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自性、佛性、法性的状态、相貌。我们一般谈顺性,说明心见性,我们把它搞得很远,很迷茫,或者说很不可及的。这样是可及的。我们通过对名言的认识,了解到它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恶性,那我们就会自然地展示万事万物的本性、自性、佛性,所谓的它的相貌、状态,就是本不可得,无自性性,无常性,无我性,那佛陀的法益就在这个地方会彰显出来。通过对名言的认知,自性、佛性、本性会彰显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假设第一步的认识,一个事情来了,一个念头来了,一个言说出来了,去先把它归纳、总结,起个泛名,是善是恶是无记,确定它的细致的名称,善恶无记的哪一个,是哪一个善,哪一个恶,哪一种状态的无记,一旦确定是命名,(这是)第二步。然后第三步,名言化。说它是个名言,这个名言就是这个名字,这个善这个恶这个事情是个名字,实际说我们一步一步地退到心灵深处,来观察自己的自心,它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恶性,我们就了解到佛性、自性、本性。了解了自性、佛性、本性的状态与相貌,那我们就见性。从理解的现下我们来见性。这见性就这么简单吗?也没有啥复杂与简单,只是个方法问题了。就是个方法,大家都知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现代化的时代,像手机等很多东西,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过去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现在都变成现实了。没有什么,这见性也是很容易通过恰当的方法,得到这样一个事实。这虽然通过我们称为解证解悟的一种方式来见性也是不复杂的。
第五步,那每一个事情呢,我们每一个当下,每一个事情,都可以见性的。只是说你恰当地运用这种格式,把它格式化,把它规范起来,格式、规范,你就可以见到它的本来面目,就是所谓的本性。那第五个过程呢,性起作用。你能了解性了,万事万物的本性了,它这个无自性性、不可得性、不垢不净性、无难易性、非善恶性、空性,等等,你了解了,它就开始起作用了。性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古人讲这个就比较省力,“即心即是”。这个心让它起作用就是了。怎么起作用呢?让它起作用就是了。我们这样会产生一个特别省力的自在的心理与作用。能不能做得到呢?你按照这个次序来,这个格式来,这种格式化的东西,不要乱,只要按照这个格式的次序来,那每一个当下呢都是你觉悟自性、让自性起作用的一个很好的机会,那都是大用。所谓的大用就是心、自性在起作用,而不是以前的习惯、烦恼,以前我们这个逼迫性的东西起作用。主要是这个格式化的次序很重要。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的。
今年在寺院里,很多出家师父,他们压力也很大,很繁重的功课啊、诵经啊,甚至还要出坡劳动啊,等等,大家心里说这个能不能有一些简单轻快的方式呢?我就把这个格式化给大家作了一个提示,当时出家人是很欢喜,可能他们有基础,但是我感觉每个人也都有基础,因为每一个当下,不需要额外制造任何一个设置了,不需要我们改变自己的环境,改变自己什么,不需要;修什么加行,准备什么资粮,都不需要;乃至说做一个皈依形式,也不需要;你就直接这么做就行了。那这不是外道吗?当我们启发心灵深处内在的作用,那是真正的皈依佛,真正地皈依法,真正地皈依僧!让我们的佛心起作用。所以这第五步,就是性起作用,而不是业习、善恶、是非在起作用。这个次序呢,希望大家有一个概念。有这个概念呢,我们的意乐,所谓的意乐就是我们主动起来了,我们现下这个分别执着变得方便了,那么我们人人都可以修随意三昧了。以前我对随意三昧十分地向往,我说:哎呀,什么时候要能修个随意三昧,那人就太快乐了。为什么呢?不需要造作,不需要负重,不需要那么多的什么特定环境,随时随地可以修行,可以觉悟,可以让人生真正变得灿烂清晰起来,这太美好了!今天供养给大家了。
(众鼓掌)
师:这个格式十分简捷,不复杂,就五个次序,一天用一次就行,你说我要用两次怕吃亏的,用一次就行了,24小时拿出一分钟过滤一遍,你这一天就不会辜负自己了。慢慢地增加两分钟、三分钟、半个小时,用这样的当下的自性的大用,当下的觉悟的机会,你慢慢就会使自己心里生起喜悦,对一个究竟的喜悦,不扎任何架子的一个喜悦。我不需要拿一个(架子),哎,我是个学佛者,不需要的,完全不需要的。哎呀,不行啊,我是个学佛的,我要装个什么样子,像文革的时候我们拿个红语录是一样的,对,不需要,不需要喊口号的,悄悄地就可以做。
诸位菩萨,这样呢,我们对念佛法门的了解就比较方便了。为什么即心即是呢?它很彻底了。根无大小,遇此皆得方便,我们不需要你根利根钝,也不需要你有没有文化,也不需要你是久学久参的人,只要愿意用它,它就起作用。一天只需要一次,拿出来一分钟,宝贵的一分钟时间,把你的一个想法、一个作为、一个念头去过滤一遍,你就会看到它的作用,性的作用。这样呢,我们对人生慢慢地感觉到,我永远不会在懊悔中生活了,我永远在一种清晰的、明了的,仰俯无愧的这样一种心理下去生活。这里面远远地超过了善恶。这样大家作为一个学佛者,就不太容易红脸了。别人说:哎呀,你是佛教徒,你说我烦恼大得很呢(师做躲避状,众笑)。因为世俗的人两座大山,我们已经三座大山了。很多学佛的人又背上一座大山,要在人面前装个学佛的样子,很累!这个不需要。这是内心的一种喜悦与作为。
这个模式真心地供养给大家。这是一个很特定的传承的一个口诀,这个口诀在我们汉地一直被淹没了,但是在念佛法门中它一直有传播,我们说五念门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至于说我们对修行方式的认知不够,就不知道念佛法门为什么那么易行,就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时每一刻,可以用念佛的总持法门,来完整地调节我们的身心世界。但大家接受力不够,这种方法就简单了,把它分解了。
加点吗?(加点。)
某居士:师父我有个问题,我没太听懂那个名言化。
师:好。我再给大家讲讲名言化。(需要加点吗?需要的话我再给大家加半个小时。大家只要不疲惫就行。)有个居士提出来名言这个问题。第三步应该是名言,这个名言是个啥呢?我举个例子说,一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间,父母就说我们给孩子起个名字吧,然后去拿字典啊,去找一个智者啊,找一个起名公司啊,找一个自己信赖的人啊,找同学啊,战友啊,找本单位的人啊,我们大家给孩子起个名字。这个时间的名字呢,实际就是个名言,还没有内容呢,然后起一个张三李四,等等,这就把它确定了,把它化现出来了,就称为名言化。实际就是命名以后的作用,前面第二不是有个命名吗?这是第三,它是个命名的确定,第一个是归纳嘛。
某居士:师父,第二步第三步是一步吗?
师:实际呢,这个方式呢,不能说是一步两步,实际没有这个次序,我们是把它格式化了,我们自己设计的格式,就是用一个方式把它割裂开,使它产生一个次序,心理次序,要没有这个次序呢,我们很难名言化。你就会把你这种习气——善恶的习气、无记的习气,当成一种事实,你就会执着它。但通过这些归纳、命名、名言化呢,它会产生一个归入佛性的一个过程,因为名言化我们就会认知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所以“第四”一般就是说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这也是无自性性让它表达出来。这个内容啊,这个次序你下去也可以归纳,但有一点呢,一定要把它格式化。为什么有五个次序呢?五个次序能使我们的心念在格式化的过程中呢,产生事实的力量,就是格式化的事实。这个名言是不可得的意思。
某居士:您能举个例子吗?
师:刚才举孩子那个例子了。这孩子不存在,给它起个名字。
某居士:我是说这五个步骤,比如说我今天发心去放生,您就这五个步骤……
师:没问题。好比说放生,对,大家喜欢放生。今天有人打电话说了,哎呀,今天是好日子,佛菩萨的圣诞,我们放放生,功德大得很呢,像天一样大,功德无量啊,对不对?大家冲着这无量的功德就要去放生了。摸摸口袋,二百,一百,五十,十块,写个名字,搭什么车,开什么车,去什么地方,动这个念头了,或者说有这个缘起了。这个缘起我们先给它归纳,这是业、业习。你不是放生去了,你是冲着放生的功德那么大——不是业习吗?是个善业习。要是说放生去吧,没有功德,你说我才不放呢。为啥呢?这是个业习,不过是善业的一个业习罢了。所以给它归纳一下,它是一个业习。它这个业习是个什么呢,它是个善的业习。它细致的名字呢,我们给它命名——放生。你很准确地说啊,今天我动念头了,很大的功德,要放生去了。放生,命名。放生,因为你还没有去做,这个放生它就是个名言。这十块钱你还没有花掉呢,还没去作为呢,还没有变成一条鱼去游泳呢,对吧?它还是个名言,它不可定性,不可得性,还是在意向中,这事还没有做。所谓“化”呢,虽然这件事呢,可以产生事实,但现在不让产生事实,把它名言化了,哦,这个事是动念头了,是个善的念头罢了,OK?这个过程可以思考得到了,名言化。然后看这个名言呢,不可得性,它不可得,它是不善不恶的,它是不定性的。我们以前会定性,为什么呢?通过定性,名言化的过滤,通过一过滤,它就不可得了,不定性了。它无自性,它不可得怎么会有自性呢?所以不可得而显无自性,它可以把无自性、佛性彰显出来,本质彰显出来,实际万事万物都是没有自性的,大家是知道的,只是缺乏观察力。它都是空性的。
某居士:要是放生了之后,那还是不是不可得的?
师:也可以做,没问题的。我们先说这一个话题。因为我们现在需要简单,归纳,不需要复杂,一复杂你就混乱了,先学会简单化,归纳化。不要牵涉,不…
《意乐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