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商主与卓越企业家
摘自:美佛慧讯 第一二五期
作者:洪启嵩
菩萨为商主,普见诸群生,在生死旷野,烦恼险恶处,
魔贼之所摄,痴盲失正道,示其正直路,令入无畏城。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佛教的经济思想
佛教的经济思想,其所表现的惜福自制、慈和均衡的精神,对现代经济思想,将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与帮助。甚至,这样的经济思惟,可以做为人类未来理想发展的重要基石。
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所关注的主题,是以向内升华为主,一切的力量完全落实于追求自我的自在解脱,因此外在的一切物质世界,并非关怀的主题。基本上认为这些外在条件,只是为了要追寻与维持慧命所需的手段而已。尤其此时一切佛法的核心都在教团,教团中的出家人专精修持,都以解脱为重心,所了悟的就是四圣谛,对于经济生活常不予理会,最多把经济生活寄托在大众的供养及布施上。
出家人着重于智慧、解脱,是一种心灵上的事业;而给予在家众教育及说法,可以说是思想上的饮食,而在家众则供养出家人资养色身的饮食,彼此互利共生。所以我们称比丘为“乞士”,而其组合即为僧团;僧伽乃是和合的僧团,指的是一群共同修行以求解脱的僧众。因此,讲求生活享受或建立营利事业,也就不适合于出家人了。
佛教教团依存于外在社会所提供的生活条件而存续,在教团内部更将这些生活资粮予以彻底的平等分配,使每一个比丘都能得到均衡的利养,这就是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彻底的惜福自制、慈和平等的思想中,任何人可在极为如法的基础条件下,自由的参与退出,实在是高贵、平等、自由而和平的共济思想。
在佛教教团内部彻底实施的利和同均经济思想,同样落实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在真正平等的思惟当中,教团中的每一份子,只有合乎教团存在的基本原则,都有同样的权利;透过僧团会议(羯磨),每一个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生活。甚至佛陀,虽然是大家修行的导师,但在生活上依旧是僧团中的一分子。
相对于僧团,佛陀对于在家信众赋予创造清净的财富来圆满生活的方法—“正命”。“正命”是八正道之一,是教导我们应当以正确的方法,使我们的生命合理存续;也就是应该抉择对众生与自己有利的职业,这种职业当然能创造清净的财富。在根本佛教的教法当中,在家众重“福”—以清净的财富来供养出家人(福田);出家众重“慧”,努力修持并说法,而接受在家众生活的供养,成为推动佛法稳定的双轴。
在根本佛教当中,对于财富的看法,是比较消极的,只着重在维续生命的合理存在。对于出家众则禁绝从事任何营生的工作,只接受供养,而且以利和同均的平等分配方式来处理这些生活资粮。对于在家众没有禁绝亦没鼓励任何独特的经济行为,依旧化入原有的经济体系当中,但要求任何维生的财富,必须来自清净的“正命”。
这种经济思想,其实是十分符合永续发展的;当我们面对现代的过度消费,而我们所有的生命也已被消费怪兽所缠缚而不得自由时,应当更能体会原始的佛教经济学当中,人性、自由、寂静的喜悦。这种经济思想,才称之为清净、惜福的经济思想,能带给生命无限的向上发展,让生命从轮回到达解脱。
这样的经济思惟虽然极为美善,但是如何积极帮助世间,使之成为光明圆满而富乐的佛土世界,恐怕力有未逮。因此,菩萨的经济思想,或许更能成为佛教经济思想的主体。
菩萨的经济思想,同样以清净、惜福的经济思想为基石。根本佛教的经济思想,是建基于个人的慧命解脱,因此,对于能够障碍解脱的任何因缘,皆是竭力排除的。所以,对于出家人,不准他们从事营生的事业;对于在家众,则让他们在正命的原则下,随顺于原有的社会经济体系。
在此原则下,并不能完全混融真谛的解脱实相世界与俗谛的一般世间,对于广度一切众生成佛,与让一切世间清净圆满的菩萨道,也感觉不能完全成就;所以,必须在清净、惜福的经济思想之上,积极建立能融摄真俗二谛与创造众生幸福的菩萨经济思想。
在根本佛教中,对财富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但在大乘菩萨道中的经济思想,则对财富积极观察,发觉一切财富,就根本而言是不生不灭,是性空的,是中性而远离善恶的。一切财富的善恶端视使用者的动机与手段;因此,只要使用清净的财富,就可以成为度众的方便;如果硬要排斥财富,还是落于真谛与俗谛的对待与偏执,是不究竟的。因此超越了仅止于防蔽的心态,用更广大的愿力,以财富来创造人间善的循环,乃至趣向建造圆满的净土,就成为菩萨的伟大愿行。
我们积极的以布施来自利利他,成就光明的人间乐土,这种以智慧慈悲为基础的菩萨经济学,其实是人类经济思想中的一大宝藏,也应是人类未来的主流经济思想。
二、商主与佛教的密切关系
在菩萨的经济思想中,“商主”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在佛教中,“商主”有着极为正面的意象,甚至佛教的起源,也和商主有直接关系。
相传在佛陀最初成道时,有缅甸商人兄弟得遇佛陀,并蒙佛教化,后佛陀赠予他们八根头发。回国后,商人兄弟依据天神指示,建佛塔将佛发供养其中。这座塔传说中即著名缅甸大金塔的起源。
在《方广大庄严经》卷10,记载着这两位元商主供养如来,蒙佛授记的过程。
佛陀享用了商主兄弟供养的食物后,即为其说了一首吉祥祝福的偈颂:
汝等所向皆吉祥,一切财宝悉充满,吉祥遍汝左右手,总汝身形是吉祥。所求财宝自然至,以吉祥鬘为首饰,日月星宿诸天等,帝释四王皆拥护。所去之处既吉祥,回还亦复获安乐,以此施食之功德,当来得成无上道,名为末度三膰佛。
商主兄弟受到佛陀世间的祝福,又蒙佛授记之后,非常欢喜,至心皈依如来,成了企业家皈依佛法的先驱。
在经典中“商主”的意象,经常是集慈悲、智慧与勇气于一身的代表性人物,他带领着商人团队,历经遥远艰险的旅程,一路守护大众,最后满载财宝,安全归来。
例如,在《十住经》卷1中说:“诸佛子!如大商主,多将贾人,欲至大城,应先问道路,退还过咎,在道利害,未发初处,知道宿时,乃至善知到彼城事。能以智慧,思惟筹量,具诸资用,令无所乏。正导人众,得至大城,于险道中,免诸患难,身及诸人,皆无忧恼。”
其中描写一个带商团的大商主,准备要到大城市贸易时,会事先收集齐全的资讯,先了解沿途情况,城里的风俗等。在出发前,就要预估安排夜晚住宿的问题,包括何时抵达,住在那里等。大商主能以智慧善巧安排,让大众旅途中的生活所需都无所乏少,领导大众安全抵达目的地,在路途中即使遇到意外,也能安然脱险,让所有的成员身心安稳,不必担忧烦恼。
而这些商主,有时为了保护商人成员安全,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大悲经》卷4中,就记载着佛陀本生为“大士商主”,舍己救人的故事。当时他带领商人出海寻宝,途中遭遇海难,漂流海上,众人恐怖哀号,求救于大商主。商主为拯救众人,于是让大家抓着他,他以利刃自尽,利用尸体作为浮囊,让其他商人安全漂到岸边。
在佛陀的本生故事中,做为商主与国王的比例极高。例如,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15佛陀本生的偈颂中,就记载佛陀过去生曾有多达19世的本生作为商主,供养如来、发心修行的事迹:
“亦曾作商主,有佛名善生,坐于菩提树,以饼先供养。”
“于千商人中,曾作千商主,见佛坐菩提,号名善意佛。
“复以扇招凉,香泥涂佛上,佛边坐听法,闻法心开悟。”
“昔作商人主,有佛名释迦,我以众宝花,以花散佛上。”
“昔作商人主,有佛名高登,以幡花音乐,供养如是佛。”
“昔为商主入大海,持戒专求趣彼岸,能害自身令众乐,皆令得度于苦海。”
从这些经文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见佛陀本生中,经常做为大商主,也得遇诸佛而发菩提心,或以食物供佛,或以香泥、宝花、音乐等种种供养,闻佛说法,心即开悟。其中也提及他曾为了保护众人安全,牺牲自己生命,实践菩萨行。
在《大宝积经》卷八十中,也记载佛陀曾多世为商主:
“又作商主名师子,有罗刹女欲害人,能以方便驱遣彼,安置商人于洲渚。”
“又作商主名善眼,将众五百采七宝,有诸罗刹像美女,亦令商人脱彼难”
从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商主不仅要照顾商队的生活所需,带领大家取得财宝,当大家遇到美丽的罗刹女等外境诱惑时,还要保护他们不至陷入险境。
由于商主这种慈悲、智慧兼具的形象,因此,经典中也常以商主来比喻菩萨。
在《方广大庄严经》卷1中说:“如大商主乘大法船游生死海,得三十七菩提之分无量珍宝,而于佛法得陀罗尼,忆念修行终不错谬。”
经中将菩萨的修行,比喻如同大商主乘大船到海中寻宝的过程,菩萨乘着大法船,游于生死大海,以三十七菩提分等无量法宝,能总持无量佛法,忆念修行无有错谬。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8中,说:“以大慈心救护众生,起大精进波罗蜜行,作大商主护诸众生,为大法船度诸有海。”
除此,有的甚至以“商主”作为名号,如《大宝积经》卷54中,就记载有佛,号“商主如来”,在《大悲经》卷2中,佛陀去世后,罗睺罗曾去诣见他方世界…
《菩萨商主与卓越企业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