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意乐人生

  《意乐人生》——慈法法师北京开示

  慈师于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一日开示于北京

  录音记录:明哲

  

  主持人:今天还有不少老菩萨从天津过来的。师父好长时间没有到北京来了,这次来呢,很多人都想见师父。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受到法益,师父决定跟大家就“意乐人生”这个一个主题进行一次专题交流。先请师父讲,然后大家可以提问、交流,希望我们都能够把心智敞亮开来,真正地灿烂地面对人生,真正地能够享受到佛法的法益。那今天这个场地呢,要感谢一下这个场地的功德主,就是提供场地的主人,丁居士和他的爱人董老师。(下一句交待场地费用,略)大家就安心地落坐,实在坐不下的,就请到旁边的这个厅,咱们就可以听声音,听声一样能解脱啊,闻声而解脱。

  师父:因为大家都有这么个善良的心愿,来到这个地方,想解决一些我们短暂人生实际的问题。要是一一地来讲呢,可能是难度比较大一些。那我们就借着一个集体的因缘呢,来谈一个共同的话题。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人生过于短暂了,我们遇到交流解决我们实际人生的问题的机会就少一些。佛陀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机会,来让我们认识、审视自己这个短暂的人生。还是希望大家把(手机)铃声调成震动就好。

  想谈一个问题呢,就是“意乐的人生”这个话题了。

  我们人生很短暂,一百年,这是一个说法,比较笼统的说法,许多人可能是活不到一百年呢,或者说大部分人没有到一百年。按照佛陀的授记呢,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寿呢,大概是在平均70岁到50岁之间。按世尊出世,一百年减一岁,这样的一个减劫的相续的过程呢,我们就处在人寿70岁到50岁这个阶段,平均年龄。那么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呢,大部分人呢,已经度过了相当一个阶段了,后面面对的东西呢,可能就更为复杂一些,就是老啊、病啊、死亡啊,再生的这个问题了。

  这么短暂的人生,我们怎么来把它恰当地运用呢?可能这是大部分人需要讨论的一个课题。本来,人生可以轻松、愉快、明亮地把它过度过来,或者运用出来。现在我们知道人生意乐问题的认识与抉择。这三个阶段呢,运用得得当的人,我不知道多不多,就是对人生意乐的认识啊,怎么样把人生过得自主一些、快乐一些,认识,抉择,运用。认识不抉择呢,这个认识会变化的。

  为什么提出意乐呢?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分别是我们人类的一个主体的生活的理念,第六识的分别。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的作用的生活习惯,但怎么来认识它,运用这一个分别呢?怎么来抉择它呢?确定它呢?怎么来如实地运用呢?这可能就是人生的一个课题了。因为大家不同的年龄啊,不同的生活的角度啊,谈这个话题呢,我们就从一个共同的角度,大家从一个共同来运用它的角度来审视,来意乐。

  “意乐”这个名词可以说是造作出来的,认识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造作的过程。因为意乐是个名言、名词,这个名词的含义是靠我们来填充的,我们每一个人来填充这个意乐。意乐这个名言、名言作用,这个名言是一个假设,内容每个人都在填充它,在造作它。实际这就是所谓的认识过程。当我们通过一个好的方法,来把我们这个意乐的名言的内容呢,做到最准确,可以操作它,可以运用它,那我们今天这个课题呢,就能有一个好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参与一下。

  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意乐的认识。先给它命一个名,写个一二三,我们来给它命名,来分类。你先讲,意乐,我们尝试着试一试。

  居士甲:意乐可能有不同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有心灵层面的,大概就这些。

  师:我感觉呢,(还有)智慧的层面。实际这些东西是个认知的过程。还有什么?谁对意乐还有什么认识,可以提出来讲一讲,我们把它补充上去。

  (师在黑板上写到:1、物质;2、精神;3、心灵;4、智慧)

  居士乙:愿望就是一种意乐,心里快乐的愿望。就是他的愿,对什么感兴趣。

  (师在黑板上写到:5、愿望)

  某居士:对意乐的一种真实的诉求,每个人从不同的方面去渴望这些东西。

  师:有了。

  居士丙:究竟的意乐与不究竟的意乐

  师:好,我们把它凑齐了。

  (师在黑板上写到:6、究竟)

  师:我们就从这几个角度来审视这个意乐。有没有异议的?谁说这个意乐可能是这些东西囊括不了,或者有新的东西,也可以讲一讲。

  居士丁:师父,这意乐是不是就是高兴?

  师:这样讲可能是,精神与心灵的一个感知性的东西,不能这样讲,可能是它有很多说法。

  某居士:意乐就是不会烦恼……

  师:没烦恼,对,那还是精神与心灵方面的,没问题的。

  某居士:还有身体方面的。

  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还有没有?主要大家要参与一下,哪怕思维动个念头就行。某某有没有?

  某居士:意乐是什么意思?

  师:对,这就开始了,我们就是为了认识这个意乐,为了认识它。实际我们在给它起名字,大家在给它起名字。但你说,我没有起名字的愿望,他们几个把它堆出来了。大家给这个意乐起一个名字,先使它有一个内容。这个内容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因为这个意识啊,这是我们最敏锐的一个点,人——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意是最敏感的。或者说,这个意识在指挥着很多的作为。这个意乐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中是十分需要的。

  某居士:自在是不是意乐?

  师:自在是不是意乐?跟它有相应的话题,可以。行,再加个“自在”。大家现在都可以给它起名字。

  (师在黑板上写到:7、自在。)

  某居士:我觉得禅定也是意乐里面的。

  师:禅定是意乐,那是跟智慧有关系的。跟智慧、心灵、精神都有关系的。某某提一提,意乐。养老院也是一个很好的意乐的地方。(注:此居士有找养老院养老的愿望。)

  某居士:嗜好?

  师:有“愿望”嘛,愿望。嗜好可能有习惯性的东西。

  某居士:信仰是一种意乐吗?

  师:信仰,“愿望”嘛,没问题的。大家都参与参与最好,动动脑筋。

  某居士:吉祥和欢喜?

  师:吉祥,欢喜,愿望里面一定含这个东西了。

  某居士:安心、踏实的感觉?

  师:对,精神,心灵。这两方面含的很广的。

  某居士:善,慈悲?还有美?

  师:对,这都是心灵的作用。

  某居士:意乐是不是有短暂的和相续的区分?

  师:对,从究竟的意乐来讲呢,不能用“永恒”这个名词,大家容易产生误区,它是相续不断的。从造作分上来说,它是有生有灭的。所以过去有两个门:有真如门,有生灭门。从法则上来讲呢,它是这样子的。像真如门呢,就是不生不灭的法性的相续,生灭门呢,就是根据我们人心的变化而变化。某某,往前面来坐。

  某居士:师父,都说这么多意乐的东西,那什么不是意乐啊?

  师:我们先认识意乐,不意乐的东西先放一放。因为我们要是没有一个谈话的主题呢,怕这么多人大家就会交织一些说法,浪费别人的时间。希望大家在这短暂的时间对它先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不见得十分准确,但我们可以尝试着从某些角度去认识认识,也可以谈一谈自己对意乐的认识。那我们再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意乐是什么样的,我们能不能确定它,就是抉择的问题。先认识才能抉择的。一旦抉择了意乐的心理状态,人生就变得简单了。因为我们的意识经常受到委屈、蒙蔽、诱惑、欺辱、挣扎、无明……这种牵制,习惯的牵制等等。所以这个意乐呢,运用的机会不多。因为啥呢?就是没有抉择它。所以这个认识的过程特别重要。

  某居士:我觉得意乐就是两个层面的,我没分这么多。就是世间的,通过财富可以拿到的各种人的欲望,或者是说,在物质基础上达成的精神和心灵的,或者是智慧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再就是出世间的,通过修法达到的究竟解脱。就这两个方面。

  师:对。信仰与世俗的生活。这里面有世俗的意乐,这位菩萨想讲世俗的意乐与信仰的意乐。还有什么?大家都可以讲一讲。

  某居士:行为?

  师:有啊。佛教讲的这个行为的意乐是很多的。像布施的意乐,饶益有情的意乐,慈悲产生的意乐,禅修出现的神通无碍的意乐,智慧、明心见性的意乐,很多的,行为会有的。对一个问题突然解决了,心里那种负重突然一个超越的一种喜悦,意乐的机会也是很多的。大家命名就好,大家先给它命名。用我们的思想命名、认同都可以。这是个命名的过程,认同。我自己没有这样一个习惯,我认同它就行。不认同你就反对它,理由就是说,不允许这么说。认同它,实际认同也是认识。

  某居士:意乐是相对与什么说的?比如说,是不是有意苦,然后有意乐?

  师:我们只谈意乐,现在我们只谈意乐,不谈意苦的问题。因为啥呢?现在谈这个意乐,先认识意乐,谈意苦的时候我们再说意苦。我们尽量地从各个角度来谈这个意乐,把这个意乐的认识完善,其他的就先放一放,因为什么呢?时间问题。意苦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说。有时间了再忆苦思甜,现在不忆。

  某居士:我想说,刚才总结的都是意乐产生的那些途径吧?我想从意乐的状态上是不是可以分两种?一个是不动的意乐,再一个就是像野马一样来来去去生灭的那种意乐。

  师:对,有生灭门,生灭门呢,就是靠变化来产生的意乐。对变化的清晰与把握、操作与运用等等,产生的意乐,就是生灭门中,就是世间,也就是世俗意乐中的一个方便,也是回入世俗的一个方便;真如门中呢,在无所得的心智中清净安住,无得无失,无牵无挂,如是顺性的这种自在力,我们产生的所谓信仰的意乐,就是恭敬的安住,感恩的安住,等等,这样的一个意乐。大家慢慢对意乐的认识,不是说我们要强加给大家什么,大家去感知它就好。因为认识呢,是大家共同认识的。我们不需要设立一个东西,设立一个东西大家都很累,很辛苦。我们来这个地方就要轻松…

《意乐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土之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