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误。”而现在佛门里竟然说出另外一句话,“一个出家人不做佛事就不像出家人”。就算你还想成佛,难道你想通过做佛事拿红包成佛?这条菩提大道在《菩提道次第》里讲得很明白。“菩提道”就是菩提大道,“次第”就是有步骤有系统地往前进,有步骤有系统就叫科学态度,所以我常说佛法是辩证法、是科学、是现实主义。
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6)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开示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1.25
不断烦恼了不脱生死,
贪快乐会把天堂当净土
提要:
·修好意乐加行,好比长跑前先练练腿
·止恶修善是根本法,没有烦恼的好心才是真正的好心
·不断烦恼了不脱生死,贪快乐会把天堂当净土
·要成就菩提大道,还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修好意乐加行,好比长跑前先练练腿
修好意乐加行,这是预备课,好比你要去参加长跑比赛,你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饭要吃饱,跑到半路上可没有卖面包的商店。(众笑)预备很重要!要吃饱饭,就要喜欢吃饭呀,你不喜欢吃饭,对吃饭敷衍了事,没吃饱也说吃饱了,顶事吗?长跑前你两条腿总要锻炼锻炼,要知道路是用腿跑的,不是嘴巴跑的。好比只动嘴不修行,只有离开修行道路的人,才会认可。
止恶修善是根本法,没有烦恼的好心才是真正的好心
下士修法就是修止恶修善,没有下士哪来中士、上士?好比说没有小学哪能进中学进大学?人还没有长大,能去参加奥运会吗?只有疯子才会在精神病院里迈上一张方桌,发表总统竞选演说,(众笑)就算当了总统,你还是一个疯子。(众笑)
止恶修善是最根本的法。不通过止恶修善怎么净化人心啊?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每尊佛都是这么说的。可是止恶修善还没有修到心里去,止恶修善是好,可是好心人也有烦恼啊,要没有烦恼的好心才是真正的好心。
不断烦恼了不脱生死,贪快乐会把天堂当净土
所以光是止恶修善还不够,还要往上提高,要修出离道,出离烦恼,这就是中士修法。我常说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修好止恶修善有福报能做人升天,可还在轮回之中,没有离开生老病死。其实人生八苦,天人也逃不掉。如果你不懂佛法,不从断烦恼着手,不从佛法中去觉悟,你希望到一个极其快乐的地方去,你会把天堂当作净土。心净则土净,你必须修清净的法,才能跟净土相应。你贪求快乐,你就跟天堂相应。极乐世界是从断烦恼中产生的,而不是从你贪快乐的贪心中产生的。你不断烦恼,不可能了脱生死。如果你知见很正,按照佛法去修行,即使没有了脱生死,你求生极乐世界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因为佛经上讲,往生的人仍是众生,称为“其国众生”。如果你知见错了,路线错了,你往生的地方不可能是极乐世界,凭你的福报可以往生到天上去,可是天上不是极乐世界,天上不是净土。人哪可以不明白自己的种种烦恼?哪可以不扫除自己内心的贪瞋痴?要想证阿罗汉果,非但要扫,而且要扫干净,扫干净了就是没有砂子的琉璃地。
要成就菩提大道,还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
你假如要成就菩提大道,你还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带领所有众生迈上这条道路,一时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提大道是这么解说的。你带的众生越广大越好,越广大这条菩提大道也越大,也越稳当,你的功德也大。
要帮助别人提高,先要自己提高。一面镜子照了别人,别忘了也照照自己,不联系自己什么都是空谈。你要在断自己烦恼基础上然后再去帮助别人断烦恼。
一切成就都是从修行来的,要修行你必须要成为一个修行的人,要成为修行的人你必须断烦恼,我常说不断烦恼不叫修行人。我们能海上师法流走的就是菩提大道,我们圆满的目标就是成佛。在我们这里没有成佛的思想,这个学生就是个没志气的人。我们要带着同学们一起走上菩提大道,要扫除这条道路上所有的砂子泥土。
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7)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开示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1.25
离开了众生就没有大乘的成就,
厌恶众生,实是自己的烦恼
提要:
·似是而非的言论扑灭了教育作用,佛弟子要互相帮助,要受大众监督
·放弃了度众生这条路,就达不到佛的智慧
·智慧是从苦难中产生的,磨练越大功德越大
·投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佛陀的大乘思想;厌恶众生,实是自己的烦恼
似是而非的言论扑灭了教育作用,
佛弟子要互相帮助,要受大众监督
还要防止一种偏差,有人常说:“你自己都没有修好,还去帮助人家”,或者说“自己都没有开悟,去度什么众生啊?”“不摸摸自己的下巴,胡子都没有长,还讲经说法?”难道讲经说法的人一定要一面讲法,一面摸胡子,表示我够格。所以这两头都要摆平,帮助别人断烦恼你不能离开自己断烦恼,在自己断烦恼的基础上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断烦恼。你是中学毕业,当然没有资格当大学教授,可是也应该做点贡献啊,你到扫盲班去当当老师还是够格的呢。中国佛门种种似是而非的言论扑灭了教育的作用,使佛弟子不敢互相帮助,发挥不出大众的监督作用,因此长期以来就演变成今天的情况。修到初地的人也叫菩萨,修到九地十地也叫菩萨,都是菩萨,仅仅是层次不同,难道一定要修到八地菩萨以上才能度众生?你就是刚刚发心,也称为初发心菩萨,也好度度众生,也可以劝劝别人发心啊。
放弃了度众生这条路,就达不到佛的智慧
你要想得到成佛的圆满,你必须要行菩萨道,行菩萨道为什么能有这么殊胜的作用?因为他投入群众。修出离道断尽生死,跟菩萨道将来成佛是有区别的。阿罗汉的智慧为什么不可能达到佛的智慧?因为他放弃了度众生这条路。他集中力量断自己烦恼,烦恼断尽生死了脱,得到的果位是无学位。所以当年佛赞叹阿罗汉生死已了重担已下。后来佛说了大乘法门,有五百阿罗汉听了转不过来,佛就呵斥那些不肯回小向大的阿罗汉是焦芽败种。有些愚人听了就觉得奇怪:佛怎么前面赞叹,后面呵斥?就好像你们有些学生,看我这个老师也怪:我刚刚来的时候对我笑咪咪,尽说我好,来了三年,尽是批评我。就像愚人看有智慧的人,常会看错。
你们有想证果的愿望,当然是好,但如果你没有想行菩萨道成佛的心,就要批判你。何况你们现在别说四果,连半个果都没有拿到,只啃了一点皮皮。(众笑)
智慧是从苦难中产生的,磨练越大功德越大
有人怕修大乘佛法,因为度众生要经过很多的辛苦,很多的磨难。我年轻时就当老师,那时候我讲过一句话:智慧是从苦难中产生的。越是苦难的地方你去修行,磨练越大,功德也越大,成就也越快,越是快乐的地方修行越慢。《佛说无量寿经》里说:娑婆世界是最苦的地方,众生烦恼习气最重,如果你肯修行,娑婆世界修一天胜过极乐世界一百年。如果你想逃避修行上的苦难,逃避修菩萨道的辛苦,你是不可能成佛的。
你不想成佛,你修修出离法,将来证个阿罗汉果也好啊!出离法从不修,说是小乘经典,好像修了没脸,烦恼也不肯断,因为断了烦恼了就得不到发泄烦恼的痛快,那么你到底算哪一乘?即使求生净土,想去净土的人哪可以离开要把心修清净?
投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佛陀的大乘思想;
厌恶众生,实是自己的烦恼
你们要想求得大智慧,从大智慧中得到圆满,你们必须要投入到群众中去,跟众生打成一片,这就是佛陀的大乘思想。
有人提倡关起门来修,那么你是怎么信佛的啊?从前是人家度你,现在你怎么不度人家了?你是报恩主义还是忘恩主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你在树荫底下,你怎么没有一颗心也去种棵树,让后人也乘乘凉呢?你到底是享受派还是懒惰派?
现在这句话吸引了很多很多人,因为佛门里总有这样一种心态,都想躲到一个清净的地方去,看见人就讨厌,“这些都是烦恼众生,叫我怎么看得惯?”有些人以为自己是修行人,来到我们这儿很不适应,他就是这个理由。看见这个众生讨厌,看见那个众生厌恶,你种种的厌恶心,产生不了欢喜心,这不是你自己的烦恼吗?因为你自己有烦恼,所以讨厌别人的烦恼,那不叫修行人啊!
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8)
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开示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1.25
佛法外要得多,佛法里要得少,
致成病态的庞大
提要:
·离开了众生,就没有大乘的成就
·关门是关五欲的门,而不是把众生关在门外
·一心贪享受的人,怎么开得出智慧
·佛法外要得多佛法里要得少,会致成病态的庞大
离开了众生,就没有大乘的成就
修行人要自己离开烦恼,还要帮助他人离开烦恼。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亲人,你讨厌人家起烦恼,那你怎么不讨厌自己的烦恼呢?因为大家都去讨厌别人身上的烦恼,总想你们最好都离开我,眼不见为净,所以对“关起门来修”特别起共鸣。
你真的把自己关起来,憋不住了,你不丢玻璃杯才怪。据说有个法力无边的人把毗沙门天王关在锅里,毗沙门天王闷不住了,大叫“快放我出来”,修大乘法的人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你大乘的成就。
关门是关五欲的门,而不是把众生关在门外
根据隆莲法师讲的话,关门,不是关众生的门,是关五欲的门,关众生的门你能叫大乘吗?现在人把众生关在门外,对五欲大开方便之门,岂不颠倒?
一心贪享受的人,怎么开得出智慧
所以希望大家要记住,智慧是从苦难中产生,智慧不可能在享受中产生。因为每个凡夫众生都有一定程度的贪心,当他享受的时候,他去贪这个享受,他所有的起心动念,都是想,“我该怎么样享受得更好?”他很难再去考虑其他问题了,这个人怎么开得出智慧呢?
现在科学发达,条件非常好,可只有一面的好处,当学生的可以集中精力把学习成绩提高。父母样样都不要他干,实际上他也不可能再干别的事情,几十斤重的书本,一页一页地学下来,他还有别的心思吗?结果大学毕业不会生活,只懂数理化,(笑声)这叫圆满吗?
佛法外要得多佛法里要得少,会致成病态的庞大
你片面地一门深入,能达到圆满吗?即使你圆满,也不过是一门的圆满,不是全面的圆满。现在最危险的情况就是把有些佛门里的词句错误地解说,要你只朝一个法门去深入,那么“法门无量誓愿学”、“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就被否定了。还有认为一句半语就能彻底究竟,“只要一句样样不要”,也不提法了,什么都不要了。一门深入是叫你在一个门里深入进去,什么门?是佛的门、法的门,而不是叫你在整个圆满的佛法里去挑出一个洞洞往里钻。
令人奇怪的是,这些人在真正的佛法修行里,他只钻一个小孔孔,而在佛门外面,他什么都要,什么都说好。名也要,利也要,老板也要,董事长也要,高跟皮鞋也要,口红也要,连儒教也要,道教也要,真是懂得多、学得广啊,就是在佛法里面只要一门,其他都不要。
所以大家不管是修意乐加行,还是止恶修善,还是出离烦恼,乃至于修大乘菩萨行,都离不开你对佛法的广学多闻,否则你是完成不了这个伟大理想的。
明天是释迦佛成道纪念日,我们怎么样纪念释迦佛?我们怎么样走上释迦佛这条菩提大道?只有一个原则:向释迦佛学习,释迦佛教导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不要改变,也不要缩小,也不要搞片面,也不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增加上去,形成了病态的庞大。今天讲到这里。
《纪念佛成道,从清净中修成琉璃世界(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