间隔得很短,时间不长,过一段时间又提醒一次。所以实际上这个效果,比早晚两堂功课的效果要大、比修其他法门真的要大,又不妨碍工作。这个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净,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么叫福德,以为发了财、做了大官,这个就有福了,这个观念都搞错了。这是佛法里头常讲的颠倒错乱,看错了,是非看错了,利害看错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报还不以为那是福。清净心是福。佛菩萨在经典里面虽然为我们说出来,而实际上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一下子也不敢承认。真正的幸福快乐,决定不是物质的享受。物质的享受,从物质享受当中得到的快乐,就像什么?外面境界的刺激,离开外境,乐就没有了;必须有外面境界来刺激,你就会得到快乐,这个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诸位要晓得,享受五欲六尘那个快乐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价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点短暂的快乐。诸位很冷静的去想想,你看像不像!佛跟我们讲,真正快乐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个快乐从内心里面生出来,像泉水一样,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涌,叫法喜充满。那个快乐怎么得来?清净心。清净心会有什么快乐?生智慧、生般若 ,他怎么不快乐!我们凡夫的心不快乐,因为生烦恼。诸佛菩萨、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心地清净,他生般若 、生智慧,这是真乐,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里头生智慧,真快乐,那个是有福报!这是说明,圣人的标准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就是苦乐的标准都不相同。我们凡夫哪有乐?天天等於说是在服毒,天天在打毒品,那有什么快乐?所以,真的快乐要离分别心。诸位想想,分别心没有了,执著当然没有了。先有分别,而后才有执著,执著是烦恼,分别是妄想,妄想没有了,哪来的执著,当然烦恼就断掉了,这是一定的道理。

  【分别妄想既除,无复我、人、众、寿四相。】

  这个四相当然也就没有了。四相是从分别来的,离开分别,这四种相都没有了。

  【诸众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众。】

  经文上「是诸众生」,这个诸就是众多。离四相,从粗显、明显方面来讲,小乘初果就离了,离得浅;大乘实教菩萨离得干净。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权教菩萨,他们也离了,离得怎么样?拖泥带水不干不净,这种情形。因此等级就分很多,所以叫诸众生。他没有离得干净,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样一样来修。这个说法,唯恐诸位同修不能够具体体会到这个意思,我们再举比喻说,大家就好懂。譬如我们一个人,我们自己,自己的习气,贪瞋习气很重,贪财、贪名、贪色,现在我修行觉悟了,财不贪了,这是众生之一,这个断掉了,但是名、色还贪,这就叫不干不净。你所贪的东西很多,几十样、几百样,才离开几样,还有很多没有舍掉,就是这样的情形。因为这个就分很多等级了。诸众生,诸的意思就在此地。

  【四相空,即我执空】

  我执破了。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

  【非法,即是无,即是空】

  这是非法相。

  【亦无非法相,是空亦空。】

  有舍掉了,不执著了;空也不执著了,空空也不执著了。

  【古人称为穷空到底,故名胜义空,又名第一义空。】

  佛经里面也称这个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这是教给我们真实用功的下手处,真实用功的受用处,真实用功的境界。我们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过程当中就能够生欢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进展,妄想、烦恼天天减少,清净智慧天天增长,这是真实的福德,也是《金刚经》上讲的真正的福报,得福!

  【我法二执】

  这两种执著。

  【由分别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执,从起心动念而来的细执。】

  这是再往深一层去观察,妄想、执著都有这两种状况。从分别而生的,就是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起心动念;六根对六尘境界,从这个地方生的,这个粗,这个相粗。前面讲的我、人、众生、寿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对我们初学人来说,我们很容易觉察到、很容易体会到。另外一种,不必对外面境界,自己会生这些烦恼,这个就微细了。这个微细的执著,不是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习气。像我们晚上睡觉作梦,梦中所现的这个境界,我们六根没有接触外面境界,现那么多境界出来,那都是过去生中的习气,所以那个境界就细。还有比这个更细的,梦中也现不出来。怎样它会现出来?有定功,甚深的禅定当中也会现境界,那就是极其微细的,这叫俱生我法二执。俱生就是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必要学、不必人教,自自然然就起现行。贪瞋痴就是这样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还不懂事,很小的六、七个月大的小孩,现在小孩跟从前不一样。现在小孩六、七个月,你仔细观察,他就有贪瞋痴…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