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樂人生▪P4

  ..續本文上一頁生活了,我們要靠自己來解放自己,尤其自己意樂中來解放自己。人生太快了,像我們頭發白的人就知道有多快了,年輕人,你放心也很快,我們快你們也快,很快,人生變化太快了!

  大家就喝喝茶吧,休息五分鍾。

  

  主持人:咱們安靜了。大家從四面八方過來,很難得能有機會聽法,能靜靜地把心放松,能夠吸收到更多的法益。在師父開講之前,大家先靜靜地坐一分鍾,閉著眼睛,靜靜地,讓內心靜下來。沒有坐下的就趕緊坐下,請外面的朋友也安靜一點點,盡快坐下。

  師:剛才我們把意樂的認識,所謂的抉擇就是我們沒有離開過這個意樂,大家沒有離開過的,或者說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意樂。意樂實際就是我們人生的一個主要的課題了,人生的一個主線。我們有個認識了,我們再來談運用它,怎麼來恰當地運用這個意樂。這個意樂可以主動地運用它。

  我們把究竟意樂確定一下,因爲究竟的意樂是我們一般很少去思維它的,或者說我們大部分的人群是思維不到的。假設對究竟的意樂有個認識,或者有個確認呢,我們再來看世俗的意樂就變得十分簡單。所以我們來確認一下究竟的意樂。究竟意義上怎麼來認識這個意樂呢?我們人生中有兩大類人:一大類的人我們談他們是聖者、智者、覺悟者,一大類是迷失者,比較愚鈍、無明、蒙蔽者,無明蒙蔽,我們就慢慢地墮落在習慣業力之中;覺悟者就在廣大的層面呢,使自己的生命意識發揮他們最優越的作用。那這些覺悟者是怎麼來覺悟的?我們一般地講,他們是順性者。順性者,就必然覺悟。順性生存、觀察、意樂。逆性,違性,或者說生活在一個,執著于一個表相,一個枝葉問題,表相。這樣我們會生活在一個違性的習慣中。這種習慣會使我們退失本性的作用,那麼這個順性的作爲就會消失。在一些枝葉的表相問題上就會沈淪,會固執一些表相的作用,那麼這些人就會迷失,這是一個迷失的特征。順性呢,我們就會觀察到萬事萬物的本質的妙用。不管你是喜怒哀樂,是善是惡,它有一個共同的本質,這是一定的。萬事萬物一定有一個本質性的作用。我們談到究竟也無外乎談一個本質,談一個本性,或者說自性、佛性等等說法。那我們違背這個自性、本性、佛性,那我們就會固執某一個因緣,執著于某一個因緣,迷失他的自性的本體的、圓滿的作用。

  像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教誨上,一些教法上的作用呢,因爲這個時代的信息的交織,人類這種來往的頻繁,要是沒有一個了義、徹底的教誨,我們在這麼短暫的人生,過濾不掉很多不需要的信息,或者感知方法,我們這一生想了生死,想得一個真正的自在力是很困難的。現在很多人的煩惱不單單是來自于世俗的習慣與世俗的貪嗔癡,很多反而來自于所謂的佛法的法則的一些認知、學習,帶來的負重與迷失。很多人接觸了很多善知識、很多法門、很多灌頂、很多儀軌、很多經典,到最後反而不知所措了。爲什麼呢?就是沒在本質上解決問題。本質上解決問題,實際順性呢,的確應該是我們究竟意樂的一個認知方式,或者說出世的意樂。出世並不是斷滅,也不是說讓我們真正的放棄世俗,沒有這樣的力量。讓我們幹什麼呢?讓我們從世俗中覺悟人生,就煩惱這個路來覺悟這個人生,回到法性的這種喜悅的本質上來。讓大家脫離世俗是太困難了,但讓大家覺悟每一個世俗的當下,這不是個難題。就是我們遇到每一個問題,我們都來覺悟它,來認識它,了解它的本質本源問題,這不是個太難的事情。就是說我們不用改變生活模式,不用改變我們什麼特定的東西,也不需要學什麼東西,就是從我們本有的煩惱、業習、作爲、感知來覺悟,這樣就比較直接,直接方便。現在給大家大量的儀軌修持,很多人是沒那個精力,沒那個時間,沒那個心力。那我們面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現緣的生起,完全可以覺悟它的。只是說怎麼先把它歸納起來,確定、了解,看到它的實質,讓實質起作用。這樣我們意識的把持力、審視力運用的這個角度就會成熟起來。

  我們嘗試著把它,在我們每一個當下嘗試著用一種方式,先把它歸納起來。我給大家提的這個方法是可以發揮作用的,主要是你要去實踐。有文字能力的人可以記一記,或者方便記的人可以記一記。

  第一我們先把生活的身口意叁業,身口意叁業的現緣,我們不需要再去搞其他什麼特定的動作、言說,不需要,學習都不需要。把叁業的現緣作一個歸納,或者說總結都可以。這是第一步,歸納總結我們的現緣。我們作爲一個普通的人,尚未真正地親證法性,或者親證空性,我們所有的作爲沒有離開業習,沒有離開業與習慣。我們不斷重複著做一個問題,做一個事情,身口意叁業的表達,若善、若惡、若無記,離不開這叁個課題。所以我們先對業習做一個歸納。我們的業習中沒有離開這叁個問題。一、是我們會行善的,二、會行惡的,叁、會無記,這是一個比較泛泛的總結。我們的業習中沒有離開善、惡、無記這樣的名字。可以記一記,爲什麼呢?下去可以重複地去實踐它,當然你說記憶力好那就最好。這是個很難得的方法。因爲我們可以在每一個當下修持,這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說持咒啊,掐訣啊,磕大頭啊,忏悔啊,或者說搞很多名堂,都不需要。加行是絕對沒有的,現下的行爲就是最好的加行,就直接解決問題。那我們把每一個現行呢,現緣呢,來總結,它沒有離開善、惡、無記,這樣一個泛名、泛稱。大家可以去觀察的。要有這個超越了,可以給我講一下。那你說你的身、口、意叁業,我超越了善、惡與無記,那你就舉舉手給我講一講。要是沒有超越呢,大家就先認同它。這沒有強製性,這只是給大家一個提示。就是我們先來總結歸納一下我們的叁業,這個業習,是不是在善、惡、無記這樣一個範疇之內。若是,你就點點頭,認證它就行了。是這樣的,好,那我們就談下一個問題了。

  (第二,)因爲我們一旦認同了每一個現下的這個習慣業習的這個業力的它的名字是善惡無記,那我們就要細分了。剛才第一步呢,是先立它的泛名,它是業習,是善,是惡,是無記,我們然後給它明確,若善若惡,若是若非。因爲我們每一個作爲中呢,一定有一個准確的恰當的一個名字,找到它了。好比說我們動一個念頭,嗔心,你就說,它是惡的。我們舉一個例子,就是嗔心,嗔心生起來了,你說給它起一個惡的名字,惡——嗔心,這個嗔心准確不准確呢,你自己會知道的。慢,慢心,一個無記,一個昏沈,一個掉舉,這樣一個隨煩惱的心,你給它起名字越准確越好,也不見得用一個我們認爲是佛教的名詞,不需要。你找到准確就行了,一准確,這個明確的命名呢,你就會感覺很滿意,你這個叁業表達出來了,你認爲你給它起的名字很准確,很明確很准確,這個命名,你就會産生一個對應的喜悅。相應、對應的一個感知。這是第二步,剛才那是第一步。當然也有說我不是惡行,我是善意,我想布施,想放生,甚至我去作爲,去勸善,這都是可以的,這是善。他要布施,他要持戒,他要勸人行善,等等,他都會有內容的。名字起准確了,哦,我動念頭了,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等等,給它起名字,命名,明確命名,使它相應,這個過程。相應特別重要。這是第二個動作。因爲任何一個我們身口意的叁業呢,都可以這樣的來,先歸納它,總結它,它是業,它沒有離開善惡無記。它是善,它善的名字是什麼?它是惡,惡的名字是什麼?它是無記,無記的名字是什麼?因爲有淨染無記等等。就是你自己找你自己心裏的名字,你沒有佛教的專有名詞是沒問題的,只要你找一個恰當的、相應的名字就可以了。第二步,命名。因爲我們每一個動作、每一個作爲意識都可以命名的,但你說我沒有這種習慣,我們就用格式化慢慢地培養這種習慣,培養。這樣你的生活就會變得很有味道,不空過。因爲這個行爲呢就可以使我們不後悔,人生絕對不後悔。

  那麼第叁步呢,名言化。給它准確地命名了,了解它是善,是布施,是持戒等等;惡,殺盜妄淫,財色名食睡等等,找到對應的名字了,可以名言化。說,這個事情,這個身口意叁業,是個名言。名言是什麼呢?沒有內容。或者說,不定,內容是不定的。這個名言內容是不定的,是沒有內容的,是空泛的一個名詞。因爲你沒有使它相續成爲事實,你在觀察它,給它真正名言化。就像一個名字一樣,這孩子還沒有誕生,大家給他起名字,這個名字是沒有內容的。大家搜索,查字典,找起名公司,找一些善用文字的人,找一些有威德的人,找一些信賴的人,去起個名字。這個名字是沒有內容的,是需要起名字的人幫他解釋內容,表達內容,表達願望。我們通過對我們身口意叁業的一個歸納、認識,達成我們對它的一個善惡無記的命名,然後呢,名言化它。這是第叁步,名言化,就是告訴自己,自己身口意叁業中某一個善業、惡業、無記業的命名,是名言,是本不可得的。因爲一旦名言化,你再看它的善惡無記的狀態,是不可得的。就一步一步地把我們的思想呢,通過一個格式化的東西呢,來把它名言化。實際就是從業力中走出來,要不然呢我們就深陷我們的業習之中了,使自己的每一個業習造成一個後悔的過程,迷失與後悔,壓力、彷徨、徘徊。在這地方沒有這種東西,你把它名言化,你去了解這個名言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非惡、非無記。我們可以嘗試做,這樣使自己慢慢地意識步入。這是第叁個階段,名言化。

  第四步對我們來說就特別的重要了。因爲一旦它名言化,它這種不可得性、不定性,這種善惡無記、非善惡無記的這種狀態,它就會揭示我們所謂的佛性,或者說自性,本性,佛性都可以。這樣一個性,所謂的性就是它的本質問題了。第四呢,它的本質就會彰顯出來,就是我們所有的行爲——身口意善惡無記的行爲的,通過名言化,我們了解了所謂…

《意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淨土之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