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樂人生》——慈法法師北京開示
慈師于二零一零年九月十一日開示于北京
錄音記錄:明哲
主持人:今天還有不少老菩薩從天津過來的。師父好長時間沒有到北京來了,這次來呢,很多人都想見師父。爲了讓大家能更好地受到法益,師父決定跟大家就“意樂人生”這個一個主題進行一次專題交流。先請師父講,然後大家可以提問、交流,希望我們都能夠把心智敞亮開來,真正地燦爛地面對人生,真正地能夠享受到佛法的法益。那今天這個場地呢,要感謝一下這個場地的功德主,就是提供場地的主人,丁居士和他的愛人董老師。(下一句交待場地費用,略)大家就安心地落坐,實在坐不下的,就請到旁邊的這個廳,咱們就可以聽聲音,聽聲一樣能解脫啊,聞聲而解脫。
師父:因爲大家都有這麼個善良的心願,來到這個地方,想解決一些我們短暫人生實際的問題。要是一一地來講呢,可能是難度比較大一些。那我們就借著一個集體的因緣呢,來談一個共同的話題。
可能是因爲我們的人生過于短暫了,我們遇到交流解決我們實際人生的問題的機會就少一些。佛陀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機會,來讓我們認識、審視自己這個短暫的人生。還是希望大家把(手機)鈴聲調成震動就好。
想談一個問題呢,就是“意樂的人生”這個話題了。
我們人生很短暫,一百年,這是一個說法,比較籠統的說法,許多人可能是活不到一百年呢,或者說大部分人沒有到一百年。按照佛陀的授記呢,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壽呢,大概是在平均70歲到50歲之間。按世尊出世,一百年減一歲,這樣的一個減劫的相續的過程呢,我們就處在人壽70歲到50歲這個階段,平均年齡。那麼在這個短暫的人生中呢,大部分人呢,已經度過了相當一個階段了,後面面對的東西呢,可能就更爲複雜一些,就是老啊、病啊、死亡啊,再生的這個問題了。
這麼短暫的人生,我們怎麼來把它恰當地運用呢?可能這是大部分人需要討論的一個課題。本來,人生可以輕松、愉快、明亮地把它過度過來,或者運用出來。現在我們知道人生意樂問題的認識與抉擇。這叁個階段呢,運用得得當的人,我不知道多不多,就是對人生意樂的認識啊,怎麼樣把人生過得自主一些、快樂一些,認識,抉擇,運用。認識不抉擇呢,這個認識會變化的。
爲什麼提出意樂呢?我們都知道,我們這個分別是我們人類的一個主體的生活的理念,第六識的分別。每個人都有這種意識的作用的生活習慣,但怎麼來認識它,運用這一個分別呢?怎麼來抉擇它呢?確定它呢?怎麼來如實地運用呢?這可能就是人生的一個課題了。因爲大家不同的年齡啊,不同的生活的角度啊,談這個話題呢,我們就從一個共同的角度,大家從一個共同來運用它的角度來審視,來意樂。
“意樂”這個名詞可以說是造作出來的,認識的過程實際也是一個造作的過程。因爲意樂是個名言、名詞,這個名詞的含義是靠我們來填充的,我們每一個人來填充這個意樂。意樂這個名言、名言作用,這個名言是一個假設,內容每個人都在填充它,在造作它。實際這就是所謂的認識過程。當我們通過一個好的方法,來把我們這個意樂的名言的內容呢,做到最准確,可以操作它,可以運用它,那我們今天這個課題呢,就能有一個好的作用。我希望大家參與一下。
我們先談第一個問題,意樂的認識。先給它命一個名,寫個一二叁,我們來給它命名,來分類。你先講,意樂,我們嘗試著試一試。
居士甲:意樂可能有不同層面的,有物質層面的,有精神層面的,有心靈層面的,大概就這些。
師:我感覺呢,(還有)智慧的層面。實際這些東西是個認知的過程。還有什麼?誰對意樂還有什麼認識,可以提出來講一講,我們把它補充上去。
(師在黑板上寫到:1、物質;2、精神;3、心靈;4、智慧)
居士乙:願望就是一種意樂,心裏快樂的願望。就是他的願,對什麼感興趣。
(師在黑板上寫到:5、願望)
某居士:對意樂的一種真實的訴求,每個人從不同的方面去渴望這些東西。
師:有了。
居士丙:究竟的意樂與不究竟的意樂
師:好,我們把它湊齊了。
(師在黑板上寫到:6、究竟)
師:我們就從這幾個角度來審視這個意樂。有沒有異議的?誰說這個意樂可能是這些東西囊括不了,或者有新的東西,也可以講一講。
居士丁:師父,這意樂是不是就是高興?
師:這樣講可能是,精神與心靈的一個感知性的東西,不能這樣講,可能是它有很多說法。
某居士:意樂就是不會煩惱……
師:沒煩惱,對,那還是精神與心靈方面的,沒問題的。
某居士:還有身體方面的。
師:物質與精神的結合。還有沒有?主要大家要參與一下,哪怕思維動個念頭就行。某某有沒有?
某居士:意樂是什麼意思?
師:對,這就開始了,我們就是爲了認識這個意樂,爲了認識它。實際我們在給它起名字,大家在給它起名字。但你說,我沒有起名字的願望,他們幾個把它堆出來了。大家給這個意樂起一個名字,先使它有一個內容。這個內容實際上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因爲這個意識啊,這是我們最敏銳的一個點,人——眼耳鼻舌身意,這個意是最敏感的。或者說,這個意識在指揮著很多的作爲。這個意樂是十分重要的,人生中是十分需要的。
某居士:自在是不是意樂?
師:自在是不是意樂?跟它有相應的話題,可以。行,再加個“自在”。大家現在都可以給它起名字。
(師在黑板上寫到:7、自在。)
某居士:我覺得禅定也是意樂裏面的。
師:禅定是意樂,那是跟智慧有關系的。跟智慧、心靈、精神都有關系的。某某提一提,意樂。養老院也是一個很好的意樂的地方。(注:此居士有找養老院養老的願望。)
某居士:嗜好?
師:有“願望”嘛,願望。嗜好可能有習慣性的東西。
某居士:信仰是一種意樂嗎?
師:信仰,“願望”嘛,沒問題的。大家都參與參與最好,動動腦筋。
某居士:吉祥和歡喜?
師:吉祥,歡喜,願望裏面一定含這個東西了。
某居士:安心、踏實的感覺?
師:對,精神,心靈。這兩方面含的很廣的。
某居士:善,慈悲?還有美?
師:對,這都是心靈的作用。
某居士:意樂是不是有短暫的和相續的區分?
師:對,從究竟的意樂來講呢,不能用“永恒”這個名詞,大家容易産生誤區,它是相續不斷的。從造作分上來說,它是有生有滅的。所以過去有兩個門:有真如門,有生滅門。從法則上來講呢,它是這樣子的。像真如門呢,就是不生不滅的法性的相續,生滅門呢,就是根據我們人心的變化而變化。某某,往前面來坐。
某居士:師父,都說這麼多意樂的東西,那什麼不是意樂啊?
師:我們先認識意樂,不意樂的東西先放一放。因爲我們要是沒有一個談話的主題呢,怕這麼多人大家就會交織一些說法,浪費別人的時間。希望大家在這短暫的時間對它先有一個認識,這個認識不見得十分准確,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從某些角度去認識認識,也可以談一談自己對意樂的認識。那我們再來解決我們生活中的意樂是什麼樣的,我們能不能確定它,就是抉擇的問題。先認識才能抉擇的。一旦抉擇了意樂的心理狀態,人生就變得簡單了。因爲我們的意識經常受到委屈、蒙蔽、誘惑、欺辱、掙紮、無明……這種牽製,習慣的牽製等等。所以這個意樂呢,運用的機會不多。因爲啥呢?就是沒有抉擇它。所以這個認識的過程特別重要。
某居士:我覺得意樂就是兩個層面的,我沒分這麼多。就是世間的,通過財富可以拿到的各種人的欲望,或者是說,在物質基礎上達成的精神和心靈的,或者是智慧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再就是出世間的,通過修法達到的究竟解脫。就這兩個方面。
師:對。信仰與世俗的生活。這裏面有世俗的意樂,這位菩薩想講世俗的意樂與信仰的意樂。還有什麼?大家都可以講一講。
某居士:行爲?
師:有啊。佛教講的這個行爲的意樂是很多的。像布施的意樂,饒益有情的意樂,慈悲産生的意樂,禅修出現的神通無礙的意樂,智慧、明心見性的意樂,很多的,行爲會有的。對一個問題突然解決了,心裏那種負重突然一個超越的一種喜悅,意樂的機會也是很多的。大家命名就好,大家先給它命名。用我們的思想命名、認同都可以。這是個命名的過程,認同。我自己沒有這樣一個習慣,我認同它就行。不認同你就反對它,理由就是說,不允許這麼說。認同它,實際認同也是認識。
某居士:意樂是相對與什麼說的?比如說,是不是有意苦,然後有意樂?
師:我們只談意樂,現在我們只談意樂,不談意苦的問題。因爲啥呢?現在談這個意樂,先認識意樂,談意苦的時候我們再說意苦。我們盡量地從各個角度來談這個意樂,把這個意樂的認識完善,其他的就先放一放,因爲什麼呢?時間問題。意苦的問題我們以後再說。有時間了再憶苦思甜,現在不憶。
某居士:我想說,剛才總結的都是意樂産生的那些途徑吧?我想從意樂的狀態上是不是可以分兩種?一個是不動的意樂,再一個就是像野馬一樣來來去去生滅的那種意樂。
師:對,有生滅門,生滅門呢,就是靠變化來産生的意樂。對變化的清晰與把握、操作與運用等等,産生的意樂,就是生滅門中,就是世間,也就是世俗意樂中的一個方便,也是回入世俗的一個方便;真如門中呢,在無所得的心智中清淨安住,無得無失,無牽無挂,如是順性的這種自在力,我們産生的所謂信仰的意樂,就是恭敬的安住,感恩的安住,等等,這樣的一個意樂。大家慢慢對意樂的認識,不是說我們要強加給大家什麼,大家去感知它就好。因爲認識呢,是大家共同認識的。我們不需要設立一個東西,設立一個東西大家都很累,很辛苦。我們來這個地方就要輕松…
《意樂人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