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空观开示(1~9)▪P3

  ..续本文上一页太可怕,看穿了,就把它排除掉,那这就是虑。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

  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提要: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求生极乐世界必修的观

  ·我说法广开,但不离本题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只修止,不修观,怎么出智慧?人生的一切,人世间的形形色色,你不好好去观,不好好去想,你怎么出智慧啊?没有智慧,你邪的错的都纠正不过来,你怎么出生死啊?什么都不明白,想出生死吗?出生死可不是简单的事,非但要观察,要思维,还要思维得透,观察得彻底,要完全清清净净,烦恼断尽,才能了脱生死。

  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教的禅定,称为正定,正定要以佛教的方法去修,必须修止修观。修止只止住妄念,也能入定,这个定是世间定,外道也有的。外道修止不修观,开发不了根本智,可以出功能,出神通,乃至于死后升天,但是不出三界。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你不修观就开不了无漏智慧。

  《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求生极乐世界必修的观

  所以我苦口婆心,总是劝修念佛法门的老太太,一面赞叹她们念佛好,一面劝导她们要修观。

  我信佛在50年代初,还经常有人主张十六观境,现在没人提了。连个禅定都不知道了。

  且不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十六观境,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必须修的观,就说《佛说阿弥陀经》吧,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如今没有人会把“一心不乱”好好地阐明解说了,而且现在也很少有人挂在嘴上了,很多人只知道“只要一句佛号,就能往生。”

  如果你不止住妄念,你怎能达到一心不乱?你不修观,你连正念还是妄念,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搞不清楚。不根据佛法去思维,根据你头脑里自己的一套思维,那你能跳出世俗吗?

  我说法广开,但不离本题

  我70年代在温州,一个字要讲一个晚上,四个晚上只讲了四个字。你们也可到台上来讲讲锻炼锻炼,但是千万不要没有锻炼好,就到外面去讲。如果把准备的一大堆照着念,就叫不自在。如果一开口,话自然出来,而且没有离开本题,这就叫自在。好比万花筒,动一动就会变成另外的花,再动一动,成百成千的花都会变出来,可从来没有离开万花筒里这几块玻璃。那么你说我多装一点,把泥块石子都装进去,那就成了乱七八糟。现在下课。

  空观开示(6)

  ◎傅味琴

  佛以戒定慧调伏众生 禅定能调柔身心

  提要:

  ·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

  ·众生都是粗相,佛调伏众生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戒能调柔行动,禅定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粗心变细心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

  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

  今天我们讲“何故修定”。能海上师说:修定能调柔身心,起止恶修善之大能力。这句话突出两点,一是调柔身心,一是止恶修善。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所以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就是往上提高。戒是我们修行人的行为规范,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都有条文,按照条文去做到就是戒。

  众生都是粗相,佛调伏众生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众生一切都是粗相,越粗越往下沉,越细越往上升,所以越是往上的众生,越是细柔。我们人间有粗的也有细的,人们总是反对粗犷的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粗。”对细的人总是赞叹,“你这人真细巧。”众生不通过修行,行动都是很粗的,好比一匹野马,它一动一起步,就很粗。可是经过训练以后,把它野的脾气降伏了,不许它随心所欲地乱撞,马的动作以及起步,就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就称它是一匹良马。众生好比野马,佛能够把众生调伏,所以称为调御丈夫,调伏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戒能调柔行动,禅定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粗心变细心

  一个佛弟子如果持戒持得好,他的行动就非常柔,非常细巧,现在的话叫很文明,有礼貌,有修养,这是指行动上的变化。那么心理上以及身体四大的变化呢?那就要靠禅定了。

  禅定并不是光针对行动,还要调柔身子的四大以及自己的心态。身子呢,久修禅定的人,粗糙的皮肤会变细,原来皮肤带一点灰黑色的,也会完全褪掉,而且皮肤不会苍白,会有一种光泽。非但看起来很细,而且皮肤本身就变得细了。外面变了,肯定里面也在变。

  心理呢,也在变细,细了才会柔,不细不可能柔。粗犷的东西,要它柔软是很困难的,比如说男人的头发就比女人的头发粗,所以也比女的头发硬,头发跟汗毛比,头发硬,汗毛软,因为汗毛细,越细就越软。猪毛更硬了,因为猪毛很粗。所以禅定能够转变我们四大,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细四大变极细四大。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一个人即使不懂得禅定,只要平时不乱动,身子安静,心里也安定,人又善良,这个人死后火化时,血液就会凝固起来,成为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这么来的。修行成就的人,舍利子更加透明,有光彩。修行人骨头会越修越白,修行功夫好的人,骨头白而不枯,像白玉那样晶莹。心呢,也在变化,粗心变细心,细心变极细心。

  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

  道教讲脱胎换骨,佛教比道教更高,咱们能靠这样粗犷的身体证阿罗汉果吗?能靠这样的身体成佛吗?脱胎换骨只是一个形容,真的给老道士换骨头,他不要死掉了?我们佛教倒是真的在修身心的变化。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要他冒火也很难冒得起来,世间上人说这是个性关系。有的人一点小事情就火冒三丈;有的人呢,你一杯水泼在他身上,他都不冒火的,只是朝你笑笑;有的人呢,像个刺毛虫,你一碰他,他的刺马上就过来了;有的人忍辱忍得非常好,气量大,从来不讲刺人的话,同样是人嘛。社会上的人是决定于他们的神经类型、遗传、童年的培养、学校的影响,由这样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从社会走进了佛门,佛门更有办法,通过戒定慧,对你做更高级的培养,你不修可惜不可惜呢?

  空观开示(7)

  ◎傅味琴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

  力不足要修定

  提要:

  ·修禅定,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世俗人练身体越练越硬,硬碰硬最吃亏

  ·发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顺众生还得为他留下后路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修禅定能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

  修禅定,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一个人心细到极细,自然会出生智慧。智慧不是求来的,知识可以学,修行人的智慧是从禅定中自然开发出来的,没有地方学,也不需要学,它自然就现出来。修禅定的人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世俗人练身体越练越硬,硬碰硬最吃亏

  从前练拳的人整天苦练武功,他们身体越练越是硬梆梆的,他们是趋向于硬,尤其是练硬气功的。他们不懂佛法,其实越是硬梆梆,死的时候越是痛苦。因为硬梆梆的东西都是里边的机体凝结成的,到死的时候四大分离,痛苦得不得了。听说练硬气功的人死的时候往往是叫别人把他打死的,因为他体内有一股气分散不了,大限已到,活又不能活,死又死不了,难受啊!最最吃亏的就是硬碰硬,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比武的人,全是硬碰硬,一个被打死,另一个也被打伤。一把刀一把剑,两个都不让,一接触,剑也断了,刀也缺口了。

  所以佛说,战争从来没有赢者。世间上战争从来也没有一个胜利者,即使你这次胜利了,你埋下了下一场战争的种子。下一场战争,可能你就被消灭了。

  发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顺众生还得为他留下后路

  发菩提心的人具足了慈悲心,因为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心基础上的。如果你认为“众生管我什么事啊”,你对众生不慈悲,哪还发得起菩提心?所以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不要硬碰硬,我是不主张硬碰硬的。即使某个学生要走了,我会很柔顺地给他铺平一条道路,这么做,他以后还好回来啊,硬碰硬他也不好意思回来了。

  从前在九子岩,有个学生先去,听说开始非常用功,精进得很,每天上山顶去诵经,还修定,可要不了几天就疲沓了,自由散慢,经常到街上买东西吃。我去了以后,他已经没办法待下去了,他说:“老师为了开导我,把所有的动物全都比喻光了。”他还跟别人说:“老师不让我回去,我走也要走回家去。”没有旅费,两条腿要走到广东,不饿死才怪,除非沿路讨饭。可是我并没有硬碰硬,我把他叫上来,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不让你回去?我说过这个话吗?你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现在你们那个地方正需要人把禅定班搞起来,我就派你做这个工作。这是一千元钱,给你做旅费回去吧。”这就是柔。临走我还给他一个“光荣退休”。果然过了几年,这个学生又回来了。假如他临走的时候我把他骂一顿,把他开除掉,他再也回不来了。那样有伤慈悲心,有伤菩提心啊!修菩萨法就要不舍一众生!可是有时好心没好报,反受冤枉,本来是不舍一众生,结果反被人说闲话,那只好忍辱了。这是指思想境界说的,生活的各方面,待人接物,你也要柔一点细一点,不要做粗人,要做个细人才好。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假如你很想这么做,可是力量不够,你这个发心也被架空了。不是你不发心,你没有力量去做到啊,那怎么办呢?那就要修禅定了。禅定的力量能使你身心转成细柔。心细到后来就开智慧,身细到后来会化成光,这是最后的境界。

  修禅定能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

  这句话的第二个要点: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你们说:“止恶修善我懂,持戒就是止恶修善。”这儿是说:能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主要是“大能力”三个字。不修禅定,你也能止恶修善,不过修不大的,因为心定不下去,一…

《空观开示(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空观开示(10~1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