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衡量,如果条件不够,没有修起来,你也没有过错。居士当然也是如此,能修最好。“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条亦好”,真的想修行成就的话,你能够修一条两条也好,这个要求是很宽很宽了。 十二杜多行:
一、粪扫衣(即百衲衣)
二、但三衣(见长衣过失,不得受四衣)
三、乞食(不希好供膳,除懈怠骄慢)
四、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少)
五、善量食(节量食有度)
六、不余食(食后不余食)
七、阿兰若(都市多喧杂,纷扰意难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八、树下坐(比丘树下坐,不修治积蓄)
九、露地坐(天地为大庐,除懈怠睡眠)
十、冢间坐(念死观不净,离慢计财能)
十一、随处坐(随处皆堪坐,不乐人所贪)
十二、但坐不卧(昏卧不知起,寂静堪定慧)
修行人衣服要打补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因为今天是这一期的最后一天,十二头陀行不详细讲了,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第一条:粪扫衣(即百衲衣),粪扫衣就是百衲衣,破了要打补丁。你们是不是也打打补丁。
说“老师你衣服也没有打补丁。”要不要脱给你看啊?(众笑)你去问问给我洗衣服补衣服的人,他们不敢把我的衣服丢掉,因为怕我骂,都是补了再补的。我补衣服比你们谁都补得好。我从前在上海,一个人晒晒太阳补补衣服,自得其乐,这叫老僧补衲,别有风味。
外相庄严为度众生,内打补丁为修行
外面要穿得庄严,庄严是给众生看的,打补丁是自己修行。能海上师的衣服也打补丁的。补丁要补得庄严,端正一点,颜色要差不多。过去有的出家人打补丁,一块正一块斜,一块黑,一块白的,还有一块红的,比外道的百衲衣还差,这种衣服现在叫花子也很难看得到了。
说起外道打补丁,说个小故事,小时候我在家乡昆山县巴城镇。我六岁死了父亲,我母亲要养活四个孩子可不简单啦,所以母爱的伟大,大家千万不能忘记。
有一天我家门口走过一个人,长袍子洗得很干净,全是补丁,补得非常端正。我一看就被他吸住了,就跟着他走,一直跟着过了桥,到河的南面,当地人称“河南”。他在一棵树下停下来,包里拿出一点冷饭,向人家要点开水泡了就吃。我想他没菜呀,我赶快跑回家去,因为我深受感动,跑回家抓了几根萝卜干,赶紧跑过去想给他。现在想起来其实这个人不像和尚,是修外道的。等我跑过去,他已经走了,这个印象到我现在还没有忘记。
定学开导 (88)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提要:
·出家人三衣一钵,寒冷地带虽可开许穿长袍,但也要见长衣过失
·乞食可除懈怠骄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浪费时间,也不像修行人
·请吃圆桌面,实在是件苦事情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也不留余食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出家人三衣一钵,寒冷地带
虽可开许穿长袍,但也要见长衣过失
第二条:但三衣,这是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只有三件衣服。当然喽,气候条件不同,这儿天气冷,里边多加点衣服也可以。当年佛在人间时,出家人都不穿长衣的,下面是裙子。佛教传到中国来,开始穿大褂,大褂是长袍,这可以开许,因为中国气候冷。虽能开许但也要能见长衣的过失,所以你受“但三衣”这一条头陀行,你只能接受三衣,不能接受四衣。
乞食可除懈怠骄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浪费时间,也不像修行人
第三:乞食,乞食的好处就是你给我什么我就吃什么,不再希望有好吃的东西。可以除掉懈怠骄慢,因为你向别人乞食,别人给什么都可以,那就不会起傲慢心。修行上也没有懈怠,你吃好的,那是浪费时间啊。有些居士家里吃一顿饭,也得花一两个小时,吃饭要花这么多时间干啥呢?真是不像修行人。听说北方有个寺院,里边的修行人都是托钵乞食的。
托钵是托吃的东西,可不是向跟人家要钞票,要金银宝贝。我看到有个报导,有一个地方举行托钵的仪式,比丘们排着队托着钵,旁边居士朝钵里竟然丢钞票、金戒指,这叫托财。
请吃圆桌面,实在是件苦事情
现在新花样很多,十多年前,有个寺院当家要我去办僧伽培训班。我头一次去,因为我是老师,所以请我吃饭,可真把我搞苦了。圆桌面大家坐满,一定要“请请”才能吃。菜碟子排好了,等我好不容易搛到我喜欢吃的东西,再想吃,吃不到了,因为圆桌面上的转盘转过去了,要它再转回来,那还得等啊。(众笑)
碗这么小,碟子也是这么小,结果他们都吃完了,我还没有吃饱,我从前吃饭要两大碗,能吃饱吗?旁边的人跟我打招呼:“老师,你慢慢吃,我陪你。”我好意思让他陪吗,再也不敢去添饭了,算了算了,花了这么多时间,肚子还没有吃饱。(众笑)希望你们对这种生活不要再爱好啦,满足了虚荣心,可是苦受得多了。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也不留余食
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减”,你一坐下去就吃,吃完了站起来,吃的时候要不多不减少。
“善量食”,吃东西要按照自己的份量,你们过堂的时候,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你添得太多了也麻烦。你自己有数,不能说话,用筷子点一点,给你添饭的就明白了。不要想:我多添一点。多添一点还要你吃光的啊,吃不下也得吃下去,斋堂里是不准浪费的。
第六:不余食。吃完了以后再不吃了。
都市多喧杂,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
第七:阿兰若,“都市多喧杂”,在城市里住的人毛病很多,喧闹得很,汽车声、喇叭声、人声、吵架声多啊,所以寺院或者佛学院,放在大城市里是不恰当的,这个心能够寂静吗?有空就想到马路上逛一逛,耳朵里听到都是嘈杂的声音。当然也有历史的根源,原来这个寺庙周围都是农村,后来城市发展了,慢慢商店住房把寺庙包围了。
所以说崇教寺最好,离开城市远,在山上,欢迎你们到这儿来常住啊。谁来常住,我所有的道场你就是主人。你们别看我,东抓一个道场,西抓一个道场,我几岁啦?难道我能够活到两百五十岁啊,为你们抓的啊,你们是主人啊。
“净地阿兰若,静寂禅心生”,修行人要到一个极其安静的地方修行,安静的修行场所称为阿兰若。你心里一寂静,就与禅相应,你禅心就生起来了。
定学开导 (89)
傅味琴讲于浙江泰顺崇教寺 2008.8.4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
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提要:
·树下坐,能不修治积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冢间坐要有条件与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
·冢间坐可离贪欲与骄慢
·“随处坐”,到处可修行;“但坐不卧”为了精进修禅定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坐着睡着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树下坐,能不修治积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第八条是“树下坐”,比丘在树下住,这是指大树,能遮风雨,能遮太阳,有什么好处呢? “不修治积蓄”,比丘不要去忙:我要准备些什么,我要储蓄什么。
第九是“露地坐”,露天修禅定是最舒服的,山顶上这块平地,草很好,你们有几次到那里去修禅定,修得大家都不想下来。天气好,没有下雨,阳光也不太大,我就不坐茅棚了,我也是喜欢在露天坐的,那个滋味可不同,“天地为大庐”啊,胸怀多么豪放。你们大城市哪怕两百四十个平方,算什么大呀?昨天居士家有孩子到我的房间来看看,说:“你住的房间很大啊,我家里的房间比你还要大呢!”再大也比不上天地为大庐。
你能够在露天坐,还能“除懈怠睡眠”,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也不容易懈怠。
冢间坐要有条件与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
第十条“冢间坐”,这一条,你们做不到千万不要勉强,冢间坐要有冢间坐的条件和水平,要按佛的规定去坐。冢间坐就是坐到坟墓堆里。古时候的坟墓堆跟我们现在不一样,现在坟墓堆是水泥、泥土堆砌的,古时候坟墓都是死人骨头。你可别东看西看,心想“有没有鬼啊”。等会一只鸟,“叽──”,(众笑)你就吓坏了,等跑回家也得心脏病了,所以要科学一点,实际一点,千万不要莽撞。
冢间坐可离贪欲与骄慢
冢间坐有极大的功德,你可以经常观死,观不净,观尸体臭烂。要知道这臭烂的尸体,活着的时候就是美人啊,美人现出原状就是这么样。
冢间坐还可离开骄慢,你再怎么算自己的财,再怎么表现自己的能耐,最后都没有了。一天到晚想:我死的时候也是这个样,成了一堆白骨。你经常这么看看想想,你就容易修行了。
“随处坐”,到处可修行;
“但坐不卧”为了精进修禅定
第十一条“随处坐”,到处都可以住,不要羡慕人家条件好,你修头陀行了,到处都可以坐,一坐下去你就能修行。
第十二条:但坐不卧,到了晚上只坐而不躺下去睡,俗话叫“不倒单”,有什么功德呢?你不会躺下去睡得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啥时间,也不知道该起来了。你在晚上能够坐着修禅定,周围一片寂静,你就能够修得起定慧。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这一条也跟大家打个招呼,千万不要勉强,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要保证睡眠,健康还是重要的。我是主张长寿,佛也主张长寿,所以叫我们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还有病人也不要勉强,病人多睡是促进病好的一个条件。即使你是年轻人,你真想学这一条,也不要勉强,不要学得奇形怪状的。
坐着睡着了,会影响身体健康
有的人坐没多久就头低下来了,昏沉、瞌虫来了,“呼──”一醒过来,再重来,慢慢又醒不过来了,口水流得这样长。所以我劝大家如果实在不行,你就躺下去睡吧,你坐着睡也是睡啊。躺下去睡跟坐着睡,还是躺下去睡好,坐着睡要影响身体,对内脏有妨碍。
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
修苦行要讲实际,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今天跟大家讲了,希望大家了解后要赞叹苦行,不要看不起修苦行的人,苦行是释迦佛赞叹的。修苦行要讲实际,要讲科学,不要乱搞搞出病来。
十二杜多行,你能修一条两条也好。我看呢,至少衣服打打补丁,吃饭时不挑剔总可以做到;等吃完了饭再起来,这些你们斋堂里也可以做到嘛;还有,你晚上睡不着,就干脆坐起来修修禅定,不一定坐到天亮,你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好,不能算不倒单,总是你有修禅定的功德。
修杜多行,不要勉强,做到有功德,做不到谁也不能批评你,因为要求比较高了点,能做到一两条亦好。今天讲到这里。
《定学开导(80~8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