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想到佛像,你就依靠它,这个错了。古人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你依靠它,怎么能靠得住?法宝,法宝是经典,行吗?中国历史上三武灭法,佛经不知道被烧掉多少,也靠不住!僧,出家人,出家人自己修行没成就,怎么能给你做依靠?这是我们把佛法僧三宝搞错了。传授三皈的时候,佛法僧三宝不是讲这个,是讲自性三宝,那是真的,真正的皈依处。
这种误会,可能很久很久就发生了,不是我们现在。因为我们读《坛经》,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年,他在《坛经》里面给人家传授皈依,他不用佛法僧,我们想他的意思,一定在那个时候就有人误会,所以他的讲法就不一样。你在《坛经》上看到,他传授三皈,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他不用佛法僧三个字,他用觉正净,听了这三个字不容易起误会。然后他解释,「佛者,觉也」;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是皈依觉悟。要依靠觉,觉而不迷。我们现在是依迷,没有依觉。所以这个皈依叫翻邪三皈,回过头来,反过来。我们今天处事待人接物,就连日常生活穿衣吃饭,我们要依觉不依迷,过去都是依迷,不知道觉悟,现在转过来。佛是觉的意思。法者,正也。法是什么?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今天讲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完全没有错误。依这个,这是自性法宝。僧是什么意思?僧是净、清净的意思。所以才叫我们要依觉正净,这个讲法我们很清楚,不会产生误会。
学佛的同修很多,很多人受了三皈,不晓得皈到哪里去了?不学佛已经迷了,学了佛再加一倍的迷,这个麻烦就大了,愈迷愈深,大错特错!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有个真正的依靠,晓得从什么地方回头。我们从迷惑回头,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依正知正见;从污染回头,贪瞋痴是染污,从这里回头,依清净心。这叫真的三皈,这是真正三皈了,真的皈依了。一生当中,不能离开这个原则,觉正净,不可以离开这个原则,离开觉正净,你就又回到从前的老习气的地方去了,不是佛弟子。一定要回过头来!这也是最好观照的方法,念念不忘觉正净,这是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这个样子有没有用处?有用处,但是对什么人有用处?对真正皈依的人有用处,如果不是真正皈依的人,不起作用,这一点我们要知道。真正回头,真正依靠觉正净,你家里供养佛像,供养佛像什么意思?提醒自己。我一看到佛像,我要觉悟!佛像摆在那里,就提醒我觉而不迷,它的意思在这里。佛并不是说:我成佛,我是老师,你的老师,你要供我的像,天天拜我。那佛不是著了相吗?佛不就分别执著了吗?佛哪有这个意思,佛没有这个意思。所以用这尊像,提醒自己觉而不迷。放一两本经书,一看到这个经书,正而不邪,我这个心起心动念正大光明,没有邪思邪念,是这个意思。看到出家人,马上就想到,我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这个样子给我启示,常常提醒我。家里面供像,供西方三圣,观音、势至那是僧宝,所以你们供佛像,无论是雕塑的、或者是彩画的,三宝具足,要懂这个意思。他是时时刻刻在提醒你,叫你回头,不叫你迷惑颠倒,这是我们供养佛像、供养经书真正的意思。如果你没有回头,没有真正皈依,你供养佛像,你是愈迷愈深,迷信!你已经迷得够深了,现在还找佛菩萨再来迷惑你,佛菩萨可不负这个责任,这是你自己会错了意思,你自己迷惑颠倒,他并没有意思迷惑你,可是你不知不觉被这些形像迷惑了,那实在是没有法子。要仔细用功!
皈依,如果皈依的老师,没有把三皈意义、修学的纲领原则,讲得很明白的话,不要紧,我们这边有录音带,还有一个小册子,那个小册子是从录音带写下来的,而这个录音带就在新加坡讲的,前年讲的。所以诸位仔细去听,仔细去看,明白就好了。形式上的皈依不重要,哪一个出家人给你授都没有关系、都一样,要生平等心,不要有分别,不要有执著。不要分别这个法师好,那个法师不好,那你《金刚经》就白听了,《金刚经》就是叫你离一切分别执著,你还在搞分别执著,那就错了,大错特错了。所以任何一个法师给你授三皈仪式都是好的,只要以真诚心、恭敬心来接受,一定要明理要照做,要守住这三个原则,那你就真的皈依了,真的回头了。
【约相说是身相】
这个身就是指一切万事万物。
【约性说当体即空】
如果就它的性体上来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底下这句经文就说出来了,它的体性是空的、空寂的。
【相妄性真,故说不可。】
因为它两个不一样,相是虚妄的,性是真的,不可以以身相见如来。
【但是,性能融相】
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所以它融相,
【真实即显,是又何必离相见性。故云得见如来。】
他这一句话答覆是两个意思,怎样得见如来,怎样不可得见如来。就是说你有没有见性,见性了可以,见相就是见性;如果著相不见性不可以,你著相,相不是性,相是生灭法,相是无常法,性是真常,性是不生不灭,那怎么会一样?不一样!见了性,那就怎么说都可以;没有见性,是怎么说都不可以,道理在此地。这个答覆很好,答覆得很圆满。我们看底下这一句,世尊给他印证,证明他的见解、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经【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两句经文在本经里面也非常重要,说它重要就是这两句用它来作观,很方便、很容易。自古至今,有很多人就用这两句话来作观,很得受用。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明身相义含一切现象,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乃至虚空。】
都包括在身相的里面,可见得身相的意思很广很广。
【既知虚妄,不可驰求。】
真正知道一切相是虚妄的,他对一切相不会再追求,决定不会再追求了。现在一般人都讲求享受,不追求不就没得享受了吗?这是一般人的观念,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很大的错误。假如你要说:我的享受是我追求到的,释迦牟尼佛都要拜你做老师,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没有这个能力,追求不到。这个事情诸位要是念《了凡四训》,你就晓得,你一生所有的享受,不是你追求来的,是你命里头注定的,哪里是你追求来的?你要是命里头没有,你能够求得到,一切诸佛都要拜你做师父,他没有办法,你有这个办法还得了!所以真正明白的人,他不求了,不求他福报里的享受自然会来,不求就来,你说多省事!你辛辛苦苦费尽心思求来,结果还是命里有的,你不叫冤枉!那才叫愚痴,冤枉!所以他就不操心,他不求了。他不求,怎么样?依照佛的教诲,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他能够离相再修福,他后面的福报一天一天增多,福德不可思量,那才叫真的会求!那个求是这样求法,就是「应无所住,而行布施」,真正这种求法;不会在物质上寻枝摘叶的去追求,那个是错误的。
【不可驰求,不可住著】
纵有福报也不执著。不执著,福报给大家享,不会把福报拿著,我要留著慢慢的享,那就错了,那你就住相了。福报现前的时候大家享,大家享,你的福报就享不尽了,必然是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多,一天统统都分给大家去分享,永远不住,那个福报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你如果是一住著,我要留到慢慢的享,福报就享尽了,后面就没有了,你留住了。所以不能留,不能住著,不要求,不要去执著,不可以住著。
【回光返照,从速归性,不至堕入轮回。】
这是讲最大的利益,对我们现前来讲,不堕轮回不是来生不堕轮回,这个意思前面曾经跟诸位说明过,现在就不堕。了生死,现在就了;脱轮回,现在就脱,就现在,不是明天,不是再过几个钟点,不是!现前就是,大乘法妙就妙在此地。所以佛常讲,真正觉悟的人直下承当,现前就是。
经【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此地讲的诸相,就是前面说的一切相,前面用身相做代表,一切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性,那你就见性了,见如来就是见到本性,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就是见性。一切相都是性变现出来的,这就是可以身相见如来。这个注子里头说:
【诸相即一切相,只须彻底明了皆是虚妄。】
前面世尊这两句话很重要,「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是虚妄,当然我们不要去追求它,不要去追求,也不要去执著它,不可以住著就是不必执著它;不要追求、不要执著,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这就对了。我们学佛是学这个,这才有真实的受用。在生活当中,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我们是凡夫,不可能不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迷。起心动念里面不外乎两种境界,一个是贪,顺自己的意思就起贪心,不顺自己的意思起瞋恚心,一个要,一个不要,这两种心态,这都是迷。这个念头一起来了,把《金刚经》这两句念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顺心的不贪了,不顺心的也不瞋恚了,你心马上就平了,用这个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平等心、清净心是真心。
前面讲了,修行要在转识成智,如何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那两句经文就有效。当你起心动念的时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平等了;心平等,平等性智,第七识转了;心清净,第六识转了,妙观察智。你看宇宙人生一切万法,妙观!不一样。众生迷观,看得迷惑颠倒;情观,情识在起作用,喜怒哀乐爱恶欲在起作用,烦恼!所以像诸佛菩萨一样,清净心、平等心,妙观,看得清清楚楚,绝不起心动念,万法皆如,万法平等,没有高下,平等的。所以要晓得,所有的相都是虚妄。
【相不障性,即见如来】
见如来就是见本性了。
【何必灭相。即相可以见性。】
不必要把相灭掉才见性;相灭掉了,性也没有了,见不到性的。像无色界天人就是把相灭掉,身都不要,没有见性,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可见得那个没有用处的,灭相见不了性的。…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十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