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们修行也是一样。所以对于初发心的同学,我们应该要有很大的耐心,慢慢地引导,还要帮助他们克服修行路上的障碍。打基础最重要,基础要打得牢打得稳,我们要在打基础的时候多辛苦一点,多花一点力气,也就是要多讲一点法,帮助大家把基础的法修修好。
环境犹如染缸,修行人远离繁华为好,
免受人世间五欲享受的勾引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很多进佛门修行的人难免也出现了变化,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即使我们过去在山坳坳里办佛学苑,来的人也都是从社会上带着世俗习气来的。我们修行人也要生活,不得不跟世俗环境打交道。当然喽,离开城市远一点还比较好,假如佛学苑靠近城市,那就麻烦了。大城市里的佛学院,不可能不受城市繁华的影响,人世间五欲的勾引很厉害的。我过去经常说:环境犹如染缸,你进什么地方就会受什么地方影响,就会染成什么颜色。
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不清净就谈不上净化人心
一旦路子走错了,这一辈子就完了,因为我们到底还没有证阿罗汉果,我们的内心充满贪嗔痴的种子,这是内因,外面到处是贪嗔痴的境,外境一勾,里应外合,那时你再要把已经混在一起的东西分开来,就吃力了。所以我们今天基础必须要打得好,修行人最要紧的就是清净,你不清净怎么净化人心?自己心都不清净,怎么把众生的心度清净?
打基础可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太高你也攀不上去
打基础就不能急于求成、囫囵吞枣。你着急也没用,囫囵吞枣吞下去的东西能消化吗?末法众生都希望往学得高的地方跑,小孩子心虽然大,能参加奥运会比赛吗?你的腿还没有长长呢。囫囵吞枣消化不了,要求太高,你攀不上去,即使你学得很高,洋洋自得,但是你用不上去有什么用?那是空架子呀。你把佛学大辞典从头背到底,叫你去讲经说法,你仍然把佛学大辞典从头背到底,人家听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修。所以打基础的时候一定不能求快求高。
好高骛远,自认为了不起,
其实你所得的并非修行人证悟的果
今天刚走第一步,明天就想证初果,你想得也太简单了。有一次很多同学都到上海我住的地方来看我,我说“大家今天来了,就一起念念经,供供佛吧。”供完佛要分供品,上海人很喜欢吃青果,俗名叫“檀香橄榄”,它是先苦后甜。本来是一人一个,分供品的人跟我说:“老师,他要二果。”我说“好好好”,就再给他一个。另外一个说:我要四果。我也说好,你说快不快?马上“四果”,这个果可不等于那个果啊。有些人好高骛远,自认为了不起,其实你所得到的又不是修行人证语的果。
佛弟子不修行,随便你讲得天花乱坠,都是空架子。我们打基础不是为了好高骛远、贪多贪玄妙,而是为了将来修行证果成道。我经常讲,佛学院不能光培养才不培养人,成佛是人成佛的。从前阿底峡尊者初到藏地,讲来讲去都是讲的菩提心,有人就说:看样子阿底峡尊者只会讲菩提心。哪里哟!为什么要讲这么多菩提心的法?基础最重要。好比农民想将来得到好的果实,他下的种子最重要。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8)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10
菩提心要建立在出离法基础上,
要在清净心上出生菩提心
提要:
·菩提心要建立在出离法基础上,要在清净心上出生菩提心
·讲经贪荣耀,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人不恭敬,心无惭愧,还向人讨供养
·有人把法讲错,硬要装作善知识
·有人不敬法偏要说闲话,竟然说讲法的人要下地狱
菩提心要建立在出离法基础上,
要在清净心上出生菩提心
你们今天不管老同学新同学,都有点基础了。有人会说“我刚进佛门,不懂佛法,没什么基础。”我不看你学多少佛法,我是看你这个人的基础怎么样。你至少从家里来这里了吧?即使没出家也算离家,多多少少有一点出离的基础,所以这一次一开始就给你们讲菩提心。
菩提心要建立在出离法的基础上。出离是出离污染,出离烦恼,要在清净心上出生菩提心。否则你口说菩提心,你的行为上根本没有菩提心的表现,或者你连菩提心到底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都不叫真正的菩提心。换句话说,如果你在行动上带了一点名和利,你就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因为你有名利心,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众生,名利就是为自己求名求利啊。我们佛门看名和利以及种种的世俗习气、五欲享受,全是不清净的。如果你心里还有贪名贪利、贪图五欲享受的烦恼习气存在,你就不能叫真正的菩提心。
讲经贪荣耀,不是真正的菩提心,
人不恭敬,心无惭愧,还向人讨供养
昨天给你们讲了,“希望自己成佛,然后度一切众生成佛谓菩提心”。今天讲“讲经的人要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才讲得好,如贪荣耀,必讲不好”。讲经说法是为了发菩提心度众生啊,你一贪荣耀就不叫真正的菩提心。荣耀包括名和利,名望高的人,会自认为很荣耀,有钱的人则以钱为荣耀的资本。讲经说法的人,无论是法师或者是善知识,非常容易得到荣耀。开头你倒没有什么贪求,但是喜欢听佛法想修行的人,他懂得法是最最珍贵的,对法恭敬,必然对讲法的人也恭敬,一恭敬,他就想发心供养。一起欢喜心,就会对你赞叹。这种恭敬供养赞叹,经常会飘来,你不求它也会来。还有一种情况,这个讲法的人说得不对头,或者他自身表现也充满贪嗔痴,大众不欢喜,对他的恭敬心就差了,供养也不大热情了。他看到这个情况,心里不高兴,就讲了:你们对善知识要恭敬。听起来没错,实际上他在向大众讨恭敬心:你们对我恭敬恭敬吧。这个恭敬心不是自动来的,像挤牙膏那样挤出来的,那更糟糕了。人家不好意思,只好向他磕头。还有说:“你们要供养三宝,不供养没福气。”人家只好供养。不是我说成这样,现在末法时期,这种情况你们都经常看得到的。
有人把法讲错,硬要装作善知识
我二十二岁进佛门,一进佛门我就喜欢听经,当然这是真正懂佛法的法师,不大会讲错的。现在有些人佛法不太懂,学也没学好,看见人就说。有的人会看相,看见你嘴巴大,大嘴巴肯定会说话,看见你嘴巴小,小嘴巴大概不大会说话。现在大嘴巴小嘴巴全都会说话,一开口常讲错,偏偏他喜欢讲。还有的不是善知识,硬要装作善知识,还上法座讲法呢!
有人不敬法偏要说闲话,
竟然说讲法的人要下地狱
还有的自己不是法师,也不想听法,那就别开口了,他偏要讲。听听他讲的话,看看他到底出于什么心态,说:“当法师的十个倒有九个半下地狱”,吓得人家再也不敢当法师了。我培养你们是希望你们出家人将来个个当法师,在家居士个个当老师,弘扬佛法,报释迦佛的恩,那我岂不是在把你们个个都推到地狱里去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9)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10
为度众生当法师,不为名
不为利,功德无量啊!
提要:
·有人要把菩提心打死,只为个人不为众生,能以这颗心求往生吗
·为度众生当法师,不为名不为利,功德无量啊!
·善知识说法把众生引进佛门,有人却叫进了佛门的人不必再听法
·年纪轻轻不能上法座讲法,难道要留长了胡须才行吗
·有人说,说听法是浪费时间,寺院没有人说法,岂不成了庄严的墓碑
有人要把菩提心打死,
只为个人不为众生,能以这颗心求往生吗
还有的观点:讲经说法,叫大家来听法,都是浪费时间。来不及了,赶快抓紧时间修,修就是拨念珠。现在讲得更厉害了:要关起门来修。把谁关在门外?众生,谁在里边?我。口里唱:悉发菩提心,行为上则只为个人,根本把菩提心打死。他为什么这么用功?因为“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只为自己不为众生。能以这颗心求往生吗?
为度众生当法师,
不为名不为利,功德无量啊!
再说,“当法师的十个倒有九个半要下地狱”,年轻时候我不过听听,那时我不懂,我也不敢否定这句话,总觉得他们这么说好像也有道理。现在懂了,所以我要说清楚:当法师的如果贪荣耀、贪名贪利、贪红包包,十个倒有十个下地狱;如果当法师的不是为名为利,而是为了报佛的恩,为了广度众生,那是功德无量啊,怎么会下地狱呢?有许多话他们是随随便便乱说一通,分析起来罪过很重啊,谤佛谤法谤僧,全谤光了,这么严重他们还不知道呢。
这个话我年轻时候就流传很广,只要有人讲经说法,各种各样的闲话就会出来。又从这个根子上发展了很多的闲话,比如说:“不要深入经藏,三藏十二部让人家去悟好了。”“念经不必求懂”,那还听经干什么?法是宝,能主持正法的人不管出家在家当然也是宝,因为他是在弘扬正法,而不是在为名为利。
善知识说法把众生引进佛门,
有人却叫进了佛门的人不必再听法
我二十二岁进佛门经常听经,一般都是在上海佛教青年会听,青年会有个少年部都是二十几岁的年青人,搞得挺活跃的。有一天路上碰到少年部一个姑娘,我跟她说:“我天天去听经,怎么没看见你去?”她说:“我是唸佛的。”我说“唸佛也应该听经。”“听了经,脑子里是法师的话,唸佛全打妄想了。”她反过来赞叹我,“你去听经很好,将来可以给别人讲讲,把别人引到佛门里来。”原来她认为听经是不需要的,仅仅是给未入门的人讲讲,把他引进佛门来,引进来了以后,不要再听了,赶快关起门来修。怎么玩这套把戏。你这么做对三宝尊重吗?
年纪轻轻不能上法座讲法,
难道要留长了胡须才行吗
又有一次佛教青年会星期讲座,请来一个北京的年轻的法师,这位法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年轻、长得也庄严,个子也很高,我特别记住他的几句话,“有人看见我上台讲经,就有意见:你年纪轻轻,竟然上台讲经。意思就是说我没有胡须,难道一定要等我长了胡须才能讲吗?”
有人说,说听法是浪费时间,
寺院没有人说法,岂不成了庄严的墓碑
就拿我这一代来说,我二十二岁进佛门,到今天有五十七年了,佛法衰落得快要灭了,怎么会形成这样?就是被不要法的人这样一句话,那样一句话,搞得大家对法只有一个念头:最好不要听,听了浪费时间。那就等于说释迦佛说了四十九年法,简直是大愚蠢,只有他最聪明。
即使他天天唱,“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众笑)这是菩提心吗?这是把佛教架空了。现在到处都是空架子,庙修得富丽堂皇,拍出照来非常隆重庄严,就是没有法。多识教授说过:这么庄严的寺院,如果里面没有法,就成了一个庄严的墓碑。坟墓外面竖了一块碑,里边是死人啦。法灭掉了,你再庄严也没有用啊。所以你们如果是真正发菩提心,就要继承佛陀的事业。佛陀的事业是教育事业,而不是唱唸事业。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