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面就讲得很详细,小乘人也是有病。我们再看底下一段:
【须知有体必有用,有性必有相。只须知相之虚妄即可。如又执著空,即堕於断灭。性与相是不异,相即性之表现,性即相之根本。】
就是现象的本体。这桩事情,说难似乎不难;说不难,好像也很不容易。原因在哪里?我们无量劫以来,在这个迷惑颠倒错乱的境界里面生活,已经养成习惯,佛虽然为我们说明,虽然为我们点破,可是离开佛堂之后,还是过的老样子,还是在老习惯里面生活,这个问题就麻烦了。也就是说,大乘佛法真实的受用,你就很难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兑现了。所以一定要再认识、再肯定,也就是像前面所讲的:不断的去重复、不断的去肯定。使事实真相能逐渐逐渐为我们觉察,这就叫功夫。首先认识事实真相的三方面,体、相、用。体是心性,本经里面讲性,有的时候也讲心,体是心性,作用它就现相,有体必有用。如果体要不起作用,那么这个体毫无意义,也不能称之为体。体必有用,起作用它一定现相,现十法界依正庄严之相,它现相。体能现,相所现,能现是一个,所现的无量无边。能现的永远不变,所现的千变万化,这个一定要搞清楚。会变的我们就叫它虚妄,不变的就是真实。说到这个地方,诸位要是略略能够领略到一点,你就晓得佛为什么要我们证性,证性就是不变了。变里面苦,生老病死,苦!不变就不苦了。不变的话,我们世间人常讲青春永驻,那多好、多自在!不变了。问题叫你证性,就是找到不变的。我们现在变的相里头有不变的性,你真能把这个性找到之后,说老实话,那个相也就不再变了,好处多!好处不可思议。晓得相是虚妄的,相虚妄,相不重要,性重要。相既然是虚妄的,不是重要的,你何必去执著它!可以用它,不要去执著它,这就对了。
「如又执著空」,著空是哪些人?四空天人著空、无想定人著空,这两种人的确很悲哀,因为生到无想天,生到四空天,时间很长很长。最长的非想非非想天,寿命八万大劫,换句话说,八万大劫他就毫无作用,毫无进步可言,完全止在那个地方,不能再进一步,这是佛常讲的堕无为坑,掉到无为坑里头去了。不但是四空天人,连小乘人也不例外,但是小乘人毕竟是善根深厚,他有期限的,不像无想天,无想天很麻烦,出不了三界。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他堕在偏真涅槃里面,也就是住在偏空里头,时间是两万劫,两万劫之后他会回头,他会觉悟。辟支佛也是堕在偏真涅槃里面,时间是一万劫,他比阿罗汉聪明,一万劫他就会觉悟,他就会回头。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回小向大,他能够从小乘里面觉悟去修菩萨法、修大乘法。不像四空天人,四空天人最长的寿命八万大劫,比阿罗汉加上四倍,而且八万大劫到了之后还要堕落,出不了轮回。由此可知,佛法里面的禅定跟世间禅定,因与果都不相同,都不一样,这是我们不能不晓得的。
同时要知道,性相是一不是二,性是体,相是体之表现,表里不二。由此可知,佛问可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不执著的话可以,相就是性、性就是相;一有执著那就不是了,一有执著,性是性,相是相,性不是相,相不是性。权教菩萨以下都有分别执著,《金刚经》的对象是法身大士,不是权小菩萨,法身大士,佛是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所以那个不一样。
【佛教人修行,原为度众生。】
度众生的意思很广,前面说过,我们就不再重复了,最重要的要度自己,自己是众生,第一个要度的。
【若著空无为,如何能度。】
著有不必讲了,著有是决定不能度,当凡夫了,执空也不能得度。
【故般若 要二边不住,必不住有,不住空,方能称性。】
空有两边都不住,不住如何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就在这些地方,你去修,修不住,空有两边不住,那你就是修金刚般若 法门。
【千经万论,无非说明此理,发挥此理。】
愈是在大乘经上说得愈透彻,不但把理论讲得透彻,同时讲心性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也讲得非常透彻,像《华严经》,不但说得那么样清楚,末后一品经文「入法界品」,世尊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跟善财童子表演给我们看,所以《华严经》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这种教科书到哪里去找,带表演的,非常难得。
我们晓得,中国古时候,古人,读书人,最重要的一部书是《四书》,现代的人几乎把它忘掉了,《四书》是宋朝朱熹编的。我们读《华严》之后,回头再看《四书》,可能是朱熹看《华严经》得到的灵感,因为他编的方法跟《华严经》一样,有理论、有方法、有表演,他是取《礼记》里面的两篇,《大学》、《中庸》,这两篇是《礼记》里面的。《大学》讲方法,什么方法?给诸位说,过日子的方法,生活的方法,非常亲切!《中庸》是讲道理的,它有理论、有方法。《论语》跟《孟子》是表演的,做出来给我们看,你看看孔子如何将这些理论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论语》里面的理论方法就是大学、中庸。孟夫子如何能将这个理论方法应用在他的生活上?表演给我们看。所以《论孟》就很类似《华严经》上的五十三参,真正是高级的教科书,编撰的方法非常圆满,带表演。这是给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初学的人,真正有一个入门下手之处。
【此处身相,指上自诸佛,下至一切众生。】
一切众生包括无情的众生,皆是此相。
【引申其义则可遍摄一切法相】
世出世间所有一切法的现象,这一句里面统统都包括了。佛的意思,可不可以就在相上见性,佛问话重要的意思是在这个地方。
下面是尊者的答覆,答得很妙。双明,这个意思是双关的。
经【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这个话是双关语,第一个不也:
【「不也,世尊」之不,是唯唯否否,不可作否决解。既答不可,复说可以,故是双明。】
句子要这样念法,「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底下那个不可以的「不」,是两个讲法,一个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一个是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所以这一句是两个意思。为什么是两个意思?这是在两种状况之下。
不可以相作性,你要是把相当作性,那就错了。
【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
这是不可以的。
【然相由性现,性相不二,亦得以身相见如来。显示性相无碍,相不障性。】
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这个答覆是双关的,这句话是双关语。这种答覆一般人很难明了,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在般若 会上,虽然这个法会里面有大菩萨,他们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参与这个法会的也有凡夫,当时舍卫国大城这些凡俗的佛弟子,他们得空也会到只园精舍听佛讲经,这些人就难懂了,所以必须要加以解释。底下这是解释。
经【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
这个前面都曾经说过。
【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
这两句话很要紧。性是无所不在的,无所不融的,任何现象都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一样,离了性决定没有相,所以从相上能见性。性要是没有相,性在哪里?我们六根缘不到,真如本性虽然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我们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不但五根接触不到,我们的心也接触不到,心是念头,念头接触不到。法相唯识家所讲,第六意识的功能很大,第六意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思想,它的功能,从内去缘,能够缘到阿赖耶识,对外它能够缘虚空法界,有这么大的功能,它缘不到自性,没有办法见性。这就是说明,性要是没有相,性就显示不出来,幸亏性现了这么多相,使那个真正明白人,性在哪里?相就是,所有一切万相就是。
正如同我们晚上作梦,我们晓得梦是心变现的,心是能作梦,梦是所作的;心是能作,梦是所作。没有作梦的时候,问你,你心在哪里?找不到,不晓得在哪里。这一作梦的时候,那好办了,心在哪里?梦境就是,梦中随便拈一物,那都是心。全妄即真,全真即妄。你要问:我们的真如本性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依正庄严,样样都是,无有一法不是,真是随意拈来。见了性的人,才入这个境界,我们今天也可以学,性在哪里?我随便拈一个给你看一看、比一比,像不像?满像这个样子,其实不是,怎么不是?我们是学那个见性人的样子,实际上没有见性。真正见性是什么样子?於一切现象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就见了性。我们今天不能见性,亏就吃在分别执著上,没能离开分别执著。果然离开分别执著,那就对了,那是随手拈来,无有不是。所以这个东西,自己没入境界学不得。
【离相即无性,离性亦无相。】
可见得性相关系之密切,因为它是一体的。
【但看执著不执著】
关键就在此地。
【著相,即为障碍,不得见性。】
佛法里面常常讲障,讲二障、三障,这个障主要就是讲障碍你见性,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意思。障碍你开悟,障碍你修学,那是从事上讲的,它的本意是障碍你明心见性。障就是执著。由此可知,执著这个病非常严重,执著这个病很深很广,一定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然后痛下决心要把它断除。
【不执著,即不落二边。】
空有两边都不执著。「般若 之理,全在於此。」世尊二十二年所讲大般若 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须要观照,仔细用功。」这个观照前面说过,实在讲时时刻刻提高警觉。
在行门里头,也是一个总纲领,就是三皈戒。 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求受三皈,受三皈的意思,就是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无论你用什么功夫,用什么方法,方法多,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再多,门道再多,都以这三个原则为标准,决定不能违背,这是总原则,就是佛法僧三宝,这是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修行依靠的地方。可是现在讲佛法僧三宝,大家都错会了,说佛你…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