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五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十五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15

  请掀开经本,卷二,第二十四面,第二行:

  【等觉菩萨,尚有一分法执未破,必至佛果,方究竟舍。故佛法自始至终只一舍字。舍者,正是不住空、不住有。】

  这是为我们说明,大乘佛法的修学总纲领,就是本经里面所讲的行於布施。行於布施要紧的是要不执著,也就是世尊所说的应无所住,这就是舍,空有两边都舍。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没有别的,唯有舍而已。舍,也就是平常讲的放下。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这是最微细的无明,也就是执著;因为这个执著没破,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个相现前,所以这品无明叫生相无明。十法界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现在很多科学家、哲学家都在探讨,人类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怎么发生出来的?怎么样发展变到现前这个境界?他们都不断的在研究、在探讨。这个问题,大乘经上跟我们说得很清楚,就是一念生相无明,只要有这个存在,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存在;这一点点执著没有了,这个现象全都不存在,所以叫它做生相无明。生起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就是从这个一念生的;也有大乘经上说,一念不觉,就是那个一念,最初的那个一念,一念不觉;都是指等觉菩萨最微细的这一分法执,他没有破,破了之后就成佛。

  而实际上,每一尊佛到这个境界,他这一品生相无明都不破,保留著,他不会把它破掉。有没有能力破?有!随时都有能力破,但是他不破。为什么不破?为了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他要一破了,他就完全走了,那还有什么众生好度?没有了。永嘉大师讲「觉后空空无大千」,那个大千都空了,还有什么众生好度?度众生实在讲,佛经上讲的比喻「梦中佛事」,很有道理。梦里面觉悟了,梦里面还有众生在颠倒错乱,自己晓得我是在作梦,我醒了,不妨在梦中说法帮助那些没悟的众生觉悟,干这个事情。如果他一下醒过来,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梦里面众生就没人度。这是佛讲慈悲,真正慈悲到了极处!在佛法里面说,这叫留惑润生。留著一品生相无明,其他的都不保留,就是统统放下了,唯独这一品保留。因为保留这一品,他才能够在十法界,像《普门品》里面所说的,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能示现什么身,这一品生相无明破了,那就全部都没有了,所以他要留著一品。我们看佛,佛也留一品,佛要不留一品,怎么能到这个世间来示现?只要来示现的,都留一品,最后的一品生相无明都保留。但是我们要晓得,他不是没有能力断,有能力而不断,不断是为一切众生,这叫大慈大悲。所以到果地,方是究竟舍。

  【心量大到无量无边,方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名词,我们在大乘经里面看得很多很多,前面也跟诸位报告过,因为道场天天都有新来的同修,前面没听到的,於是多少也要讲两句,以补足他没听到的。这个名词是可以翻成中文的,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不翻?这一句叫做尊重不翻。大乘佛法,在法上讲就是这一句,如果你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你得到这个法,那么就成佛了,你就证得佛果。所以佛是果地上的名称,这是果法的名称,好像一个是学位,一个是你所修的学分,是这么一个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大家比较更容易体会,这一句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智慧到究竟圆满,那就是无所不知,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就是这个意思。

  佛告诉我们,究竟圆满的智慧,不是诸佛如来独有,而是一切众生人人具足、个个不无,统统都有。有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感觉当中完全没有智慧,这原因是什么?看这一句就晓得,心量小,心量不大,所以你的智慧不能现前,这是真的。智慧是随著心量扩大的,你的心量愈大,智慧就愈大。天人比我们人道智慧就大,道理在哪里?他的心量比我们大,色界天人他们除了修禅定之外,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他的心量当然比我们大,智慧比我们大。声闻的心量比色界、无色界天要大;辟支佛的心量比阿罗汉大;菩萨的心量大过二乘。心量愈大,你本性里面的智慧就透得多。所以心量小不行,小心量是迷!到等觉菩萨,前面讲了,还有一分法执没破,所以他的心量比不上佛,佛的心量才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是明白这个事实,就晓得把心量拓开很要紧!菩萨修行叫我们舍,叫我们放下。舍什么?实在讲就是舍这个小心量,舍分别执著。分别执著心量就不大,舍尽了,那就是圆满菩提,就达到无上。请看下面这一段经文:

  经【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这个第十九段,小标题的题目是:更明所以。「所以」是所以然的道理,前面说得可以说是相当的明白了。世尊先用虚空来说,说明无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唯恐我们了解得还不够彻底,不够彻底就有疑问,疑,那个障碍很大。在烦恼里面,贪瞋痴慢下面就是疑。疑能障圣道,是菩萨修行过程当中重大的障碍,必须把疑情断尽才可以。世尊很慈悲,唯恐我们的疑惑还没有能断尽,更明所以,再进一步说明所以然的道理。

  底下用问答的方式。叫著须菩提,问他:於意云何,你以为如何?你的意思以为如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这里头字字句句我们都要注意,每一个字含义都非常的深广,读到后面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金刚经》文字之美,文字简洁,实在是非常好的文章。

  【佛意若谓,汝等众生,能就身相见汝之本性耶?】

  假如江居士要没有这么说法,我们对这一句意思,就很可能把意思错会了,是不是可以身相见佛?会误会到这个意思。其实,佛的这个意思很深。《金刚经》上凡是讲如来,都是指本性,指真如本性,从性上说的;凡是说佛,都是从相上讲的;所以经上有的时候讲佛,有的时候说如来。所以这个意思是:可不可以就在身相上见到自己的本性?因为这个身没有说佛身,没有说佛身就是指一切万法,也就是在一切万法相分上,能不能在相上见性?实在讲就是这个意思。可不可以在相上见性?这是一句问话。

  此科,这个科就是这一段,这一小段,是将上来所说之理,前面所讲的道理。再说明其所以然。

  【上文所说种种道理,最要紧者,即反覆陈明不住於相,而均归结到可以身相见如来一句。】

  前面是反覆的说,实际上往后还要继续说,不仅世尊在《金刚般若 》这一分里头这样重复说,一部六百卷《大般若 》,不知道反覆多少次。我们想想,如此重复反覆,有这个必要吗?确实有这个必要。为什么?再多次的反覆,你还没放下,你还没有舍掉!换句话说,必须到我们真正放下了,真正到舍无所舍,佛就一句话也没得说了。只要还有一分法执存在,纵然我们是等觉菩萨,佛对我们还有话说,因为还有病,还没有完全好,还需要大夫,还需要治疗。等到一切尽舍,舍无所舍,你的病就完全恢复,也不需要大夫,也不需要治疗,就无法可说了。

  由此可知,反覆对我们是好的,因为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贪瞋痴慢一天反覆多少遍?比这个经上多!一年反覆多少遍?生生世世反覆多少遍?所以烦恼习气根深蒂固,诸佛如来帮助我们,都没有办法拔得干净。佛用同样的方法,让我们在觉悟这一方面,不断重复加深印象,如果这个印象能够超越我们旧的那些习气,那就有办法了。这就是古人讲,要把生处变成熟处,把熟处变成生处,我们就成功了。熟处就是指贪瞋痴,贪瞋痴太熟了,我们要远离,要把它放下,要把它舍弃、疏远它,把它变成生、生疏,把无住生心来好好的培养。我们净宗就是培养这一句佛号,老念这句佛号,不断重复在念,培养这句佛号,希望佛号变得很熟,世缘变得很淡,那你往生就决定成功了,这就是生熟把它交换一下。我们在《金刚经》里面,这个经不长,这一部经文总共只有五千多字,能够看到世尊教化众生的手段,看到他所用的方法,从里面体会到他的巧妙处,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他的结归,结归到可以身相见如来,结归到这一句。

  【不住於相,要在证性也。】

  学佛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要见性,不仅仅是禅宗标榜著明心见性,大小乘无论哪一个宗派,没有例外的。若不见性,那就不是佛法。什么叫见性?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见性的意思,就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见到了,彻底明白了,究竟明了了,这就叫见性,这才能解决问题。

  【执相即著有】

  执著在现象上就著了有,心里头有了。

  【不执即著空】

  叫你一切不执著,不执著空了,什么都没有了,其实你已经执著空了;都在执著,不可能不执著,是一切凡夫通病。

  【小乘与凡夫相反,了知身相是幻,证得偏空,而了生死、出三界。然又得一病,病在著空,此空仍是相。】

  六道凡夫著有,小乘人见思烦恼断了,知道身是缘生之法,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生起的这个身相,不再执著这个身是我了。那个身不是我,是什么?是我所,我所有的,不是我,是我所有的。我所有的,关系就比较疏了,譬如这衣服,我所有的衣服,把身体看跟衣服一样,衣服脏了,你可以换一件新的,很容易换一件,身体坏了,马上再换一个新的身体,就像换衣服一样,没有恐惧,没有痛苦,身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而我们凡夫执著这个身就是我,所以你要叫他换个身体,那痛苦得不得了,死去活来,舍不得!执著了,这叫迷惑。执著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阿罗汉比我们凡夫高明,不执著这个身了,他证得空。什么叫偏空?偏是对圆讲的,不圆满,偏在一边,执著空。执著空那也是错,就是前面讲的「执相即著有,不执即著空」,小乘人不执,小乘人执著空。他比我们好一些,他出三界六道轮回了,他出了这个。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他不能见性,你看看前面讲,要在证性,他没有办法证得自性。原因在哪里?因为他执著空,空还是一个相。这是世尊在《楞严经》…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