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讲得很简单,但是对众生起什么大作用呢?听的人只能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我这样讲得很细,可是谁知道我还能讲多少时间?像我们这样的人已经算是晚点了,即使我们将来也能证果,成道,但是我们今天还是在生死的长夜里,还没有真正解脱。所以我们今天能够这样很安稳地学法,就是上师三宝的功德,全靠上师三宝给我们慈悲,使我们能够度过这个长夜。所以说,“为因缘不足之迟行众生发菩提心”,上师是这样,我们今天也应该这样发菩提心。
“令其在长夜中得安乐,成就其日后之远行”,让他安安稳稳地休息好,为了明天他可以远行。我们今天听法,还不是为了明天的远行?这条路长啦,我们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将来要去树立法幢,要弘法,乃至于我们自身从初地二地三地,一直修上去。咱们这几年来,长时期的这样听法,修禅定,同学们在一起,树立了这样一个法幢,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将来出去弘法利生,你有什么力量?肯定不是精神抖擞,而是疲疲沓沓。
“并应呵责不顾众生困苦而退菩提心者”,有些人不顾众生苦,也怕麻烦,一遇到麻烦,一遇到困难他就退菩提心,宁愿自顾自,对于这些人要呵斥。就好比我梦中也呵斥没有人给他们铺床。
梦②“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童年得重任,称假实持真,王印服众。(孩童得宝,不忘重任,沿途说假,显真即服众)
第二个梦境:有个人交给一个小孩儿一样东西,叫他送到某个地方去,并且告诉他,假如人家想看,你就说是假的。这个小孩儿很天真,沿途逢人就说这个是假的,也没人在意他。送到了一个地方,这个人叫他进去,听他老说假的,问他:“到底真的还是假的?”结果一看,这个人连忙恭敬地跪下,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唸《供养观行法》上的一句话,“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我们忙忙碌碌,所做的一切不要执著,这些都是如影如幻,可是里边却是真的。“童年得重任”,小孩儿是童年,得到很重要的任务,这还不是指你们?你们今天到这儿来发菩提心学法,还不是“童年得重任”?我一直口口声声说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你们都要为佛教做一番大事业,要树立法幢,要敢于跟歪风邪气,邪知邪见做斗争,要不屈不挠地把佛法弘扬出去,这就是重任。我培养你们就是要你们将来挑重担。
“称假实持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我们称“假”是指的有为法,可是我们今天所修的要得到将来成就的是无为法。我们这样的忙碌,辛辛苦苦,全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比如今天晚上我们要搞春节联欢演出,买了这些红红绿绿的气球,这就是有为法,要不了多少时候,你不碰它它也会爆掉。可是我们弘扬的是无漏法,通过做这些工作,我们能够得到一个作用,净化人心。所以这种场面都是虚假不实的,而我们从中所得到的作用和收获,那才是真的。所以叫“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度众生“先以欲勾牵”,先要让众生欢喜,我们现在布置这个舞台,演出的时候众生看了高兴,欢喜,慢慢慢慢他就会来听法了。拿讲法来说,刚开始天天讲空也不行,讲法的人要像哄小孩儿那样,有时候还要讲得大家心花怒放。好比年初一的时候,我保存了两盒很好的巧克力,分给你们每人一块,每人枕头下面还有一个红包包。其实巧克力只一会儿就没了,红包包里的钱你在咱们这里又不能买东西,有什么用呢?作用在高兴,这就是先以欲勾牵。假如我不这么做,要你们年初一早晨听经下午也听经,那么一边听经一边怄气:“巧克力,还不给我们吃。”(众笑)度众生就得善巧方便一点。
咱们所做的一切全是为了摄持众生。其实众生佛性个个圆满,本来自性就是佛。可是他现在愚痴颠倒了,他现在起烦恼了,你就不得不给他忙一忙。但是在做这种工作中,要知道这只是摄持众生的一种手段罢了,别去执着它,别去爱好它,不要忘记一切有相皆虚妄,要把这种觉性提起来。这样就像这个小孩一样,口里说假,事实上他拿的东西不假。
“王印服众”,结果那个人打开一看,却是一个皇帝的金印,他一看见这个印马上就信服了,赶紧跪下来。古时候封建王朝就是这样,皇帝一个印那可不得了,你得跪下来迎接的。度众生要使众生服你,你必须要拿出皇印来。光是搞这些联欢活动,菜煮得好吃一点,大家热情一点,输送输送感情,那只是停留在世俗感情上,他不一定会服你,因为他世俗上的一切还是放不下。邪知邪见在他头脑里仍然保存着,你必须拿出皇印来他才服。
皇印是什么?皇印是释迦佛讲的话,好比封建王朝的皇帝金口。所以要弘法也好,要转变邪道也好,要自了生死也好,乃至于脱离世俗行菩萨道也好,全要依靠法,你把释迦佛讲的法能够讲得很细致透彻,人家就没话好说,因为释迦佛的法是圆满的,没有空子好钻。所以,第二个梦境就是告诉我们在弘法度众生的过程中,虽然可以运用各种善巧方便,但是千万不能够离开释迦佛的话,这是最重要的。
梦③本属于无记,执著成有记,禅定若有执,即成世间禅,外道不求真,还得说究竟,禅定执观境,不如舍执,自然显出,但自然并非因松而懈散无力。(记先生求问穴位何不通,尚未得问即离,我亦起身猛声告知,勿执穴位。)
第三个梦境:有个人陪同一个人进来说:“这是记先生,有关于打坐的问题要请教。”我说:“你有什么问题?”他说:“我打坐的时候有的穴位通不过”。可是我还没给他解答,只说了些礼貌上的话,他已经不耐烦地站起来要走,我就起身走到他面前,猛声地说:“不要执著穴位”。这个梦境啥意思啊?
“本属于无记,执著成有记”,原是无记,你一执著就成了有记。他这个人执著穴位,所以叫“记先生”。我们学大般若法的人,将来要证到甚深空性,一切如影如幻,哪有什么有记?众生善恶各有报,都是因为有记的关系。
“禅定若有执,即成世间禅”,修禅定的人如果执著禅定的境界,或者有所追求,像梦中的记先生那样:我这个穴位要通过去,督脉任脉要通过去,有所求,有所执,这就是世间禅。外道都修世间禅,世间禅可以升天,但不能了生死,外道目的就是升天。“外道不求真”。心外求法是名外道,外道不是心内求法,心内求法是真,心外求法都是虚妄,外道走的路线就是这样。“还得说究竟”,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或者作为一个度众生的善知识,还得要跟众生讲究竟的道理,“禅定执观境,不如舍执”,修禅定的人执著于观的境界,好的境界起欢喜心,恐怖的境界起恐怖心,这都不对,执著欢喜的境界要入欢喜魔,执着恐怖的境界要入恐怖魔,你不改变的话,将来你这颗心就跟魔相通,心一相通你就得魔加持,以后凡是你出的境界全是魔境。所以你禅定中执著于观境,还不如舍掉执著,让它自然显出来。
假如你修禅定,要观天空中的太阳:太阳是怎么样的,我一定要把它观出来!很执著啊,力求尽自己一切力量把它观出来。你会有感觉,你不会白努力,你确实会慢慢的,好像在提高。其实还不如你不要这么做,让它自然的出来。我经常有这个体会,你不要拼着命去非要把它观出来,干脆放掉它,放掉执著,你重新很自然地再观,就出来了。那个出来是自然出来,如果你能走这样一条路,你将来修观观境就容易出现,叫自然显现。
如果你执著,用学文化的方法拼命地研究,拼命学、观,你即使观出来,你观出来的东西总有点硬绷绷的,很难自然显现。比如,要把舞蹈练成功也不简单,初练时,确实硬绷绷的,老师假如不负责任,学生要练成功这路可长了。老师经常要批评学生,随时随刻要指点他,比如练舞蹈的时候一只手这样伸出去,老师就骂了:“自然一点,你这个手怎么硬绷绷的?”练舞蹈的人哪有这么去想的:“我这只手要伸得这么高”?没有的。舞蹈老师跳起舞来这么一来就可以了嘛,(众笑)全是自然出生的。这不等于说你不要这样学习,不要这样练习,而是你在学习练习中,不要执著,不要硬绷绷的。成佛从来不是像士兵做军操那样操练出来的,都是自然成佛的,开悟也是自然出生的。你拼命用功,“我写保证书,六个月之内我必须开悟,我宁愿晚上不睡也要开悟”,你永远也开悟不了。
修行不是学文化,这种道理两三句话是讲不清楚的,所以要多讲,而且你们在学习过程中即使给你们指导,你们又没有悟到,往前走的时候难免一会儿这么偏,一会儿那么偏,走一步会偏一步。你不讲得多,还没有讲清楚就叫他自己走,他遇到问题去问谁啊?所以,不妨这么说一句,末法时期为什么修不好,可能跟法师讲经也不一定会解决修行上的问题有关系。
“但自然并非因松而懈散无力”,我讲的要自然并不是叫你松散,这个松是指懈怠、闲散,修行要聚集这种修行的力量。去掉执著就叫自然,不等于说叫你别用功了,那么一切都涣散了,这要你们自己慢慢去体会。今天这梦里三个境,给你们分析过了,我的看法这是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发菩提心;第二个要点,依教奉行;第三个要点,不要像外道那样执著于一切。(完)
[转载自-佛教菩提心网]
《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