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自性、佛性、法性的狀態、相貌。我們一般談順性,說明心見性,我們把它搞得很遠,很迷茫,或者說很不可及的。這樣是可及的。我們通過對名言的認識,了解到它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惡性,那我們就會自然地展示萬事萬物的本性、自性、佛性,所謂的它的相貌、狀態,就是本不可得,無自性性,無常性,無我性,那佛陀的法益就在這個地方會彰顯出來。通過對名言的認知,自性、佛性、本性會彰顯出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假設第一步的認識,一個事情來了,一個念頭來了,一個言說出來了,去先把它歸納、總結,起個泛名,是善是惡是無記,確定它的細致的名稱,善惡無記的哪一個,是哪一個善,哪一個惡,哪一種狀態的無記,一旦確定是命名,(這是)第二步。然後第叁步,名言化。說它是個名言,這個名言就是這個名字,這個善這個惡這個事情是個名字,實際說我們一步一步地退到心靈深處,來觀察自己的自心,它的不定性、不可得性、非善惡性,我們就了解到佛性、自性、本性。了解了自性、佛性、本性的狀態與相貌,那我們就見性。從理解的現下我們來見性。這見性就這麼簡單嗎?也沒有啥複雜與簡單,只是個方法問題了。就是個方法,大家都知道,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一個現代化的時代,像手機等很多東西,都在日新月異地變化著,過去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現在都變成現實了。沒有什麼,這見性也是很容易通過恰當的方法,得到這樣一個事實。這雖然通過我們稱爲解證解悟的一種方式來見性也是不複雜的。
第五步,那每一個事情呢,我們每一個當下,每一個事情,都可以見性的。只是說你恰當地運用這種格式,把它格式化,把它規範起來,格式、規範,你就可以見到它的本來面目,就是所謂的本性。那第五個過程呢,性起作用。你能了解性了,萬事萬物的本性了,它這個無自性性、不可得性、不垢不淨性、無難易性、非善惡性、空性,等等,你了解了,它就開始起作用了。性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呢?古人講這個就比較省力,“即心即是”。這個心讓它起作用就是了。怎麼起作用呢?讓它起作用就是了。我們這樣會産生一個特別省力的自在的心理與作用。能不能做得到呢?你按照這個次序來,這個格式來,這種格式化的東西,不要亂,只要按照這個格式的次序來,那每一個當下呢都是你覺悟自性、讓自性起作用的一個很好的機會,那都是大用。所謂的大用就是心、自性在起作用,而不是以前的習慣、煩惱,以前我們這個逼迫性的東西起作用。主要是這個格式化的次序很重要。修行的方法很多很多的。
今年在寺院裏,很多出家師父,他們壓力也很大,很繁重的功課啊、誦經啊,甚至還要出坡勞動啊,等等,大家心裏說這個能不能有一些簡單輕快的方式呢?我就把這個格式化給大家作了一個提示,當時出家人是很歡喜,可能他們有基礎,但是我感覺每個人也都有基礎,因爲每一個當下,不需要額外製造任何一個設置了,不需要我們改變自己的環境,改變自己什麼,不需要;修什麼加行,准備什麼資糧,都不需要;乃至說做一個皈依形式,也不需要;你就直接這麼做就行了。那這不是外道嗎?當我們啓發心靈深處內在的作用,那是真正的皈依佛,真正地皈依法,真正地皈依僧!讓我們的佛心起作用。所以這第五步,就是性起作用,而不是業習、善惡、是非在起作用。這個次序呢,希望大家有一個概念。有這個概念呢,我們的意樂,所謂的意樂就是我們主動起來了,我們現下這個分別執著變得方便了,那麼我們人人都可以修隨意叁昧了。以前我對隨意叁昧十分地向往,我說:哎呀,什麼時候要能修個隨意叁昧,那人就太快樂了。爲什麼呢?不需要造作,不需要負重,不需要那麼多的什麼特定環境,隨時隨地可以修行,可以覺悟,可以讓人生真正變得燦爛清晰起來,這太美好了!今天供養給大家了。
(衆鼓掌)
師:這個格式十分簡捷,不複雜,就五個次序,一天用一次就行,你說我要用兩次怕吃虧的,用一次就行了,24小時拿出一分鍾過濾一遍,你這一天就不會辜負自己了。慢慢地增加兩分鍾、叁分鍾、半個小時,用這樣的當下的自性的大用,當下的覺悟的機會,你慢慢就會使自己心裏生起喜悅,對一個究竟的喜悅,不紮任何架子的一個喜悅。我不需要拿一個(架子),哎,我是個學佛者,不需要的,完全不需要的。哎呀,不行啊,我是個學佛的,我要裝個什麼樣子,像文革的時候我們拿個紅語錄是一樣的,對,不需要,不需要喊口號的,悄悄地就可以做。
諸位菩薩,這樣呢,我們對念佛法門的了解就比較方便了。爲什麼即心即是呢?它很徹底了。根無大小,遇此皆得方便,我們不需要你根利根鈍,也不需要你有沒有文化,也不需要你是久學久參的人,只要願意用它,它就起作用。一天只需要一次,拿出來一分鍾,寶貴的一分鍾時間,把你的一個想法、一個作爲、一個念頭去過濾一遍,你就會看到它的作用,性的作用。這樣呢,我們對人生慢慢地感覺到,我永遠不會在懊悔中生活了,我永遠在一種清晰的、明了的,仰俯無愧的這樣一種心理下去生活。這裏面遠遠地超過了善惡。這樣大家作爲一個學佛者,就不太容易紅臉了。別人說:哎呀,你是佛教徒,你說我煩惱大得很呢(師做躲避狀,衆笑)。因爲世俗的人兩座大山,我們已經叁座大山了。很多學佛的人又背上一座大山,要在人面前裝個學佛的樣子,很累!這個不需要。這是內心的一種喜悅與作爲。
這個模式真心地供養給大家。這是一個很特定的傳承的一個口訣,這個口訣在我們漢地一直被淹沒了,但是在念佛法門中它一直有傳播,我們說五念門中,身業、口業、意業、智業、方便智業,至于說我們對修行方式的認知不夠,就不知道念佛法門爲什麼那麼易行,就因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時每一刻,可以用念佛的總持法門,來完整地調節我們的身心世界。但大家接受力不夠,這種方法就簡單了,把它分解了。
加點嗎?(加點。)
某居士:師父我有個問題,我沒太聽懂那個名言化。
師:好。我再給大家講講名言化。(需要加點嗎?需要的話我再給大家加半個小時。大家只要不疲憊就行。)有個居士提出來名言這個問題。第叁步應該是名言,這個名言是個啥呢?我舉個例子說,一個孩子還沒有出生的時間,父母就說我們給孩子起個名字吧,然後去拿字典啊,去找一個智者啊,找一個起名公司啊,找一個自己信賴的人啊,找同學啊,戰友啊,找本單位的人啊,我們大家給孩子起個名字。這個時間的名字呢,實際就是個名言,還沒有內容呢,然後起一個張叁李四,等等,這就把它確定了,把它化現出來了,就稱爲名言化。實際就是命名以後的作用,前面第二不是有個命名嗎?這是第叁,它是個命名的確定,第一個是歸納嘛。
某居士:師父,第二步第叁步是一步嗎?
師:實際呢,這個方式呢,不能說是一步兩步,實際沒有這個次序,我們是把它格式化了,我們自己設計的格式,就是用一個方式把它割裂開,使它産生一個次序,心理次序,要沒有這個次序呢,我們很難名言化。你就會把你這種習氣——善惡的習氣、無記的習氣,當成一種事實,你就會執著它。但通過這些歸納、命名、名言化呢,它會産生一個歸入佛性的一個過程,因爲名言化我們就會認知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所以“第四”一般就是說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這也是無自性性讓它表達出來。這個內容啊,這個次序你下去也可以歸納,但有一點呢,一定要把它格式化。爲什麼有五個次序呢?五個次序能使我們的心念在格式化的過程中呢,産生事實的力量,就是格式化的事實。這個名言是不可得的意思。
某居士:您能舉個例子嗎?
師:剛才舉孩子那個例子了。這孩子不存在,給它起個名字。
某居士:我是說這五個步驟,比如說我今天發心去放生,您就這五個步驟……
師:沒問題。好比說放生,對,大家喜歡放生。今天有人打電話說了,哎呀,今天是好日子,佛菩薩的聖誕,我們放放生,功德大得很呢,像天一樣大,功德無量啊,對不對?大家沖著這無量的功德就要去放生了。摸摸口袋,二百,一百,五十,十塊,寫個名字,搭什麼車,開什麼車,去什麼地方,動這個念頭了,或者說有這個緣起了。這個緣起我們先給它歸納,這是業、業習。你不是放生去了,你是沖著放生的功德那麼大——不是業習嗎?是個善業習。要是說放生去吧,沒有功德,你說我才不放呢。爲啥呢?這是個業習,不過是善業的一個業習罷了。所以給它歸納一下,它是一個業習。它這個業習是個什麼呢,它是個善的業習。它細致的名字呢,我們給它命名——放生。你很准確地說啊,今天我動念頭了,很大的功德,要放生去了。放生,命名。放生,因爲你還沒有去做,這個放生它就是個名言。這十塊錢你還沒有花掉呢,還沒去作爲呢,還沒有變成一條魚去遊泳呢,對吧?它還是個名言,它不可定性,不可得性,還是在意向中,這事還沒有做。所謂“化”呢,雖然這件事呢,可以産生事實,但現在不讓産生事實,把它名言化了,哦,這個事是動念頭了,是個善的念頭罷了,OK?這個過程可以思考得到了,名言化。然後看這個名言呢,不可得性,它不可得,它是不善不惡的,它是不定性的。我們以前會定性,爲什麼呢?通過定性,名言化的過濾,通過一過濾,它就不可得了,不定性了。它無自性,它不可得怎麼會有自性呢?所以不可得而顯無自性,它可以把無自性、佛性彰顯出來,本質彰顯出來,實際萬事萬物都是沒有自性的,大家是知道的,只是缺乏觀察力。它都是空性的。
某居士:要是放生了之後,那還是不是不可得的?
師:也可以做,沒問題的。我們先說這一個話題。因爲我們現在需要簡單,歸納,不需要複雜,一複雜你就混亂了,先學會簡單化,歸納化。不要牽涉,不…
《意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