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樂人生▪P2

  ..續本文上一頁五分鍾,走出去希望大家能輕松,要不然就不合適。在這個信息、壓力比較大的時代,大家需要輕松。輕輕松松地能認識一個問題最好,就放放松來認識它。

  沒有了,大概我們就這麼認識了。

  某居士:主動清晰地選擇。

  師:對,抉擇,抉擇對它的認識,把它確定下來。好比說通過物質的、精神的、心靈的、智慧的、願望的、究竟的、自在的……等等角度,可能還有角度,但是大家可能沒有談出來。沒談出來,那就是這個狀態,我們就談這個狀態。就大家的這個氛圍,我們談這個狀態。就談這些內容,我們暫且地把意樂的認識停留在這六個方面、七個方面來認知它。若是需要再加什麼呢,我們再繼續加。實際就是認識它的一個過程。我感覺就是一個世俗谛的一個意樂與信仰、勝義谛的一個意樂,就是生滅門與真如門的一個意樂問題了。當然有的人不太喜歡佛教有過多的名詞,那我們就用這一個普通的名詞來了解這個意樂,都是可以的。

  大概沒有問題了,那我們就可以確認它了。現在我們對意樂的認識,大概就從這些角度,七個角度,來認識。

  剛才這個菩薩談到意苦的問題了,意思就是有沒有苦的東西呢?大家都知道,迷茫是很痛苦的,無奈是很苦的,我們經常生活在這個問題上,這個問題來了,我們很清楚它,但是又沒有辦法拒絕它。很多人有些不好的嗜好,明明知道這個嗜好是很不好的結果,他還要去做,可能都是意苦的東西,跟意樂有點背道而馳了。

  我們談意樂呢,是讓大家來抉擇自己,對自己的意識運用的一個恰當的方法。怎麼恰當呢?比如說我被逼迫到這個角度了,沒有辦法,我不做也得做,怎麼辦呢?生活所迫,形勢所迫,感情所迫,因緣逼迫到這個地方,我不這樣做就生存不下去的。我們要是抉擇了這個意樂的實際的內容,可能我們會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認識這些無明、壓力、習慣,外圍勢力給我們帶來的這種心智的委屈與掙紮。(擦掉黑板)

  平時我們談的意樂的話題比較少,意苦的東西比較多一些。我們在減劫中,我們這個時代稱爲減劫的時代。減劫是個什麼概念呢?就是人的意識、道德、作爲呢,越來越走向一個低谷;人的負重、相互的擠壓、苦難的東西就越來越多。因爲信息和周邊因緣的不斷的變更、交織,給我們帶來的減劫的消息,就是苦的消息比較多。慢慢地變得惡劣了,心理環境,不是說生活,心理環境慢慢地變得逼迫就多了,所以大家意苦的東西就比較多,意識的逼迫性就比較多一些。我們減劫中的特征是這樣子的,意識的特征是這樣子的。

  減劫這個時代,人壽在縮短,按照佛的授記,是一百年減一歲,一百年減一歲……一直減到人壽十歲,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減劫的時代。這是一個確認性的東西。大家要與人爲善,不是嘴上的善,是心地的安樂,清晰的善。這樣一個善,那我們就是一個增劫的效果了。我們生活在減劫中,我們要做增劫的事,那我們人心就寬松,我們隨著減劫的這種整個滑坡去做,大家相互的就是苦難的東西多一些。爲什麼談意樂呢?因爲意樂是增劫中交流的基本要素,人與人之間是通過意樂來交流的,它把苦的東西、迷失的東西、掙紮逼迫的東西給放棄了,變成了相互的真正的鼓勵、愛護,成就對方的善緣,這樣一個心理的狀態,人壽就會增上。

  剛剛我們幾個人在坐的時間呢,談到一個話題,有的菩薩問呢,人怎麼才能長壽呢,是不是需要鍛煉身體人就很長壽呢?我說這個長壽不了的。因爲你這個機體的鍛煉沒有長壽的內容,你是長壽不了的。布施啊,布施人的飲食啊,給人以勸慰,放生啊,慈心啊,等等,這都是人長壽的善良的精神基礎,要不然你沒有基礎的。所以我們要有增劫的這種心理狀態,就要用意樂。

  那我們下面要說的,肯定是大家在生活中要知道,這個減劫與增劫的差別就在于意樂與意苦的東西了。那我們就會選擇這個意樂來作爲生活的一個指導性的、決定性的意識,或者說一個操作方式。剛才我們把意樂作了七個次序、七個內容:物質的、精神的、心靈的、智慧的、願望的、究竟的、自在的等等,這七個角度來談它。但要是細細地分,可以分成無窮個數。這們這一生中的意樂,或者這一生最阻礙我們的東西呢,一般的得失問題可能就是這一生過程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生死問題肯定是這一生,要能解決,那個就特別重要了。把生死的這個製約(解決),我想生死對大家的製約是不言而喻的。我接觸過許多在生命的邊緣地帶的人,好比說得絕症啊,大家說的絕症;被一些惡性事件沖擊的人啊,好比說犯了國法啊,犯了某些集團的利益啊;被人追殺啊;被一些險惡的事件沖擊啊,等等很多事情,大的自然災害啊,像我們知道汶川,一次(地震)十萬人就沒了,很多事情。這些問題我們有沒有什麼概念呢?我要用意樂來看這個生死問題,也就很簡單。我們先從生死上談意樂。還是從某某這談,生死的意樂你談一談。

  居士甲:意樂解脫生死,不被生死所束縛,面對生死的時候……

  師:大家來談一下。我感到許多念佛人對生死的恐懼比不念佛的人還要大一些。可能年輕人一般會認爲生死跟自己沒關系。黃泉路上沒有老少的,肯定有關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講一講。

  居士丁:我對生死有感覺,是因爲我有六個親人在我眼前,我看著他們去世。當肉身在臨死的時候,他那種痛苦,掙紮,抓著不放的那勁兒,巨難受。那種痛苦是人能看出來的,其他的他自己已經表達不出來了。但是看到那種痛苦,活著的人,尤其是親人感覺很深。

  師:你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呢?

  居士丁:我從開始第一次是我20歲看我生父去世,那時我才知道有生死這個問題。這人死了去哪兒了,我就琢磨這件事。後面就一個一個親人去世了……

  師:你怎麼解決的?

  居士丁:我解決的方法,就是念佛。

  師:太好了。某老師講一講。

  某老師:學會去熱愛死亡。

  師:實際死亡不過是個變化,真正地會面對死亡,平等地、平常地面對死亡,死亡就變得有意義了。

  某居士:其實死亡也不是壞事,到西方極樂世界了。

  某居士:差不多相當一部分人在童年時期,都恐懼過死亡,他由于在未成年之期,或十五歲之前,或者七八歲的時候,都有對死亡的恐懼,這種恐懼大多數都來源于對無限的恐懼,他們覺得死亡之後就是無限深淵。這很多人到成年以後反而會淡化,成年以後經曆了很多可能習慣了,認爲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對很多事物……。

  師:現在老人啊,病人啊,一些去世的人,感到死亡是正常的嗎?

  某居士:成年以後啊,大多數老年人恐懼死亡,並不是老年人活了一輩子,他就想明白了,就不恐懼死亡了……

  師:所以我們要把意樂放在一切時處,就特別重要了。因爲死亡問題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比較敏感。

  居士乙:我覺得活著的時候清清楚楚的,明明白白的,開開心心的;死的時候能夠做主,也清清楚楚,自自在在的。這就是福氣。

  師:人要是活著能做主啊,能把它錘煉得清晰了,抉擇了,死亡也就只是個過程了,就是一個變化。

  某居士: 聞到佛法不怕死了。

  師:聞到佛法不怕死了,死亡是因果是沒問題的。但是我說,像某老師講的那樣,要迎接死亡,面對死亡,用喜悅的心情面對死亡,這個意樂的話題它不是一個狹隘的話題,爲什麼我們跳躍到死亡的問題呢?實際我們平時心裏的需要、變化啊,要是在你感覺到回避的問題,不願意面對的問題,用意樂解決一次,其他問題也就好解決了。死亡是不是一個變化過程呢?大家可以去談一談。因爲我的生活經曆中有過幾次死亡的經曆,我自身,我對死亡就感覺只是一個變化。

  因爲這個意樂啊,我們把它用在一切時處,它就變得有力了。養成一種習慣就好了,把意樂當成一種習慣。談這些話題呢,還是爲了使大家有一個相互的交待,因爲許多人呢,面臨著這個挑戰的,生與死的交織的挑戰。解決這個問題是個大事情。我們不會感覺到死亡跟我們沒問題(沒關系)吧?我經曆這個死亡呢,我感覺死亡就是個變化。很快的一個過程就過去了。這個過程雖然你沒有確定你這個色身真正地擯棄它,但這個過程你會經曆過的。很多人呢,都有瀕臨死亡的一種感受或經曆,我不知道這裏面有沒有經常會昏過去的人,昏死過去,失去知覺,有沒有?看來大家還都是比較堅強。這個變化過程實際是一個瞬間的事情,有的人死幾天,呼吸都停止了,幾天以後它就是一個很短暫的過程。有的有死亡中陰,有的沒有中陰,就是一個過程。假如人不掙紮,這個死亡的過程變得很自然。人掙紮呢,死亡就變成很痛苦的一個糾纏,糾結性的東西。許多在醫院的,或者看到自己親人去世的人呢,都看到那個痛苦的掙紮的過程,就是他不願意死,對抗這個死亡的過程。對抗他還是要去世的,因爲我們每個人呢,總有一天要面對這個事實的。但這個過程呢,它沒有太複雜的內容,因爲我們很多人的記憶中已經把這個死亡的過程都泯滅了,因爲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個體都經曆過無數次的生生死死,都經曆過無數次,中國人有一個普通的話來遮蓋這個記憶的遺忘呢?叫什麼湯?對,迷魂湯。所有的中國人都會知道的,因爲什麼記不住呢?喝迷魂湯了。過奈何橋,孟婆婆給你灌迷魂湯了。實際呢,這個不需要孟婆婆,只需要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記憶的一種自我的保護。它一旦到了極致了,它有一種自我保護體系。這種自我保護體把你的記憶關閉了。産生了漆黑的這樣一個屏蔽,一個方便。我以前有過很多這樣的體驗,痛到極致的時候,人就忍受不了了,突然出現了一個感知的屏蔽,一團漆黑人就倒下了。屏蔽,它會自然保護。我們從母胎出生的這個過程大家都有的,但沒有幾個人記得自己怎麼出生的。誰記得,舉舉手。不管年齡大小,沒有一個人記得的啊!

  某居士:我先生記得。

  師:那應該把你…

《意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之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