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活了,我们要靠自己来解放自己,尤其自己意乐中来解放自己。人生太快了,像我们头发白的人就知道有多快了,年轻人,你放心也很快,我们快你们也快,很快,人生变化太快了!
大家就喝喝茶吧,休息五分钟。
主持人:咱们安静了。大家从四面八方过来,很难得能有机会听法,能静静地把心放松,能够吸收到更多的法益。在师父开讲之前,大家先静静地坐一分钟,闭着眼睛,静静地,让内心静下来。没有坐下的就赶紧坐下,请外面的朋友也安静一点点,尽快坐下。
师:刚才我们把意乐的认识,所谓的抉择就是我们没有离开过这个意乐,大家没有离开过的,或者说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意乐。意乐实际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主要的课题了,人生的一个主线。我们有个认识了,我们再来谈运用它,怎么来恰当地运用这个意乐。这个意乐可以主动地运用它。
我们把究竟意乐确定一下,因为究竟的意乐是我们一般很少去思维它的,或者说我们大部分的人群是思维不到的。假设对究竟的意乐有个认识,或者有个确认呢,我们再来看世俗的意乐就变得十分简单。所以我们来确认一下究竟的意乐。究竟意义上怎么来认识这个意乐呢?我们人生中有两大类人:一大类的人我们谈他们是圣者、智者、觉悟者,一大类是迷失者,比较愚钝、无明、蒙蔽者,无明蒙蔽,我们就慢慢地堕落在习惯业力之中;觉悟者就在广大的层面呢,使自己的生命意识发挥他们最优越的作用。那这些觉悟者是怎么来觉悟的?我们一般地讲,他们是顺性者。顺性者,就必然觉悟。顺性生存、观察、意乐。逆性,违性,或者说生活在一个,执着于一个表相,一个枝叶问题,表相。这样我们会生活在一个违性的习惯中。这种习惯会使我们退失本性的作用,那么这个顺性的作为就会消失。在一些枝叶的表相问题上就会沉沦,会固执一些表相的作用,那么这些人就会迷失,这是一个迷失的特征。顺性呢,我们就会观察到万事万物的本质的妙用。不管你是喜怒哀乐,是善是恶,它有一个共同的本质,这是一定的。万事万物一定有一个本质性的作用。我们谈到究竟也无外乎谈一个本质,谈一个本性,或者说自性、佛性等等说法。那我们违背这个自性、本性、佛性,那我们就会固执某一个因缘,执着于某一个因缘,迷失他的自性的本体的、圆满的作用。
像现在这个时代,这个教诲上,一些教法上的作用呢,因为这个时代的信息的交织,人类这种来往的频繁,要是没有一个了义、彻底的教诲,我们在这么短暂的人生,过滤不掉很多不需要的信息,或者感知方法,我们这一生想了生死,想得一个真正的自在力是很困难的。现在很多人的烦恼不单单是来自于世俗的习惯与世俗的贪嗔痴,很多反而来自于所谓的佛法的法则的一些认知、学习,带来的负重与迷失。很多人接触了很多善知识、很多法门、很多灌顶、很多仪轨、很多经典,到最后反而不知所措了。为什么呢?就是没在本质上解决问题。本质上解决问题,实际顺性呢,的确应该是我们究竟意乐的一个认知方式,或者说出世的意乐。出世并不是断灭,也不是说让我们真正的放弃世俗,没有这样的力量。让我们干什么呢?让我们从世俗中觉悟人生,就烦恼这个路来觉悟这个人生,回到法性的这种喜悦的本质上来。让大家脱离世俗是太困难了,但让大家觉悟每一个世俗的当下,这不是个难题。就是我们遇到每一个问题,我们都来觉悟它,来认识它,了解它的本质本源问题,这不是个太难的事情。就是说我们不用改变生活模式,不用改变我们什么特定的东西,也不需要学什么东西,就是从我们本有的烦恼、业习、作为、感知来觉悟,这样就比较直接,直接方便。现在给大家大量的仪轨修持,很多人是没那个精力,没那个时间,没那个心力。那我们面临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缘的生起,完全可以觉悟它的。只是说怎么先把它归纳起来,确定、了解,看到它的实质,让实质起作用。这样我们意识的把持力、审视力运用的这个角度就会成熟起来。
我们尝试着把它,在我们每一个当下尝试着用一种方式,先把它归纳起来。我给大家提的这个方法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主要是你要去实践。有文字能力的人可以记一记,或者方便记的人可以记一记。
第一我们先把生活的身口意三业,身口意三业的现缘,我们不需要再去搞其他什么特定的动作、言说,不需要,学习都不需要。把三业的现缘作一个归纳,或者说总结都可以。这是第一步,归纳总结我们的现缘。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尚未真正地亲证法性,或者亲证空性,我们所有的作为没有离开业习,没有离开业与习惯。我们不断重复着做一个问题,做一个事情,身口意三业的表达,若善、若恶、若无记,离不开这三个课题。所以我们先对业习做一个归纳。我们的业习中没有离开这三个问题。一、是我们会行善的,二、会行恶的,三、会无记,这是一个比较泛泛的总结。我们的业习中没有离开善、恶、无记这样的名字。可以记一记,为什么呢?下去可以重复地去实践它,当然你说记忆力好那就最好。这是个很难得的方法。因为我们可以在每一个当下修持,这不需要改变什么,或者说持咒啊,掐诀啊,磕大头啊,忏悔啊,或者说搞很多名堂,都不需要。加行是绝对没有的,现下的行为就是最好的加行,就直接解决问题。那我们把每一个现行呢,现缘呢,来总结,它没有离开善、恶、无记,这样一个泛名、泛称。大家可以去观察的。要有这个超越了,可以给我讲一下。那你说你的身、口、意三业,我超越了善、恶与无记,那你就举举手给我讲一讲。要是没有超越呢,大家就先认同它。这没有强制性,这只是给大家一个提示。就是我们先来总结归纳一下我们的三业,这个业习,是不是在善、恶、无记这样一个范畴之内。若是,你就点点头,认证它就行了。是这样的,好,那我们就谈下一个问题了。
(第二,)因为我们一旦认同了每一个现下的这个习惯业习的这个业力的它的名字是善恶无记,那我们就要细分了。刚才第一步呢,是先立它的泛名,它是业习,是善,是恶,是无记,我们然后给它明确,若善若恶,若是若非。因为我们每一个作为中呢,一定有一个准确的恰当的一个名字,找到它了。好比说我们动一个念头,嗔心,你就说,它是恶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是嗔心,嗔心生起来了,你说给它起一个恶的名字,恶——嗔心,这个嗔心准确不准确呢,你自己会知道的。慢,慢心,一个无记,一个昏沉,一个掉举,这样一个随烦恼的心,你给它起名字越准确越好,也不见得用一个我们认为是佛教的名词,不需要。你找到准确就行了,一准确,这个明确的命名呢,你就会感觉很满意,你这个三业表达出来了,你认为你给它起的名字很准确,很明确很准确,这个命名,你就会产生一个对应的喜悦。相应、对应的一个感知。这是第二步,刚才那是第一步。当然也有说我不是恶行,我是善意,我想布施,想放生,甚至我去作为,去劝善,这都是可以的,这是善。他要布施,他要持戒,他要劝人行善,等等,他都会有内容的。名字起准确了,哦,我动念头了,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等等,给它起名字,命名,明确命名,使它相应,这个过程。相应特别重要。这是第二个动作。因为任何一个我们身口意的三业呢,都可以这样的来,先归纳它,总结它,它是业,它没有离开善恶无记。它是善,它善的名字是什么?它是恶,恶的名字是什么?它是无记,无记的名字是什么?因为有净染无记等等。就是你自己找你自己心里的名字,你没有佛教的专有名词是没问题的,只要你找一个恰当的、相应的名字就可以了。第二步,命名。因为我们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作为意识都可以命名的,但你说我没有这种习惯,我们就用格式化慢慢地培养这种习惯,培养。这样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很有味道,不空过。因为这个行为呢就可以使我们不后悔,人生绝对不后悔。
那么第三步呢,名言化。给它准确地命名了,了解它是善,是布施,是持戒等等;恶,杀盗妄淫,财色名食睡等等,找到对应的名字了,可以名言化。说,这个事情,这个身口意三业,是个名言。名言是什么呢?没有内容。或者说,不定,内容是不定的。这个名言内容是不定的,是没有内容的,是空泛的一个名词。因为你没有使它相续成为事实,你在观察它,给它真正名言化。就像一个名字一样,这孩子还没有诞生,大家给他起名字,这个名字是没有内容的。大家搜索,查字典,找起名公司,找一些善用文字的人,找一些有威德的人,找一些信赖的人,去起个名字。这个名字是没有内容的,是需要起名字的人帮他解释内容,表达内容,表达愿望。我们通过对我们身口意三业的一个归纳、认识,达成我们对它的一个善恶无记的命名,然后呢,名言化它。这是第三步,名言化,就是告诉自己,自己身口意三业中某一个善业、恶业、无记业的命名,是名言,是本不可得的。因为一旦名言化,你再看它的善恶无记的状态,是不可得的。就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思想呢,通过一个格式化的东西呢,来把它名言化。实际就是从业力中走出来,要不然呢我们就深陷我们的业习之中了,使自己的每一个业习造成一个后悔的过程,迷失与后悔,压力、彷徨、徘徊。在这地方没有这种东西,你把它名言化,你去了解这个名言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非恶、非无记。我们可以尝试做,这样使自己慢慢地意识步入。这是第三个阶段,名言化。
第四步对我们来说就特别的重要了。因为一旦它名言化,它这种不可得性、不定性,这种善恶无记、非善恶无记的这种状态,它就会揭示我们所谓的佛性,或者说自性,本性,佛性都可以。这样一个性,所谓的性就是它的本质问题了。第四呢,它的本质就会彰显出来,就是我们所有的行为——身口意善恶无记的行为的,通过名言化,我们了解了所谓…
《意乐人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