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光体就要通过修行,也就是要通过禅定。我们身体都有一个圆光,要想这个圆光能大能小,并能获取整个宇宙的光,以及自身的光体能放出去,那就要修禅定,要从禅定的观想中去培养自身的能力,最根本的力量还是心的力量。如果我们自身能够增长光体,到一定的程度,非但内脏的组织能够变得细柔,而且连它本身也会发光,乃至会化成光体。
修行人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脱生死
我们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不讲成就,修行人讲成就。好比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可是众生还是流转生死,修行人就两样了,修行人要讲成就,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脱生死了。所以我常讲,如果一个修行人今世没有成就,太可惜了,虚度了一辈子。
修行人要在法上成就,才能达到觉悟圆满
社会上人做好事,不过是一般性的慈善事业,修行人还懂得供养三宝,即使供养众生,为众生做好事,也比一般人做得好,尤其是修行人能够法布施,这个功德最大。社会上讲究精神食粮,我们修行人布施供养法也是给众生精神食粮,可是性质就两样了。世俗人的精神食粮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生活,或者提高他的觉悟。修行人法上的精神食粮可以使每个人成就。乃至能使他觉悟圆满。我原来发心办这个专修班,就是发心就在这两个字上,要成就。没有大成就,至少要有小成就。一点没成就说不过去的。
学在前修在后,修禅定必须先学佛法
你们现在的禅定课,基本上都是在讲理论,有的同学怕我太辛苦,不理解禅定课为什么要讲得那么多?其实以后要改变方式,禅定课很多时间要用来修禅定。禅定要修的。学修学修,当然学在前面了。怕你们等不及,所以讲过两个观就可以修了。否则观太少,你也修得没劲。尤其是第一个观——跏趺观,观想自己跏趺坐的样子,有人会想这个姿势有什么好想的?我老早知道了。
傲慢容易产生偏见,没学过的法还得从头学起
来报名的同学,有个别自己认为层次比较高,学过的东西比较多,可是一般的同学学过的东西比较少,层次比较低,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对讲课的要求也不一样。说句实在话,众生都要度,非但层次低的要度,就是脾气坏的也要度啊。招生简章上定的课程并不是头一天就能讲得完的,你层次比较高,可都是过去学的东西,咱们讲的课你可没学过,还得从头学起。
所以傲慢就容易产生偏见,容易产生邪见,容易着魔。如果傲慢力量不太大,还可以挽救,傲慢的力量大了就扭不过来了。好比农村的牛,它在听话的时候。你叫它往哪儿走,它就往哪儿走,绳子一拉它就走了,你叫它耕田,它就耕田,很听话的。可是如果它认为你不对它对,你再拉也拉不动。牛脾气一发,你往这边拉,它偏往那边走。意思就是“你错了,要往那边走”。这个农民过去天天是往那边走,因为今天得往这边去拐一圈,牛不懂人的心态,傲慢起来人拿它没办法。
空观开示(15)
◎傅味琴
妄念要修止,修观要懂法义,佛教止观双运
提要:
·认识浅才叫浅,认识深才是深,始终如一才是成功的秘诀
·抄东抄西,都是别人的智慧,要开智慧就得修禅定
·悟的人才是真懂,学来的并非真懂
·方便不宜太过分,一听就会说,却不知西方在哪里
·佛法甚深,不讲清楚,就把法低级庸俗化了
·妄念要修止,修观要懂法义,外道修止,佛教止观双运
认识浅才叫浅,认识深才是深,
始终如一才是成功的秘诀
一般都反映我的讲课深入浅出。你觉得浅,是你认为你没有拿到深的东西,如果你认识到我讲的意义很深,你就不会说浅。但是世间上人都有这种习气,听得懂叫浅,听不懂叫深。可是你听不懂,这个课能起什么作用?要听得懂,能理解其中的深,这才是对的。以前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一天几个学生去看他,他正在洗手间剃胡子,学生问老师:“成功的密诀在哪里?”梅兰芳说:“天天刮胡子。”你也许会说,“这算什么话?天天刮胡子我会不懂吗?”“天天刮胡子”,浅的来说,就是天天刮胡子,深的来说,始终如一就是成功的秘决。
抄东抄西,都是别人的智慧,
要开智慧就得修禅定
“开发根本智”。要开发根本智不是光靠听讲还要修禅定。我从前在几个佛学院讲过课,有的老师讲课我也听过。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他讲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他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他很辛苦,也算一位好老师,可是他没有开智慧。你抄东抄西,那都是别人的智慧。
再举个例子,现在所谓参禅的,就这几个话头:“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使还有别的,也没几句,全是从前人的话,这么长年代来,也没有悟到另外一个话头。从前这些话头那是禅师真正悟出来的。后人学来变成了口头禅、斗机锋,比谁的嘴唇皮最薄,谁最会讲。禅不在嘴巴上,禅是在心里。
悟的人才是真懂,学来的并非真懂
人们称唸佛最容易,其实还有比唸佛更容易的法门。我当年在佛学院,一位老法师来讲禅宗,他一只手指一伸,“喏”,叫大家回答啥意思。有个老居士举手表示,“我懂”,他是悟了懂的吗?因为他从前听过才懂,可不是参出来的。这么简单我一学也会,“喏”最方便,可是往往说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
方便不宜太过分,
一听就会说,却不知西方在哪里
唸佛法门是方便法门,别搞成了说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问他“阿弥陀佛啥意思”,有个地方解说,“阿弥”是一个人,“陀佛”又是一个人。还有个地方解说是“谢谢你”。问他西方在哪里,“西方就在西方”,或者回答你:“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往西。”等于没有讲。人世间说西方是根据太阳,太阳下去的方向叫西方。可是地球是在转的,你说这儿是西方,转过去了,西方还在这儿吗?“你说这个人往生了,怎么他还躺在床上?”“尸体怎么去?”那么什么东西走了?“不知道。”嘴上人人都会说,一听就会说,这也方便得太过分了。
佛法甚深,不讲清楚,就把法低级庸俗化了
学表面,学一言半句,这种方便没用的,否则佛为什么叫我们深入经藏?叫我们“愿解如来真实义”呢?当然学的人不懂可以理解,因为他在学嘛。问题是当师的、当法师的、当大居士的、当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讲讲清楚呢?佛法没有这么低级、庸俗、简单,佛法是甚深甚深,极其广大的。即使我们听法能够获取法上的智慧,学来的还是后得智,不是根本智。
妄念要修止,修观要懂法义,
外道修止,佛教止观双运
根本智要在禅定中开发,止住妄念了,还开发不出根本智,否则外道也能了脱生死了,也能成佛了。外道光修止,我们还要修观。观还不能观错,还要懂法义,这样观跟法义就合在一起了。要通过长期这样的磨练才能开发根本智。但是开发根本智以后,人头顶上也不会长出花冠来,那变成天人了,也不会长出两只牛角来。还是跟普通人一样,仅仅是他理解的法义很深,你听了他讲法才能辨别出来。
空观开示(16)
◎傅味琴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
有别于世智
提要:
·证果亦是平常人,平常心并非世俗心
·修禅定人双眼有神,但证果还得断尽烦恼
·有定力能一目十行,有智慧能悟百法
·苦学聪明非定力,佛弟子不修禅定真可惜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
证果亦是平常人,平常心并非世俗心
连证阿罗汉果的人,也跟平常人一样,照样吃饭睡觉。所以禅宗有句话,“什么是禅?吃饭睡觉”。意思叫你不要有分别心,你吃饭尽管吃饭,睡觉尽管睡觉,只要不打妄想就是禅。阿罗汉没有烦恼,所以禅宗还有句话,“平常心最可贵”。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那也用不着修行了,我永远做个平常人。你这个平常并非那个平常,你必须在世俗的平常上提高提高再提高,提高到“啪”一下,你的心能普及一切,能有这个突出,里面的质量就不同了。
修禅定人双眼有神,但证果还得断尽烦恼
说得明白一点,阿罗汉跟普通人一样又不一样。阿罗汉庄严得很,你好好持好250条戒也庄严得很。阿罗汉两只眼睛很有神,因为有人看过1949年圆寂的阿迦曼尊者的照片,他是世界公认阿罗汉,他两只眼睛就与众不同。那么有人说我两只眼睛像两道光,那我也是阿罗汉了?不能根据这一点,要根据他证到的境界。阿罗汉有阿罗汉的境界,双眼有神有什么稀奇?你修修禅定也双眼有神。不同的就是阿罗汉没有烦恼,你有烦恼。你虽然有时候没有烦恼,但是一会儿烦恼又起来了,阿罗汉他烦恼不会起来的。
有定力能一目十行,有智慧能悟百法
所以开发了根本智以后,还是跟普通人一样,不同的仅仅是你悟不到的他能悟得到,你通不过的他能通得过。这个通得过不一定是指一座高山穿过去,是指智慧的境界通得过。一个法,你只能说一个法,你想说五个法,你还得准备五个法,开了根本智以后,一个法能说一百个法,因为他能够悟到一个法里边包含着无量法。等到有智慧的人讲出来,你会说:哎呀,我怎么想不到?区别就在这儿。
要开发根本的力量,首先要止住妄念,还要好好修观,这样子到后来身心就完全变掉了。举个例子“宗师一目十行”,就是看书能够一下子就看十行文字。能海上师的师父当年口传《大藏经》,他是背诵的,那当然不是普通人。这都是由定力开的智慧。
苦学聪明非定力,佛弟子不修禅定真可惜
一个有善根的佛弟子,凭他的苦学聪明,也能讲经说法。可这不是由定力所开的根本智,这是凭他的天赋以及苦学成就的,也不过是文字般若。打个比方叫隔靴搔痒,可没有真正搔到皮肤上去。所以不喜欢修禅定的人真可惜,可能过去世他也不喜欢修禅定,养成不喜欢的习气。所以我常说我要培养的不是佛学专家,而是培养修行人。戒能够持得起来好哇,但你没有定,开不出智慧的。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
…
《空观开示(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