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唸心不念,虽有功德,难起作用;
唸佛时不说闲话,要多唸一声佛号,少说一句闲话;
唸佛不要追求数字,以免引生紧张急躁,心不安亦难入定;
见人打招呼,不宜用佛名号替代,以免与杂念相混,形成习气;
唸佛要平心静气,音声和雅,不急不缓,不可忽快忽慢,高声激昂;
唸佛不可贪多,以免滥竽充数,质量不高;
唸佛时不可起瞋,以免出口骂佛;
唸佛不可过于疲劳,以免堕于昏沉,难破无明愚痴;
唸佛不可过于饥饿,以免心生苦恼;
唸佛时不可歌舞观听,不要以歌声唸佛;
唸佛要身心寂静,不可嬉笑躁动;
唸佛要达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
要恭敬心念佛,持佛名号要全称
先讲第一句,念佛“要恭敬心念佛,持佛名号要全称。”“南无阿弥陀佛”,又称六字洪名。“南无”就是恭敬、皈依的意思,“阿弥陀”是这尊佛的名号,佛是通号,凡是佛都有十个通号,你念“南无阿弥陀如来”也可以,你念“南无阿弥陀世尊”也可以,一样的。
佛也可称如来,但不可称如来佛
千万不要称如来佛,如来佛是《西游记》里的称呼,《西游记》可不是佛经啊,怎么把《西游记》作为根据了?《西游记》最后写的诗很有水平,可见写《西游记》的人很懂佛法,他怎么写上个如来佛?可能他想《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世俗上人喝了酒吃了肉,聊天聊到《西游记》,随随便便地乱扯,这样子称佛名号不恭敬啊,所以他故意不写名字,写如来佛。如来佛就没有这个佛,因为没有名字。
唸佛不懂法,竟把猴子当战斗胜佛
讲个故事,从前闽南有个大庙请我们去,他们三圣殿中间是供阿弥陀佛,旁边供了一只猴子,还叫我们几个学生,天蒙蒙亮一定要把大殿门打开,因为孙行者要出门,翻跟头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要供在上面?因为他是战斗胜佛。真是胡闹:《西游记》是神话小说呀,怎么能算数呢?
“南无阿弥陀佛”是全称,
但不要称“南无本师阿弥陀佛”
南无是恭敬,阿弥陀佛是名号,合起来全了。我建议大家还是念六字洪名,希望不要减,也不要加。我从前去过一个地方,楼下在做晚课,我听到他们在唸“南无本师阿弥陀佛”,(众笑)加了“本师”两个字。娑婆世界本师是释迦佛,不要搞错了。你这么唸,阿弥陀佛也不会高兴吧。
不称“南无”就要合掌,合掌表恭敬
也不要减少。你唸“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就是说,“阿弥陀佛,我向你致敬”,多好啊。假如你把“南无”去掉了,这不恰当,你把恭敬去掉了!你唸“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么阿弥陀佛问你,“有啥事?”(众笑)总不大好吧。如果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两手合掌,这也可以,因为合掌就表示恭敬。
称佛名号不全,这是末法现象
我是1954年上五台山,首先到广济茅篷,现在是叫碧山寺,广济茅篷的出家人见我们上海去了24个人,他就出来引导一下,见面就唸“弥陀佛”,变了三个字。那时候能海上师在广济茅篷讲法时就讲到,“五台山的出家人怎么唸“弥陀佛”?赶快赶快要改正,要唸阿弥陀佛,名号不全,这是末法的现象。”
有时候也可以方便一下,比如说一个颂子,每句七个字,用全称就摆不平了,那么你可以简称。但是真正面对佛要恭敬的,不能太简单。
念佛开示 (7)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9.7.9
家人没有恭敬心,所以家人很难度,
你对阿弥陀佛没有恭敬心,佛也难度你
提要:
·家人没有恭敬心,所以家人很难度,你对阿弥陀佛没有恭敬心,佛也难度你
·不该缩的越缩越简单,不该改的越改越走样,修行人不离俗,无形中会使
佛教变颜色
·念佛是心念,口唸是提醒
·口唸心不念,难起修行的作用
·念佛要排除杂念,要以一念制万念
家人没有恭敬心,所以家人很难度,
你对阿弥陀佛没有恭敬心,佛也难度你
你去掉“南无”,就去掉了恭敬。听说有本书上这么解说:我们跟阿弥陀佛非常亲近,好像一家人一样,就直接喊名字好了。我是怕罪过,我不敢。一家人,那是世俗家庭呀。要知道,家里人最难度,家里人不恭敬你的。你即使是懂佛法的善知识,你要儿女对你像佛门里的善知识那样恭敬,他们也做不到,尤其是女儿更不恭敬,因为女儿在爸爸面前撒娇撒惯了。你对阿弥陀佛不恭敬,阿弥陀佛对你也难度。我想我讲得没错吧,因为总的原则恭敬佛总是好的。
不该缩的越缩越简单,不该改的越改越走样,
修行人不离俗,无形中会使佛教变颜色
千万不要变成两个字,“弥陀、弥陀”。有人想:两个字简单,可以多念一点。我是不主张的。听说有个地方只唸“阿陀,阿陀”,听起来像“阿婆,阿婆”。(众笑)我是一片菩提心,作为一个讲法的人,你们有所求,那我总要给你们一点指导,希望大家更正。
再说说笑话,或许两个字还会变一个字,“佛佛佛”,这可不是善巧方便,而是懒惰习气。家里就是充满世俗气,现在的家庭,连儿子也不大肯叫爸爸,有的甚至直接叫爸爸名字,恭敬心也就没了。
你们经常叫我“傅老师”,假如这儿有两个姓傅的老师,你们别动脑筋,一个叫大傅老师,一个叫小傅老师,干脆就叫傅味琴老师,说说明白。家里人会叫我老师吗?老婆只会叫我“傅味琴”、“老头子”,更简单是一个字,“哎”。所以修行人要离俗,不要受世俗影响,受了影响,无形中你会把佛教改变颜色了。
念佛是心念,口唸是提醒
“念佛是心念,口唸是提醒”。经典里边的念佛,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心”,今就是现在,现在你心里有佛就叫念佛,经书里念佛都是心里念的。如果出声念,叫持名号。
净土宗的初祖是主张心里念佛,据说是二祖改成出声唸佛。出声唸是提醒,免得你心里念到后来,打妄想,干脆不念了。你口唸的时候,自己要听得清清楚楚,如果你打妄想,自己唸佛的声音听不到,那就起不到提醒的作用了。
口唸心不念,难起修行的作用
可是后来就发生了弊端,变成“口唸心不念”,这就“难起修行的作用”。修行不是修嘴巴,而是修心,有句话“小和尚唸经有口无心”,有口无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你们不管是唸佛还是诵经,要尽量不打妄想。你打妄想了,你心就在妄想上。什么情况下最容易打妄想?唸熟了就容易打妄想,越简单越容易熟。有人熟到后来能背得出,即使打妄想,照样不会背错,经念完,妄想打完。
念佛要排除杂念,要以一念制万念
“念佛要排除杂念,要“以一念制万念””。念佛是修行用功的一个方法,怎么用功?要止住妄念。妄念就是念头一个接一个,前一个念头灭掉了,后一个念头又生起来了,这叫生灭。而所起的念头,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想东想西,心飘动得厉害,用不着准备,它自会出来的,(众笑)这是习气。你想叫它不出来,它偏要出来,妄想不听你的。就像家里调皮的小朋友,客人来了,他在客厅里高兴地兜圈子转。妈跟他说:“客人来了,你好好地坐着。”他不听的,简直像个小猴子,上海人叫“人来疯”。妄想就是“人来疯”,看见你起心动念了,它就挤进来,全是它的戏。
念佛开示 (8)
──────────────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9.7.9
佛说止住妄念能入定,
散乱众生要修数息观
提要:
·佛说止住妄念能入定,散乱众生要修数息观
·所谓一心,只能一个念头,起另一个念头,就叫杂念
·如一句难以做到不起妄想,不妨先两三字一摄持
·如果动中修难以用功,就先在静中用功
·少说一句闲话,多唸一声佛号
佛说止住妄念能入定,散乱众生要修数息观
念佛也要修止观,第一步先要止住妄念,不止住妄念,你修《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的十六观境就很困难,妄念对你干扰,你就很难观得起来。用什么办法止住妄念?有一次罗睺罗问佛:“比丘不入定,该怎么办?”佛说:“修安般”。安般翻译成汉文就是观息,就是观自己呼吸。吸的时候明白自己在吸,呼的时候明白自己在呼,心不离开呼吸,这样就能止住妄念。五停心观,其中有一个观,“散乱众生”,就是心非常散乱的人,“修数息观”。
所谓一心,只能一个念头,
起另一个念头,就叫杂念
念佛也能止住妄念,你把“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抓住了,妄念就出不来,这叫以一念制万念。
如果你真的做到一个妄念不起来,你就入定了。怎么往生极乐世界?还得入定往生,一心不乱就是定,一切成就都在定里。《佛说阿弥陀经》里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只能有一个念头,不能有第二个念头。坏念头不能出来,好念头也不能出来,第二个念头出来,就叫杂念。
比如说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到后来,心里想,“阿弥陀佛,你大慈大悲啊。”“阿弥陀佛”一个念头,“大慈大悲”又一个念头。“阿弥陀佛,我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啊。阿弥陀佛,你要用金台来接我啊,我从小吃素的啊。”这些念头都是好念,但也是杂念。所以禅宗有句话,“佛来斩佛,魔来斩魔”,要全部空光,只有一个念头,“南无阿弥陀佛”。你们平时就要这么去用功。
如一句难以做到不起妄想,
不妨先两三字一摄持
假如有人想,“这很难呀,我连唸一句佛号还要打妄想了。”那么我再教你一个办法,我只是介绍我的经验。你实在心散乱得厉害,连六个字都做不到一心,你就两个字一摄心,你念“南无”的时候不要打妄想,再“阿弥”不要打妄想,“陀佛”不要打妄想。第二句也是这样,慢慢你念一句也能不打妄想。
如果动中修难以用功,就先在静中用功
你们坐车、休息、走路时都可以念佛,这…
《念佛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