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空觀開示(1~9)▪P3

  ..續本文上一頁太可怕,看穿了,就把它排除掉,那這就是慮。

  人世間的形形色色,要去觀,

  要去濾,才能出智慧

  提要:

  ·人世間的形形色色,要去觀,要去濾,才能出智慧

  ·要有無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叁界

  ·《佛說觀無量壽經》是求生極樂世界必修的觀

  ·我說法廣開,但不離本題

  人世間的形形色色,要去觀,要去濾,才能出智慧

  只修止,不修觀,怎麼出智慧?人生的一切,人世間的形形色色,你不好好去觀,不好好去想,你怎麼出智慧啊?沒有智慧,你邪的錯的都糾正不過來,你怎麼出生死啊?什麼都不明白,想出生死嗎?出生死可不是簡單的事,非但要觀察,要思維,還要思維得透,觀察得徹底,要完全清清淨淨,煩惱斷盡,才能了脫生死。

  要有無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叁界

  佛教的禅定,稱爲正定,正定要以佛教的方法去修,必須修止修觀。修止只止住妄念,也能入定,這個定是世間定,外道也有的。外道修止不修觀,開發不了根本智,可以出功能,出神通,乃至于死後升天,但是不出叁界。要有無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叁界,你不修觀就開不了無漏智慧。

  《佛說觀無量壽經》是求生極樂世界必修的觀

  所以我苦口婆心,總是勸修念佛法門的老太太,一面贊歎她們念佛好,一面勸導她們要修觀。

  我信佛在50年代初,還經常有人主張十六觀境,現在沒人提了。連個禅定都不知道了。

  且不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有十六觀境,是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必須修的觀,就說《佛說阿彌陀經》吧,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如今沒有人會把“一心不亂”好好地闡明解說了,而且現在也很少有人挂在嘴上了,很多人只知道“只要一句佛號,就能往生。”

  如果你不止住妄念,你怎能達到一心不亂?你不修觀,你連正念還是妄念,清淨還是不清淨,都搞不清楚。不根據佛法去思維,根據你頭腦裏自己的一套思維,那你能跳出世俗嗎?

  我說法廣開,但不離本題

  我70年代在溫州,一個字要講一個晚上,四個晚上只講了四個字。你們也可到臺上來講講鍛煉鍛煉,但是千萬不要沒有鍛煉好,就到外面去講。如果把准備的一大堆照著念,就叫不自在。如果一開口,話自然出來,而且沒有離開本題,這就叫自在。好比萬花筒,動一動就會變成另外的花,再動一動,成百成千的花都會變出來,可從來沒有離開萬花筒裏這幾塊玻璃。那麼你說我多裝一點,把泥塊石子都裝進去,那就成了亂七八糟。現在下課。

  空觀開示(6)

  ◎傅味琴

  佛以戒定慧調伏衆生 禅定能調柔身心

  提要:

  ·戒定慧都能調柔身心,戒是調粗的,定是調細的

  ·衆生都是粗相,佛調伏衆生的方向就是調柔身心

  ·戒能調柔行動,禅定使粗四大變細四大,粗心變細心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身子細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煩惱

  戒定慧都能調柔身心,戒是調粗的,定是調細的

  今天我們講“何故修定”。能海上師說:修定能調柔身心,起止惡修善之大能力。這句話突出兩點,一是調柔身心,一是止惡修善。戒定慧都能調柔身心,戒是調粗的,定是調細的。所以在持戒的基礎上修定,就是往上提高。戒是我們修行人的行爲規範,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都有條文,按照條文去做到就是戒。

  衆生都是粗相,佛調伏衆生的方向就是調柔身心

  衆生一切都是粗相,越粗越往下沈,越細越往上升,所以越是往上的衆生,越是細柔。我們人間有粗的也有細的,人們總是反對粗犷的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粗。”對細的人總是贊歎,“你這人真細巧。”衆生不通過修行,行動都是很粗的,好比一匹野馬,它一動一起步,就很粗。可是經過訓練以後,把它野的脾氣降伏了,不許它隨心所欲地亂撞,馬的動作以及起步,就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就稱它是一匹良馬。衆生好比野馬,佛能夠把衆生調伏,所以稱爲調禦丈夫,調伏的方向就是調柔身心。

  戒能調柔行動,禅定使粗四大變細四大,粗心變細心

  一個佛弟子如果持戒持得好,他的行動就非常柔,非常細巧,現在的話叫很文明,有禮貌,有修養,這是指行動上的變化。那麼心理上以及身體四大的變化呢?那就要靠禅定了。

  禅定並不是光針對行動,還要調柔身子的四大以及自己的心態。身子呢,久修禅定的人,粗糙的皮膚會變細,原來皮膚帶一點灰黑色的,也會完全褪掉,而且皮膚不會蒼白,會有一種光澤。非但看起來很細,而且皮膚本身就變得細了。外面變了,肯定裏面也在變。

  心理呢,也在變細,細了才會柔,不細不可能柔。粗犷的東西,要它柔軟是很困難的,比如說男人的頭發就比女人的頭發粗,所以也比女的頭發硬,頭發跟汗毛比,頭發硬,汗毛軟,因爲汗毛細,越細就越軟。豬毛更硬了,因爲豬毛很粗。所以禅定能夠轉變我們四大,使粗四大變細四大,細四大變極細四大。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一個人即使不懂得禅定,只要平時不亂動,身子安靜,心裏也安定,人又善良,這個人死後火化時,血液就會凝固起來,成爲舍利子,舍利子就是這麼來的。修行成就的人,舍利子更加透明,有光彩。修行人骨頭會越修越白,修行功夫好的人,骨頭白而不枯,像白玉那樣晶瑩。心呢,也在變化,粗心變細心,細心變極細心。

  身子細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煩惱

  道教講脫胎換骨,佛教比道教更高,咱們能靠這樣粗犷的身體證阿羅漢果嗎?能靠這樣的身體成佛嗎?脫胎換骨只是一個形容,真的給老道士換骨頭,他不要死掉了?我們佛教倒是真的在修身心的變化。身子細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煩惱,要他冒火也很難冒得起來,世間上人說這是個性關系。有的人一點小事情就火冒叁丈;有的人呢,你一杯水潑在他身上,他都不冒火的,只是朝你笑笑;有的人呢,像個刺毛蟲,你一碰他,他的刺馬上就過來了;有的人忍辱忍得非常好,氣量大,從來不講刺人的話,同樣是人嘛。社會上的人是決定于他們的神經類型、遺傳、童年的培養、學校的影響,由這樣的環境形成的。我們從社會走進了佛門,佛門更有辦法,通過戒定慧,對你做更高級的培養,你不修可惜不可惜呢?

  空觀開示(7)

  ◎傅味琴

  心細開智慧,身細能化光

  力不足要修定

  提要:

  ·修禅定,心細到一定程度智慧就開發了

  ·世俗人練身體越練越硬,硬碰硬最吃虧

  ·發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順衆生還得爲他留下後路

  ·心細開智慧,身細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修禅定能起止惡修善的大作用

  修禅定,心細到一定程度智慧就開發了

  一個人心細到極細,自然會出生智慧。智慧不是求來的,知識可以學,修行人的智慧是從禅定中自然開發出來的,沒有地方學,也不需要學,它自然就現出來。修禅定的人心細到一定程度,智慧就開發了。

  世俗人練身體越練越硬,硬碰硬最吃虧

  從前練拳的人整天苦練武功,他們身體越練越是硬梆梆的,他們是趨向于硬,尤其是練硬氣功的。他們不懂佛法,其實越是硬梆梆,死的時候越是痛苦。因爲硬梆梆的東西都是裏邊的機體凝結成的,到死的時候四大分離,痛苦得不得了。聽說練硬氣功的人死的時候往往是叫別人把他打死的,因爲他體內有一股氣分散不了,大限已到,活又不能活,死又死不了,難受啊!最最吃虧的就是硬碰硬,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比武的人,全是硬碰硬,一個被打死,另一個也被打傷。一把刀一把劍,兩個都不讓,一接觸,劍也斷了,刀也缺口了。

  所以佛說,戰爭從來沒有贏者。世間上戰爭從來也沒有一個勝利者,即使你這次勝利了,你埋下了下一場戰爭的種子。下一場戰爭,可能你就被消滅了。

  發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順衆生還得爲他留下後路

  發菩提心的人具足了慈悲心,因爲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心基礎上的。如果你認爲“衆生管我什麼事啊”,你對衆生不慈悲,哪還發得起菩提心?所以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不要硬碰硬,我是不主張硬碰硬的。即使某個學生要走了,我會很柔順地給他鋪平一條道路,這麼做,他以後還好回來啊,硬碰硬他也不好意思回來了。

  從前在九子岩,有個學生先去,聽說開始非常用功,精進得很,每天上山頂去誦經,還修定,可要不了幾天就疲沓了,自由散慢,經常到街上買東西吃。我去了以後,他已經沒辦法待下去了,他說:“老師爲了開導我,把所有的動物全都比喻光了。”他還跟別人說:“老師不讓我回去,我走也要走回家去。”沒有旅費,兩條腿要走到廣東,不餓死才怪,除非沿路討飯。可是我並沒有硬碰硬,我把他叫上來,問他:“你怎麼知道我不讓你回去?我說過這個話嗎?你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呢?現在你們那個地方正需要人把禅定班搞起來,我就派你做這個工作。這是一千元錢,給你做旅費回去吧。”這就是柔。臨走我還給他一個“光榮退休”。果然過了幾年,這個學生又回來了。假如他臨走的時候我把他罵一頓,把他開除掉,他再也回不來了。那樣有傷慈悲心,有傷菩提心啊!修菩薩法就要不舍一衆生!可是有時好心沒好報,反受冤枉,本來是不舍一衆生,結果反被人說閑話,那只好忍辱了。這是指思想境界說的,生活的各方面,待人接物,你也要柔一點細一點,不要做粗人,要做個細人才好。

  心細開智慧,身細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假如你很想這麼做,可是力量不夠,你這個發心也被架空了。不是你不發心,你沒有力量去做到啊,那怎麼辦呢?那就要修禅定了。禅定的力量能使你身心轉成細柔。心細到後來就開智慧,身細到後來會化成光,這是最後的境界。

  修禅定能起止惡修善的大作用

  這句話的第二個要點:起止惡修善的大作用。你們說:“止惡修善我懂,持戒就是止惡修善。”這兒是說:能起止惡修善的大能力,主要是“大能力”叁個字。不修禅定,你也能止惡修善,不過修不大的,因爲心定不下去,一…

《空觀開示(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空觀開示(10~1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