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把它牽涉變形,要它格式,要它不變形,先要不變形,然後按照這個次序來。那這個不可得就顯示了它的無自性性,不可得性,無自性性,那我們來抉擇它的自性。
某居士:身口意這叁業還用分嗎?
師:可以分。好比說打個電話聽到了,我動的是善念,我的口業答應了,我的意業答應了,那可以說是善願、善意,口業,沒問題,分得越細越好。這個格式不怕堅固,所以要清晰、純正才好。
某居士:那就是求功德的心……
師:還沒問題。你要是不斷地動心念,你還是沒有純正化。把一個東西純正化的相續,你變化了那就是它的不可得性、不定性。還是可以看到自性的。我們的目的是通過名言,使我們得到萬事萬物自性的再現,而不是考慮它的複雜性、變化性,主要是認識它的自性。我們平時說的見性這個說法距離太大了,一說見性人就暈了,說見性是個啥玩意呢?見性是多神聖的事情呢!見性是大徹大悟的人的事,對不對?不是我們凡夫的事,今天就要凡夫見性的。通過這個模式就可以見性的,性不可得、不定性、無自性性、空性。所以確定了自性,是第四步。第五步就是讓性起作用。你就觀察,這個空性怎麼起作用就行了。你說我觀察不來,那我們讓性起作用,我們催使它起作用。現在放生不是可得也不是可失的事情,是慈悲心在起作用,那性起作用了,我們可以順性的作爲。所以第五個呢,就可以說是順性作爲,讓性起作用。順性作爲是主動的,讓性起作用,我們也可能會進入一種徘徊狀態,你可以觀察性不可得,那麼放生也不可得,那可以去放生了。那用一顆不可得的心去放生跟有所得的心去放生,那完全一個是業,一個是順性,順性是輕松的、喜悅的、燦爛的;可得的是有所求,有所回饋的,那成業了。所以說見性成佛,不假方便,這就使我們見到性,讓性起作用,我們主動地觀察性是不可得的,萬事萬物的性都不可得,無自性。我們讓它起作用,讓它去放生。
某居士:那怎麼區分是性在起作用,還是機緣在起作用?
師:機緣也可以啊,機緣和性沒差別啊。由于我們有所得的心啊,是我們的習慣,業習的習慣,無所得我們不會做事的。大江南北往往來來的,就兩個人:名利,無利不早起的,沒有利大家都不來這個地方了。有驅使我們的東西就是名利吧。這是業習造成的一個習慣,沒問題的。這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情,它就這個樣子。但我們怎麼能透過業習來覺悟呢?這五個格式就是重要的,我們下去可以體驗這個東西。體驗很重要!
說“明心見性”這個詞,我以前聽了就麻頭,說明心見性,這個性咋見呢?不知道咋見。這個地方說見性啊,見性很方便的。圓頓之教呢,就是一念之差。說覺者佛、迷者衆生,這個沒問題的。雖是名字位上的叫法,但是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方便。
因爲我們大家在北京這樣一個都市,這樣一個環境機會不容易,想把最好的東西讓大家有一個體會,也希望大家珍惜這樣一個教法,這個教法十分的珍貴,我現在講起來我感覺它的價值是十分難得的。因爲它破除了我們很多在繁忙的生活的這樣一個環境中的人群的修行的一個障礙,就是我們怎麼的都可以修行了。只要你願意修行,除非你不願意修行,那沒辦法。你只要願意運用它,都可以修行。這是一個難得的修行方式。
拿出一點時間給大家解答一些平常的生活問題。最好是跟大家都有關系的問題,不要提個人的頭疼腳熱的問題,跟大家,跟這個時代有關系的問題。
某居士:善業、惡業、無記業都沒有了,都被劃分出去,那就是空性啊,對不對?
師:就是讓你認識,見性。讓你認識性,沒問題啊,這五個格式的過程就是讓你認識性的作用的。就是讓我們見這個不可得性、空性、佛性,就是讓我們來覺悟,沒問題的。
某居士:您能講講“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到底這個道是什麼,怎麼才算是修道?
師:剛才講了,剛才這個話就是道。因爲一些別人的說法跟你不相幹,不要去計較,這些說法不相幹,不需要糾纏這些東西。剛才學的這個模式可以去重複重複,好不好?重複重複就解決你的這個問題了。
某居士:師父,那第五步,性起作用,整個名言化的過程是不是就可以看作性在起作用?
師:是,我們把這五個次序倒過來看,逆向來看呢,一二叁四五,這整個就是性在起作用。
某居士:師父,那平時修的時候是不是修到第四步就可以了,第五步就很自然了?
師:不是。必須得格式化,必須得走到。這五個過程呢,都是性在起作用,但是不能省掉東西,省掉東西就回到業習中去了。很多人學佛呢,就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慢慢養成習慣了,又在得失中計較,他認爲說我念佛怎麼不起作用呢?因爲他沒有讓性起作用,也就是說沒有被阿彌陀佛載負,沒被無量光、無量壽載負,沒讓性起作用,所以很多人念佛就不得其利益。那剛才講的這五個次序呢,就一定要讓性起作用,不能省略。一旦我們省略,就會出現大問題,又回到業習中去了。我們的業習是貪、放逸、懈怠、賊心不死、想占便宜。這五個次序是你必須要做得到的,這裏面沒有便宜可占,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做。
某居士:師父,您剛才說性起作用,可以逼它起作用,您能舉個例子嗎?
師:剛才我們談到性起作用,大家會說性怎麼起作用呢?那我們就可以主動的觀察,因爲這個毗婆舍那的修持啊,一提到這個我感覺有點複雜了,這個毗婆舍那的修持呢,本身就是一個正念觀察的方便,智慧觀察的一個方便。因爲這種格式雖然沒有禅定功夫,但可以起到有止觀作用的這種觀察方式的效果,因爲它是隨意叁昧,是可以在任何角度下去修持的,只要把這個格式做一遍。我們怎麼來讓性起作用呢?實際在命名,得見名無自性、不定性、不可得性,那麼這個佛性就展現出來了,萬事萬物的自性就顯現出來了。顯現出來,我們可以在這靜靜地休息一刻鍾,讓它起作用。休息一刻鍾,讓它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呢,休息一刻鍾。不休息了,就讓它起作用。你又打妄想了,讓它起什麼作用呢?說:哦,自性本空,本不可得故,現在我們去放生,去買菜,去交往,你不可能就定在那個地方,說:哦,性空了,我就坐在這個地方,叁大劫以後,就成佛了。成不了佛,還得讓它起作用。可以趕集去了,可以買菜去了,可以放生去了,可以讀經去了,也可以禅修去了,都可以。希望我們現前的菩薩呢,一天用一次就行。用二次,叁次,七次,那就是你的事情了。並不是說你時時刻刻都這樣用,時時刻刻這樣用,那不知道你是什麼人了。用一次體驗體驗,用二次體驗體驗,慢慢地頻率就會加多了。
某居士:師父,我想問一下,用這個法門一開始要做一個歸納,我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是善念還是惡念,我不知道無記是不是已經達到一個非善非惡?
師:不是,無記不是非善非惡。無記,從業相的本質上來看,它是個惡業,愚癡業,無記本身是個愚癡業。畜生類多從無記中生,你看這個畜生啊,我在一個草原上住的時間,那個山是四千來公尺高,下雹子,很大的雹子,往牛羊群身上砸,下面就有森林、山谷,它們不去躲的,那個大雹子砸在牛羊頭上,啪啪的,就像石頭砸在腦袋一樣,它動都不動,很愚癡的,它無記。我以前真是不知道啥叫愚癡的,我看到那個真知道了。有的就被砸死了,啪就砸倒了,雹子很大。畜生來自于無記業。
某居士:那人在這個無記業中的念頭,您能舉個例子嗎?
師:可以啊,有的人發呆的時間(就是無記),我不知道你發過呆沒有,反正我發過呆,例子很多。
某居士:命名或者名言化的時候有一個問題,比如說我在工作當中,我希望能把這件事做得好,或者做得最好。但是我不清楚,我可以一方面命名,我說是貪啊,爭奪啊,好勝啊,另外一方面我又可以說這是精進啊。
師:你說的話我知道了,它是一個複合性的問題。剛才我說清晰與純正的問題,就是單一性,單一純正。歸納的目的就是單一化它,純正,單一,爲什麼要歸納呢?歸納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准確的名字,不是爲了複合、複雜。因爲你這個命題是複雜性的,沒有問題,這很好解決,第一個就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一開始就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因爲我們思維混亂是正常的,思維意識的徘徊、交織,這就是人類煩惱的根源,沒問題的,不是話題。
居士丁:師父,那我想睡覺,這個念頭算什麼業啊?
師:昏沈,習慣嘛,欲睡的習慣就是昏沈。
居士丁:不是先得歸納嗎?善惡無記業。
師:肯定是惡業。我們衆生稱爲沈睡者,諸佛如來稱爲大覺者,我們就是在睡嗎?你現在就在睡,對不對?無明睡,一直在睡。
某居士:師父,淨土法門念佛修行這麼多年,這個信心時進時退,也碰到有些人誹謗淨土法門,雖然我知道他說的是不對的,但障礙了自己,自己的這個心一直不安。
師:你真是修淨土的嗎?
某居士:我原來是修淨土的,現在念一些咒了,對淨土的信心減少了。
師:那你先念念咒吧。淨土的果地教言呢,跟我們平常的認識、修證方式是有天壤之別的。淨土教言,現在人接觸到,或者是認真實踐淨土教言的人是十分少的。大家聽到的不是淨土的教言,大部分是修行的教言,那我們可以區分一下。129
我們看一看嚴格地來把這個教言分成兩大類:因地的教,果地的教,了義的教,不了義的教,這個區分是強製的,但是它們起作用就有差別。
今天中午的時間呢,說下午跟大家有一堂課,我也不知道講些什麼,腦袋瓜子有一個浮現呢,就是說有一個浮現的東西,我就把它寫出來了。“教開慧眼”。我們心裏的想法很多是模糊與混亂的,佛陀的教法呢可以清晰地給我們增加一個眼目,叫我們看得到我們應該怎麼做了,我說可能是教開慧眼。真正的教呢,它能開你的慧目、慧眼,讓你運用智慧來思考觀察東西…
《意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