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佛法的智慧跟世间上的智慧有区别的,佛法的智慧是出世法,是无漏智慧。无漏就是没有漏洞,只有无漏慧才能够圆满,有漏慧永远不会圆满。一个脸盆有了漏洞,即使水灌满了,一会儿又漏光了,这是假满,不是真满。假如面盆没有漏洞,你灌满了水一直是满的,它不变的。
从法义上解说,漏就是烦恼。有漏智慧,这个智慧里面本身有烦恼、有世俗知见。无漏智慧里面没有烦恼,世间上的名人、专家学问都很广博,如果他有一点傲慢,只能称这个人知识广博,可够不上佛法的智慧。即使他也会讲,可是他自己没有拿到。所以我常说,在智慧的词典里没有傲慢两个字。傲慢是烦恼,无漏智慧里面没有烦恼。你接受了无漏智慧,可是你起烦恼了,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得到,没有证到。你把烦恼断掉了,越学越不傲慢了,这时你才真正得到。
空观开示(17)
◎傅味琴
世间法只能作引导,不能与佛法混淆
提要:
·只会讲,不会修,只能受人恭敬,却度不了众生
·有为法是泡影,无漏法要去悟
·以我见来作评判,本身就是我执
·世间法只能作引导,不能与佛法混淆
·修行人没时间学世间法,不要把佛学院办成世间大学
只会讲,不会修,
只能受人恭敬,却度不了众生
智慧要根据你有没有烦恼说话,不是根据你看过多少书,会讲多少法。那样的人在世间上可以被称为老师,真正修行可不是那么回事情。你即使会讲菩提心,你把佛学词典上所有解说全部抄下来,你也只是会讲菩提心,你可没有修出菩提心的力量来,你只会受人恭敬,因为你会讲法,可是你度不了众生。度众生了生死,首先自己要断烦恼,度众生成佛,首先自己要圆满菩提心。
有为法是泡影,无漏法要去悟
佛法的智慧是出世的无漏慧,世间上的智慧称为有漏慧。《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有漏法,就是梦幻泡影,你怎么可能在这里边成就,在这里边圆满?“如露亦如电”,刹那就要变。“应做如是观”,叫你做这样观想。其实每部佛经全有叫你作观想,你们唸《药师经》,看不出里面有修禅定的观想方法,可是我教的药师观就是从《药师经》里来的。佛经里面的智慧、修持的方法丰富得很,要你自己去悟。
例如:药师佛的第二大愿说将来成佛时,要内外明澈,光明广大,这个有点文化的人都懂。内,是自己,外是外面,明澈,光非常亮。可是你再想想呢,里边有极好的修法。
以我见来作评判,本身就是我执
末法时期众生,一定要善知识教你怎么修怎么修,给你讲明白了你才懂。其实佛法包罗万象,修证全在里边。你不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仅仅是听到了。听了你还要评论,“太深了”,“太浅了”。以我见来作评判本身就是我执。对于正法,最好自己好好去思考,如果他讲错了,对于偏见邪见,你倒可以评论:这个错了。错在哪里,要根据佛经怎么说的。
世间法只能作引导,不能与佛法混淆
根本智有别于世间智。世间上的智慧,我们讲经说法的人也经常在讲,那是举举例子,打打比方,启发启发。可不要把世间智说成是出世法。
现在法师讲法已经出现了一种危险的情況,他把佛法跟世间法混淆了,合起来了。好比欧洲人跟亚洲人结婚,生下来的孩子,既不像欧洲人,也不像亚洲人。世间法跟佛法合起来,既不像佛法,也不像世间法。我们要用出世法去引导世间法,可不能用世间法来引导出世法。如果请我办学,一切世俗的东西,我要全部排除掉,至于你请不请我,随便你。我不准把世俗的东西跟佛法混淆起来。搞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摄影、佛教舞蹈、佛教歌曲、佛教唱念,那可不是修行。从来也没听见过一个阿罗汉是唱啊唱啊唱出来的。要使心清净,要使自己能出世,要度众生到彼岸,不断烦恼是做不到的。
出世的智慧有别于世间智慧。咱们讲一些世间上的智慧是可以的,可不要搞颠倒了。佛教、道教、儒教是三家,不是一家。如果是一家,比如头上戴一顶道冠,身上披一件袈裟,脚上穿一双从前做官的高靴,一看就把人吓坏了。用世间法举例子也要把佛法讲清楚,一个是出世的无漏智慧,一个是有漏智慧,有跟无怎么能够合得起来呢?油跟水能合在一起吗?合不起来的。
修行人没时间学世间法,
不要把佛学院办成世间大学
我们不能把佛法这种高尚的、清净的、伟大的智慧去附和世间上的教育。千万不能把佛学院办成世间大学,你出世的无漏智慧都来不及学,还有时间去学世间上的东西?你们要问了:那你怎么开英语课开医学课?这是佛讲的,所以我开。佛讲四缘生活,其中就有医药,我们学一些医术,免得出家人到医院去看病不方便。比丘尼看见男医生来了说:“别碰我。”那你怎么看病?比丘去看病,护士全是女的,“你走开点,打针别碰着我身体。”“不碰着你,咋打针啊?”这种事情可麻烦了。咱们学一点医药,小毛小病自己也好看看。
如来当年游化诸国,你们将来也要游化诸国,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学多国语言,只学一门英语就可以了。所以医药在生活中需要,英语在度众生上需要,但是不要太多了。怎么叫太多了?历史地理,几何代数,还学唱歌舞蹈,如何打乒乓,这个佛学院太不像样了。今天就讲到这儿。(2001.4.12 第五讲完)
空观开示(18)
◎傅味琴
修行的基础在空上,将来的成就也在空上
提要:
·修行的基础在空上,将来的成就也在空上
·空则身心调柔,调柔了才能成器
·佛调伏众生的方法就是戒定慧
·注重威仪是调柔身心的方法
·培养修行人的耐心就能把粗心调细
学修空观~然欲得此利益,务必学修空观,空则身心调柔,空则轻安,空则转四大
修行的基础在空上,将来的成就也在空上
今天继续讲空观。“然欲得此利益,务必学修空观。”我们要在禅定中获得利益,无论是调柔身心、生起喜触轻安、引发神通前相、治疗疾病乃至开发根本智,一定要学修空观,修行打基础也在空上,将来的成就也在空上。从空到空。假如一个人样样放不下,烦恼也没有空掉,世俗心没有空,什么成就也不会有。要想空得先学理论,还要去实修。具体的修法都在禅定里。
空则身心调柔,调柔了才能成器
“空则身心调柔,空则轻安,空则通,空则转四大”,空了你身心才会调柔。戒定慧的目的就是为了身心调柔,调柔了方才能成器。不调柔不行,勉强的东西都不好,容易坏。比如烙饼,你不下功夫把面粉揉得很软,做出来的饼就不好吃,硬梆梆的。你们都吃过年糕。现在是用机器做年糕,又快又方便,可是大家还是喜欢人工做出来的。人用两只手把面粉揉得很熟很熟,又柔又细滑,那样做出来的年糕就好吃。机器到底是机器,没有感觉的,人在揉面粉的时候他两只手有感觉,能知道揉的功夫到家了没有。再比如做陶器瓷器,你也要把坯泥调得很柔,否则送到火里去烧,容易裂开来。驯马也是这样,野马要变成良马,就要把马的野性调伏,要调得它很听话,这匹马才能做供献,否则它的野性一发作就起破坏作用。人为什么能调伏野马?不是因为人的气力比马大,是人的智慧比马大。人用智慧对马进行种种的调伏。
佛调伏众生的方法就是戒定慧
众生也是这样,尤其是南洲众生,脾气刚强,难调难伏。佛称为调御丈夫或者叫调御师,专门调伏众生的野性。我们作为佛的弟子,要接受佛对我们的调伏。佛调伏众生的方法就是戒定慧。你受了戒不准犯戒,犯戒下地狱。佛是如实而说,你根据戒条去修行,这就是调伏,所以戒又称调伏戒。禅定也是调伏你心里的烦恼习气,止住你种种动摇不定,使你能安定下来。慧呢,使你明白一个人要细,不要粗。粗野的人没有好结果,一时的任性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薛刚反唐》的历史故事里说,薛刚看到仇人的儿子,就把他从马上拉下来,一拳打死,结果被满门抄斩,连小孩子也杀了,这是封建王朝最重的一条法令。那些被砍头的眷属,可没有叫他闯这个祸,所以粗暴一点好处也没有。
注重威仪是调柔身心的方法
身要调柔,心更要调柔。注重威仪这是调柔的一个方法,身子动作不要太快,要稳重一点,文雅一点,尤其是出家人,走路要缓缓地走,除非是有紧要的事情,那么可以加快一点脚步,而且不能摇动得太厉害。真正威仪好的人,走路即使快也不摇的,就像一股风那样。
培养修行人的耐心就能把粗心调细
听说从前大寺庙里的小和尚就有这样的功夫,人虽然忙,穿来穿去的,身子却不动摇。他们那里运用种种方法调柔他的心,不一定完全叫他打坐,还有别的方法。比如说供灯要供很多,灯是铜做的,中间有个孔孔,灯芯就插在这个孔孔里。灯芯不完全是棉花,棉花太软要倒下来,也插不进去。它里边是一根削得很细的竹签,棉花铺匀了,卷起来。所以小和尚整天就在卷灯芯,利用这种工作,无形中培养了他的耐心,就起了调柔作用。有耐心的人心就细了,没耐心的人心就粗。
空观开示(19)
◎傅味琴
修行如治病,
消除了心理障碍,能起大变化
提要:
·修行犹如治病,往往舒服时实非进,调整时实非停
·调皮是能力用错了地方,能力用在好的地方就成天才
·人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能起大变化,好比“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修行犹如治病,
往往舒服时实非进,调整时实非停
修行想成就,要有极大耐心。可是人们对于修行的进步似懂非懂。你以为没进步的时候,恰恰在进步,仅仅是这个变化你主观上体会不到;你以为进步的时候,倒不一定进步,这是以前的功夫体现出来,等你感觉到的时候,你已经停止进步了。这是辩证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种道理。
从前我跟一位类似按摩推拿的老医生学医。他这一套医学很奇怪,也可以说很妙,如果病人感觉到最近全身不舒服,老医生笑笑:你在进步。因为你体内在调整。你体内有病,要调整就要把原来的状态变动,所以你感觉到不舒服。假如病人说:我最近很舒服,他说你停止进步了。因为你进步到一定程度,就安定下来了,所以你感觉到舒服,安定下来就谈不上进步了。他是这么样分析的。
再比如说中风,你这边中风,他说你病在那边,反过来说的。他也讲出道理来:为什么你这只手臂举不起来,因为那只手臂一向劳动能力差,劳动量全压到这边来,长期这样,这边受不了了,只好躺下来休息,所以不会动了。想想也蛮有道理的。知道这些道理,咱们就要明白,当你自己觉得进步快时,不要自以为是,你觉得这两天怎么没什么进步?那是你体会不到罢了。往上爬时,往往你注意不到你的进步,仅仅注意到你往上爬的辛苦,所以你们学一点辩证法很有好处。
调皮是能力用错了地方,
能力用在好的地方就成天才
还举一个例子,你们说调皮的人好不好啊?当然不好。可是你要知道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败家子差不多都有能力的,他脑筋动得出来,怎么花钱,怎么享受,怎么欺骗,怎么捣乱,全想得出来。坏是坏在他调皮捣蛋,如果他能转过来,把能力用在好的地方呢,那就进步大了,所以叫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老老实实像小绵羊那样,很难开智慧的,因为他全部依靠别人。你叫他明天八点钟起来,“哦!”明天十点钟吃早饭,“哦!”很听话的。从来不问也从来不想一个为什么,只有“哦”,这种孩子没有能力的。假如一个人有能力而不捣乱,那就发挥出天才了。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佛说众生大颠倒。
人消除了心理障碍就能起大变化,
好比“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最不会说话的人,往往是语言能力最强的人,古人也说:此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谁最不会说话?如果是天生的笨嘴,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如果是调皮的变成最不会说话的,是谁?就是嗑巴子,人们总以为嗑巴子是残疾,说一个字要等个半天。
从前我路过小学母校,总要朝课堂的窗户看一看,很难忘啊。就能回忆起来,一位数学老师叫到我,问我这个题目答案是多少。我知道是十一,可是我有严重的口吃,这个十一始终说不出来。数学老师以为我不懂,再给我解说,我仍然说不出来,我就朝她笑笑。后来她也悟了,她知道我懂,说不出来,所以她叫我坐下,说了一句可怜我的话:作孽!可是我后来能滔滔不绝地演讲,年轻时我就能连讲五个小时,而且讲得能快能慢,快的时候犹如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慢的时候犹如小河的水静静地流。古今中外,历史上最有名,称为唯一独步的大雄辩家,希腊人犹太狄莫西尼,就是一个嗑巴子,后来成为雄辩家。所以会讲话是真,不会讲话是假。
为什么不会讲话?因为他产生了言语障碍!小孩子两条腿灵活,走起路来能够很快,可是这孩子不老实,刚会走就快,一急一快,经常摔跤,嗑巴子也是如此,语言能力强的人,他不肯老老实实地说话,就像开机关枪“哒哒哒……”,“叭”机关枪卡壳,开不出来了。你叫他慢慢讲,他就讲出来了,这是讲语言障碍。他还有心理障碍,语言障碍再加心理障碍,就成病态。
《空观开示(10~1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