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光體就要通過修行,也就是要通過禅定。我們身體都有一個圓光,要想這個圓光能大能小,並能獲取整個宇宙的光,以及自身的光體能放出去,那就要修禅定,要從禅定的觀想中去培養自身的能力,最根本的力量還是心的力量。如果我們自身能夠增長光體,到一定的程度,非但內髒的組織能夠變得細柔,而且連它本身也會發光,乃至會化成光體。
修行人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脫生死
我們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不講成就,修行人講成就。好比說每個衆生都有佛性,可是衆生還是流轉生死,修行人就兩樣了,修行人要講成就,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脫生死了。所以我常講,如果一個修行人今世沒有成就,太可惜了,虛度了一輩子。
修行人要在法上成就,才能達到覺悟圓滿
社會上人做好事,不過是一般性的慈善事業,修行人還懂得供養叁寶,即使供養衆生,爲衆生做好事,也比一般人做得好,尤其是修行人能夠法布施,這個功德最大。社會上講究精神食糧,我們修行人布施供養法也是給衆生精神食糧,可是性質就兩樣了。世俗人的精神食糧能夠豐富一個人的生活,或者提高他的覺悟。修行人法上的精神食糧可以使每個人成就。乃至能使他覺悟圓滿。我原來發心辦這個專修班,就是發心就在這兩個字上,要成就。沒有大成就,至少要有小成就。一點沒成就說不過去的。
學在前修在後,修禅定必須先學佛法
你們現在的禅定課,基本上都是在講理論,有的同學怕我太辛苦,不理解禅定課爲什麼要講得那麼多?其實以後要改變方式,禅定課很多時間要用來修禅定。禅定要修的。學修學修,當然學在前面了。怕你們等不及,所以講過兩個觀就可以修了。否則觀太少,你也修得沒勁。尤其是第一個觀——跏趺觀,觀想自己跏趺坐的樣子,有人會想這個姿勢有什麼好想的?我老早知道了。
傲慢容易産生偏見,沒學過的法還得從頭學起
來報名的同學,有個別自己認爲層次比較高,學過的東西比較多,可是一般的同學學過的東西比較少,層次比較低,所以水平參差不齊,對講課的要求也不一樣。說句實在話,衆生都要度,非但層次低的要度,就是脾氣壞的也要度啊。招生簡章上定的課程並不是頭一天就能講得完的,你層次比較高,可都是過去學的東西,咱們講的課你可沒學過,還得從頭學起。
所以傲慢就容易産生偏見,容易産生邪見,容易著魔。如果傲慢力量不太大,還可以挽救,傲慢的力量大了就扭不過來了。好比農村的牛,它在聽話的時候。你叫它往哪兒走,它就往哪兒走,繩子一拉它就走了,你叫它耕田,它就耕田,很聽話的。可是如果它認爲你不對它對,你再拉也拉不動。牛脾氣一發,你往這邊拉,它偏往那邊走。意思就是“你錯了,要往那邊走”。這個農民過去天天是往那邊走,因爲今天得往這邊去拐一圈,牛不懂人的心態,傲慢起來人拿它沒辦法。
空觀開示(15)
◎傅味琴
妄念要修止,修觀要懂法義,佛教止觀雙運
提要:
·認識淺才叫淺,認識深才是深,始終如一才是成功的秘訣
·抄東抄西,都是別人的智慧,要開智慧就得修禅定
·悟的人才是真懂,學來的並非真懂
·方便不宜太過分,一聽就會說,卻不知西方在哪裏
·佛法甚深,不講清楚,就把法低級庸俗化了
·妄念要修止,修觀要懂法義,外道修止,佛教止觀雙運
認識淺才叫淺,認識深才是深,
始終如一才是成功的秘訣
一般都反映我的講課深入淺出。你覺得淺,是你認爲你沒有拿到深的東西,如果你認識到我講的意義很深,你就不會說淺。但是世間上人都有這種習氣,聽得懂叫淺,聽不懂叫深。可是你聽不懂,這個課能起什麼作用?要聽得懂,能理解其中的深,這才是對的。以前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一天幾個學生去看他,他正在洗手間剃胡子,學生問老師:“成功的密訣在哪裏?”梅蘭芳說:“天天刮胡子。”你也許會說,“這算什麼話?天天刮胡子我會不懂嗎?”“天天刮胡子”,淺的來說,就是天天刮胡子,深的來說,始終如一就是成功的秘決。
抄東抄西,都是別人的智慧,
要開智慧就得修禅定
“開發根本智”。要開發根本智不是光靠聽講還要修禅定。我從前在幾個佛學院講過課,有的老師講課我也聽過。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師准備了很多材料,他講課涉及的內容很多,所以他必須花大量的時間備課。他很辛苦,也算一位好老師,可是他沒有開智慧。你抄東抄西,那都是別人的智慧。
再舉個例子,現在所謂參禅的,就這幾個話頭:“念佛是誰?”“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使還有別的,也沒幾句,全是從前人的話,這麼長年代來,也沒有悟到另外一個話頭。從前這些話頭那是禅師真正悟出來的。後人學來變成了口頭禅、鬥機鋒,比誰的嘴唇皮最薄,誰最會講。禅不在嘴巴上,禅是在心裏。
悟的人才是真懂,學來的並非真懂
人們稱唸佛最容易,其實還有比唸佛更容易的法門。我當年在佛學院,一位老法師來講禅宗,他一只手指一伸,“喏”,叫大家回答啥意思。有個老居士舉手表示,“我懂”,他是悟了懂的嗎?因爲他從前聽過才懂,可不是參出來的。這麼簡單我一學也會,“喏”最方便,可是往往說的人也不懂,聽的人也不懂。
方便不宜太過分,
一聽就會說,卻不知西方在哪裏
唸佛法門是方便法門,別搞成了說的人也不懂,聽的人也不懂。問他“阿彌陀佛啥意思”,有個地方解說,“阿彌”是一個人,“陀佛”又是一個人。還有個地方解說是“謝謝你”。問他西方在哪裏,“西方就在西方”,或者回答你:“咱們這個娑婆世界往西。”等于沒有講。人世間說西方是根據太陽,太陽下去的方向叫西方。可是地球是在轉的,你說這兒是西方,轉過去了,西方還在這兒嗎?“你說這個人往生了,怎麼他還躺在床上?”“屍體怎麼去?”那麼什麼東西走了?“不知道。”嘴上人人都會說,一聽就會說,這也方便得太過分了。
佛法甚深,不講清楚,就把法低級庸俗化了
學表面,學一言半句,這種方便沒用的,否則佛爲什麼叫我們深入經藏?叫我們“願解如來真實義”呢?當然學的人不懂可以理解,因爲他在學嘛。問題是當師的、當法師的、當大居士的、當善知識的,你爲什麼不講講清楚呢?佛法沒有這麼低級、庸俗、簡單,佛法是甚深甚深,極其廣大的。即使我們聽法能夠獲取法上的智慧,學來的還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
妄念要修止,修觀要懂法義,
外道修止,佛教止觀雙運
根本智要在禅定中開發,止住妄念了,還開發不出根本智,否則外道也能了脫生死了,也能成佛了。外道光修止,我們還要修觀。觀還不能觀錯,還要懂法義,這樣觀跟法義就合在一起了。要通過長期這樣的磨練才能開發根本智。但是開發根本智以後,人頭頂上也不會長出花冠來,那變成天人了,也不會長出兩只牛角來。還是跟普通人一樣,僅僅是他理解的法義很深,你聽了他講法才能辨別出來。
空觀開示(16)
◎傅味琴
佛法智慧乃出世無漏慧,
有別于世智
提要:
·證果亦是平常人,平常心並非世俗心
·修禅定人雙眼有神,但證果還得斷盡煩惱
·有定力能一目十行,有智慧能悟百法
·苦學聰明非定力,佛弟子不修禅定真可惜
·佛法智慧乃出世無漏慧,有別于世智
證果亦是平常人,平常心並非世俗心
連證阿羅漢果的人,也跟平常人一樣,照樣吃飯睡覺。所以禅宗有句話,“什麼是禅?吃飯睡覺”。意思叫你不要有分別心,你吃飯盡管吃飯,睡覺盡管睡覺,只要不打妄想就是禅。阿羅漢沒有煩惱,所以禅宗還有句話,“平常心最可貴”。我們不能錯誤地理解成:那也用不著修行了,我永遠做個平常人。你這個平常並非那個平常,你必須在世俗的平常上提高提高再提高,提高到“啪”一下,你的心能普及一切,能有這個突出,裏面的質量就不同了。
修禅定人雙眼有神,但證果還得斷盡煩惱
說得明白一點,阿羅漢跟普通人一樣又不一樣。阿羅漢莊嚴得很,你好好持好250條戒也莊嚴得很。阿羅漢兩只眼睛很有神,因爲有人看過1949年圓寂的阿迦曼尊者的照片,他是世界公認阿羅漢,他兩只眼睛就與衆不同。那麼有人說我兩只眼睛像兩道光,那我也是阿羅漢了?不能根據這一點,要根據他證到的境界。阿羅漢有阿羅漢的境界,雙眼有神有什麼稀奇?你修修禅定也雙眼有神。不同的就是阿羅漢沒有煩惱,你有煩惱。你雖然有時候沒有煩惱,但是一會兒煩惱又起來了,阿羅漢他煩惱不會起來的。
有定力能一目十行,有智慧能悟百法
所以開發了根本智以後,還是跟普通人一樣,不同的僅僅是你悟不到的他能悟得到,你通不過的他能通得過。這個通得過不一定是指一座高山穿過去,是指智慧的境界通得過。一個法,你只能說一個法,你想說五個法,你還得准備五個法,開了根本智以後,一個法能說一百個法,因爲他能夠悟到一個法裏邊包含著無量法。等到有智慧的人講出來,你會說:哎呀,我怎麼想不到?區別就在這兒。
要開發根本的力量,首先要止住妄念,還要好好修觀,這樣子到後來身心就完全變掉了。舉個例子“宗師一目十行”,就是看書能夠一下子就看十行文字。能海上師的師父當年口傳《大藏經》,他是背誦的,那當然不是普通人。這都是由定力開的智慧。
苦學聰明非定力,佛弟子不修禅定真可惜
一個有善根的佛弟子,憑他的苦學聰明,也能講經說法。可這不是由定力所開的根本智,這是憑他的天賦以及苦學成就的,也不過是文字般若。打個比方叫隔靴搔癢,可沒有真正搔到皮膚上去。所以不喜歡修禅定的人真可惜,可能過去世他也不喜歡修禅定,養成不喜歡的習氣。所以我常說我要培養的不是佛學專家,而是培養修行人。戒能夠持得起來好哇,但你沒有定,開不出智慧的。
佛法智慧乃出世無漏慧,有別于世智
…
《空觀開示(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