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分钟,走出去希望大家能轻松,要不然就不合适。在这个信息、压力比较大的时代,大家需要轻松。轻轻松松地能认识一个问题最好,就放放松来认识它。
没有了,大概我们就这么认识了。
某居士:主动清晰地选择。
师:对,抉择,抉择对它的认识,把它确定下来。好比说通过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智慧的、愿望的、究竟的、自在的……等等角度,可能还有角度,但是大家可能没有谈出来。没谈出来,那就是这个状态,我们就谈这个状态。就大家的这个氛围,我们谈这个状态。就谈这些内容,我们暂且地把意乐的认识停留在这六个方面、七个方面来认知它。若是需要再加什么呢,我们再继续加。实际就是认识它的一个过程。我感觉就是一个世俗谛的一个意乐与信仰、胜义谛的一个意乐,就是生灭门与真如门的一个意乐问题了。当然有的人不太喜欢佛教有过多的名词,那我们就用这一个普通的名词来了解这个意乐,都是可以的。
大概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可以确认它了。现在我们对意乐的认识,大概就从这些角度,七个角度,来认识。
刚才这个菩萨谈到意苦的问题了,意思就是有没有苦的东西呢?大家都知道,迷茫是很痛苦的,无奈是很苦的,我们经常生活在这个问题上,这个问题来了,我们很清楚它,但是又没有办法拒绝它。很多人有些不好的嗜好,明明知道这个嗜好是很不好的结果,他还要去做,可能都是意苦的东西,跟意乐有点背道而驰了。
我们谈意乐呢,是让大家来抉择自己,对自己的意识运用的一个恰当的方法。怎么恰当呢?比如说我被逼迫到这个角度了,没有办法,我不做也得做,怎么办呢?生活所迫,形势所迫,感情所迫,因缘逼迫到这个地方,我不这样做就生存不下去的。我们要是抉择了这个意乐的实际的内容,可能我们会有一个很好的方法,来认识这些无明、压力、习惯,外围势力给我们带来的这种心智的委屈与挣扎。(擦掉黑板)
平时我们谈的意乐的话题比较少,意苦的东西比较多一些。我们在减劫中,我们这个时代称为减劫的时代。减劫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人的意识、道德、作为呢,越来越走向一个低谷;人的负重、相互的挤压、苦难的东西就越来越多。因为信息和周边因缘的不断的变更、交织,给我们带来的减劫的消息,就是苦的消息比较多。慢慢地变得恶劣了,心理环境,不是说生活,心理环境慢慢地变得逼迫就多了,所以大家意苦的东西就比较多,意识的逼迫性就比较多一些。我们减劫中的特征是这样子的,意识的特征是这样子的。
减劫这个时代,人寿在缩短,按照佛的授记,是一百年减一岁,一百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寿十岁,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减劫的时代。这是一个确认性的东西。大家要与人为善,不是嘴上的善,是心地的安乐,清晰的善。这样一个善,那我们就是一个增劫的效果了。我们生活在减劫中,我们要做增劫的事,那我们人心就宽松,我们随着减劫的这种整个滑坡去做,大家相互的就是苦难的东西多一些。为什么谈意乐呢?因为意乐是增劫中交流的基本要素,人与人之间是通过意乐来交流的,它把苦的东西、迷失的东西、挣扎逼迫的东西给放弃了,变成了相互的真正的鼓励、爱护,成就对方的善缘,这样一个心理的状态,人寿就会增上。
刚刚我们几个人在坐的时间呢,谈到一个话题,有的菩萨问呢,人怎么才能长寿呢,是不是需要锻炼身体人就很长寿呢?我说这个长寿不了的。因为你这个机体的锻炼没有长寿的内容,你是长寿不了的。布施啊,布施人的饮食啊,给人以劝慰,放生啊,慈心啊,等等,这都是人长寿的善良的精神基础,要不然你没有基础的。所以我们要有增劫的这种心理状态,就要用意乐。
那我们下面要说的,肯定是大家在生活中要知道,这个减劫与增劫的差别就在于意乐与意苦的东西了。那我们就会选择这个意乐来作为生活的一个指导性的、决定性的意识,或者说一个操作方式。刚才我们把意乐作了七个次序、七个内容:物质的、精神的、心灵的、智慧的、愿望的、究竟的、自在的等等,这七个角度来谈它。但要是细细地分,可以分成无穷个数。这们这一生中的意乐,或者这一生最阻碍我们的东西呢,一般的得失问题可能就是这一生过程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生死问题肯定是这一生,要能解决,那个就特别重要了。把生死的这个制约(解决),我想生死对大家的制约是不言而喻的。我接触过许多在生命的边缘地带的人,好比说得绝症啊,大家说的绝症;被一些恶性事件冲击的人啊,好比说犯了国法啊,犯了某些集团的利益啊;被人追杀啊;被一些险恶的事件冲击啊,等等很多事情,大的自然灾害啊,像我们知道汶川,一次(地震)十万人就没了,很多事情。这些问题我们有没有什么概念呢?我要用意乐来看这个生死问题,也就很简单。我们先从生死上谈意乐。还是从某某这谈,生死的意乐你谈一谈。
居士甲:意乐解脱生死,不被生死所束缚,面对生死的时候……
师:大家来谈一下。我感到许多念佛人对生死的恐惧比不念佛的人还要大一些。可能年轻人一般会认为生死跟自己没关系。黄泉路上没有老少的,肯定有关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讲一讲。
居士丁:我对生死有感觉,是因为我有六个亲人在我眼前,我看着他们去世。当肉身在临死的时候,他那种痛苦,挣扎,抓着不放的那劲儿,巨难受。那种痛苦是人能看出来的,其他的他自己已经表达不出来了。但是看到那种痛苦,活着的人,尤其是亲人感觉很深。
师: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居士丁:我从开始第一次是我20岁看我生父去世,那时我才知道有生死这个问题。这人死了去哪儿了,我就琢磨这件事。后面就一个一个亲人去世了……
师:你怎么解决的?
居士丁:我解决的方法,就是念佛。
师:太好了。某老师讲一讲。
某老师:学会去热爱死亡。
师:实际死亡不过是个变化,真正地会面对死亡,平等地、平常地面对死亡,死亡就变得有意义了。
某居士:其实死亡也不是坏事,到西方极乐世界了。
某居士:差不多相当一部分人在童年时期,都恐惧过死亡,他由于在未成年之期,或十五岁之前,或者七八岁的时候,都有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大多数都来源于对无限的恐惧,他们觉得死亡之后就是无限深渊。这很多人到成年以后反而会淡化,成年以后经历了很多可能习惯了,认为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对很多事物……。
师:现在老人啊,病人啊,一些去世的人,感到死亡是正常的吗?
某居士:成年以后啊,大多数老年人恐惧死亡,并不是老年人活了一辈子,他就想明白了,就不恐惧死亡了……
师:所以我们要把意乐放在一切时处,就特别重要了。因为死亡问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比较敏感。
居士乙:我觉得活着的时候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开开心心的;死的时候能够做主,也清清楚楚,自自在在的。这就是福气。
师:人要是活着能做主啊,能把它锤炼得清晰了,抉择了,死亡也就只是个过程了,就是一个变化。
某居士: 闻到佛法不怕死了。
师:闻到佛法不怕死了,死亡是因果是没问题的。但是我说,像某老师讲的那样,要迎接死亡,面对死亡,用喜悦的心情面对死亡,这个意乐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狭隘的话题,为什么我们跳跃到死亡的问题呢?实际我们平时心里的需要、变化啊,要是在你感觉到回避的问题,不愿意面对的问题,用意乐解决一次,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死亡是不是一个变化过程呢?大家可以去谈一谈。因为我的生活经历中有过几次死亡的经历,我自身,我对死亡就感觉只是一个变化。
因为这个意乐啊,我们把它用在一切时处,它就变得有力了。养成一种习惯就好了,把意乐当成一种习惯。谈这些话题呢,还是为了使大家有一个相互的交待,因为许多人呢,面临着这个挑战的,生与死的交织的挑战。解决这个问题是个大事情。我们不会感觉到死亡跟我们没问题(没关系)吧?我经历这个死亡呢,我感觉死亡就是个变化。很快的一个过程就过去了。这个过程虽然你没有确定你这个色身真正地摈弃它,但这个过程你会经历过的。很多人呢,都有濒临死亡的一种感受或经历,我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经常会昏过去的人,昏死过去,失去知觉,有没有?看来大家还都是比较坚强。这个变化过程实际是一个瞬间的事情,有的人死几天,呼吸都停止了,几天以后它就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有的有死亡中阴,有的没有中阴,就是一个过程。假如人不挣扎,这个死亡的过程变得很自然。人挣扎呢,死亡就变成很痛苦的一个纠缠,纠结性的东西。许多在医院的,或者看到自己亲人去世的人呢,都看到那个痛苦的挣扎的过程,就是他不愿意死,对抗这个死亡的过程。对抗他还是要去世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呢,总有一天要面对这个事实的。但这个过程呢,它没有太复杂的内容,因为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中已经把这个死亡的过程都泯灭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个体都经历过无数次的生生死死,都经历过无数次,中国人有一个普通的话来遮盖这个记忆的遗忘呢?叫什么汤?对,迷魂汤。所有的中国人都会知道的,因为什么记不住呢?喝迷魂汤了。过奈何桥,孟婆婆给你灌迷魂汤了。实际呢,这个不需要孟婆婆,只需要什么呢?就是我们的记忆的一种自我的保护。它一旦到了极致了,它有一种自我保护体系。这种自我保护体把你的记忆关闭了。产生了漆黑的这样一个屏蔽,一个方便。我以前有过很多这样的体验,痛到极致的时候,人就忍受不了了,突然出现了一个感知的屏蔽,一团漆黑人就倒下了。屏蔽,它会自然保护。我们从母胎出生的这个过程大家都有的,但没有几个人记得自己怎么出生的。谁记得,举举手。不管年龄大小,没有一个人记得的啊!
某居士:我先生记得。
师:那应该把你…
《意乐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