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十八集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十八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18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叁十叁面,從第一行看起:

  【龍樹大士雲:一切法不生而般若 生。可見若非真實用功,淨信不能得生。】

  這個信,著重一個淨字。龍樹菩薩這一句話的意思,我們要清楚、要明了。一切法不生,就是一個妄念都不生。心中一個妄念都沒有,這個心是清淨心,所以叫做淨信。用功,真實的用功,沒有別的,就是去妄念而已,這叫真實用功。如果心有妄念,即使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那個妄念還存在,我們平常講的妄想、分別、執著猶在,這樣的斷惡修善,如果說是從粗顯方面來說,他的果報依舊在六道,人天福報而已,不能出叁界。如果說是很微細的念頭沒斷,斷惡修善,那也在聲聞、緣覺、權教菩薩之流,不能見性。因爲他不能見性,所以就不能叫真實。諸位要曉得,真就不是假的,不是妄的;實則不虛,真實不虛。唯獨心性這才是真實不虛,也就是說只有清淨心是真實不虛的。所以裏面有一個妄念,般若 就不生了。

  我們在佛法當中常常看到,世尊常常批評小乘人;小乘人對於叁德密藏,就是法身、般若 、解脫,他只證得半個解脫,法身他沒有,般若 也沒有。爲什麼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沒有般若 ?就是他還有一法,他心裏面還有妄想、執著。所謂兩種妄想:人我的妄想、法我的妄想。小乘聖者、權教菩薩,我執沒有了、斷掉了,法執猶存,他還有法執,所以說他還有微細的妄想沒斷,所以他沒有智慧。必須法執也破了,就是常說的,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般若 智慧就透一分,破兩分無明那就透兩分,般若 生就是現前的意思,般若 現前了。此地提醒我們,我們用功,什麼叫真實功夫?離一切相,是真實功夫;本經裏面所說的「應無所住」,是真實功夫;「應生無所住心」,像這些教訓,這些句子很多很多,這都是真實功夫。我們要在這個地方留意,其他枝枝節節的小問題,自自然然就解決了。所以,金剛般若 名實相副,從根本修,在根本上下手。

  【一念相應,即淨念相繼之根。淨念相繼,即從一念相應而來。相應,有性相相應、有事理相應、有因果相應,種種深解不同。】

  上面舉的這叁種,每一種都有淺、都有深,任何一法都可以從這叁種相應來觀察。前面講到我們念佛用十念法,這個十念跟古時候慈雲大師的十念不一樣。慈雲大師的十念,他是以一口氣爲一念,這一口氣當中,佛號不拘多少,有的人氣長,有的人氣短,盡一口氣叫一念。他是教導一些工作繁忙的人,實實在在找不到時間做早晚課。但是早晚課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平常課誦有沒有,沒關系,早晚課誦最重要,就在這個時候培養一種習慣,到這個時候自自然然就會念佛,就會念經,就會念佛,養成習慣。這個習慣養成了會起很大的作用,在念佛人來講,決定是有助於往生;臨終功夫得力、不得力,與這個關系很大,所以早晚課是一定要做。如果實在找不到時間,沒有功夫做,用慈雲大師的十念法,那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實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我教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號。十句佛號,實在講一口氣就念掉了。這個時間短,時間短容易相應,無論是性相、事理、因果,統統都相應。相應,那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不要看時間這麼短,念得這麼少;短跟少都不怕,就怕不相應。不相應就是裏頭還有雜念存在;如果沒有雜念這就相應了。所以這十聲佛號裏頭,我們保持著一個雜念都沒有,這是很容易做到的。這就是將來你的功夫成就了,成就就是淨念相繼,這個十念就是淨念相繼的根本,淨念相繼的功夫就是從這裏培養出來的。特別是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每個人工作都很緊張、都很繁忙,這個方法不但對你的生活起居、工作毫無妨礙,而且有很大的利益。時間很短,它確確實實叫你把妄念統統放下,讓你心地得片刻的清淨;這片刻的清淨,對你的精神、體力就有很大的幫助。你的精神體力好,頭腦清醒,當然你的辦事工作效率也就提高,所以有許許多多的好處。這是講一念淨信。下面這是說明,釋顯其故,釋是解釋,說明緣故。

  經【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佛講的這個沒錯!我們乍看起來好難,好難做到。但是你想想看,我們在用十念法念佛的時候,這十句佛號一句接一句,就是淨念相繼。這不到一分鍾的時間,在這短時間之中,你看看與這一句相應不相應?這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確確實實這其中事相沒有了,事相離了,法相跟非法相也離了,跟經上講的就相應。相應才是真實功夫!

  【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清淨信心生起來)。何以能生淨信,何以能得福。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

  我們今天唯獨在十念當中體會到,在十念當中覺察到,真的它相應了,這是淨信。清淨心生起來之後,十念法就永遠不會中斷,一天九次,一次都不會中斷。你看看早晚課誦,一天只提醒兩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這個十念法一天九次,時間隔得很短,時間不長,過一段時間又提醒一次。所以實際上這個效果,比早晚兩堂功課的效果要大、比修其他法門真的要大,又不妨礙工作。這個方法好,就好在此地。

  心清淨,就得福。一般人不懂得什麼叫福德,以爲發了財、做了大官,這個就有福了,這個觀念都搞錯了。這是佛法裏頭常講的顛倒錯亂,看錯了,是非看錯了,利害看錯了,不是福的看成是福,真正福報還不以爲那是福。清淨心是福。佛菩薩在經典裏面雖然爲我們說出來,而實際上我們很不容易體會,一下子也不敢承認。真正的幸福快樂,決定不是物質的享受。物質的享受,從物質享受當中得到的快樂,就像什麼?外面境界的刺激,離開外境,樂就沒有了;必須有外面境界來刺激,你就會得到快樂,這個情形就像吸毒。所以諸位要曉得,享受五欲六塵那個快樂就是吸毒。你才知道付出的代價是把性命付出去,得一點短暫的快樂。諸位很冷靜的去想想,你看像不像!佛跟我們講,真正快樂是不需要外面境界,那個快樂從內心裏面生出來,像泉水一樣,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湧,叫法喜充滿。那個快樂怎麼得來?清淨心。清淨心會有什麼快樂?生智慧、生般若 ,他怎麼不快樂!我們凡夫的心不快樂,因爲生煩惱。諸佛菩薩、修行有功夫的人,他心地清淨,他生般若 、生智慧,這是真樂,那才叫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心裏頭生智慧,真快樂,那個是有福報!這是說明,聖人的標准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就是苦樂的標准都不相同。我們凡夫哪有樂?天天等於說是在服毒,天天在打毒品,那有什麼快樂?所以,真的快樂要離分別心。諸位想想,分別心沒有了,執著當然沒有了。先有分別,而後才有執著,執著是煩惱,分別是妄想,妄想沒有了,哪來的執著,當然煩惱就斷掉了,這是一定的道理。

  【分別妄想既除,無複我、人、衆、壽四相。】

  這個四相當然也就沒有了。四相是從分別來的,離開分別,這四種相都沒有了。

  【諸衆生,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衆。】

  經文上「是諸衆生」,這個諸就是衆多。離四相,從粗顯、明顯方面來講,小乘初果就離了,離得淺;大乘實教菩薩離得幹淨。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也離了,離得怎麼樣?拖泥帶水不幹不淨,這種情形。因此等級就分很多,所以叫諸衆生。他沒有離得幹淨,這是功夫不相同,要一樣一樣來修。這個說法,唯恐諸位同修不能夠具體體會到這個意思,我們再舉比喻說,大家就好懂。譬如我們一個人,我們自己,自己的習氣,貪瞋習氣很重,貪財、貪名、貪色,現在我修行覺悟了,財不貪了,這是衆生之一,這個斷掉了,但是名、色還貪,這就叫不幹不淨。你所貪的東西很多,幾十樣、幾百樣,才離開幾樣,還有很多沒有舍掉,就是這樣的情形。因爲這個就分很多等級了。諸衆生,諸的意思就在此地。

  【四相空,即我執空】

  我執破了。我執破了,就證阿羅漢果,就有能力超越六道輪回。

  【非法,即是無,即是空】

  這是非法相。

  【亦無非法相,是空亦空。】

  有舍掉了,不執著了;空也不執著了,空空也不執著了。

  【古人稱爲窮空到底,故名勝義空,又名第一義空。】

  佛經裏面也稱這個境界叫真空。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空有不二。這是教給我們真實用功的下手處,真實用功的受用處,真實用功的境界。我們明白了,自自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能夠生歡喜心,真的得法喜。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進展,妄想、煩惱天天減少,清淨智慧天天增長,這是真實的福德,也是《金剛經》上講的真正的福報,得福!

  【我法二執】

  這兩種執著。

  【由分別而起者粗。尚有俱生我法二執,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

  這是再往深一層去觀察,妄想、執著都有這兩種狀況。從分別而生的,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六根對六塵境界,從這個地方生的,這個粗,這個相粗。前面講的我、人、衆生、壽者、法相、非法相都粗,對我們初學人來說,我們很容易覺察到、很容易體會到。另外一種,不必對外面境界,自己會生這些煩惱,這個就微細了。這個微細的執著,不是這一生的,是多生多劫的習氣。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夢中所現的這個境界,我們六根沒有接觸外面境界,現那麼多境界出來,那都是過去生中的習氣,所以那個境界就細。還有比這個更細的,夢中也現不出來。怎樣它會現出來?有定功,甚深的禅定當中也會現境界,那就是極其微細的,這叫俱生我法二執。俱生就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不必要學、不必人教,自自然然就起現行。貪瞋癡就是這樣的,不需要教的。

  你看小孩還不懂事,很小的六、七個月大的小孩,現在小孩跟從前不一樣。現在小孩六、七個月,你仔細觀察,他就有貪瞋癡…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十八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