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商主與卓越企業家
摘自:美佛慧訊 第一二五期
作者:洪啓嵩
菩薩爲商主,普見諸群生,在生死曠野,煩惱險惡處,
魔賊之所攝,癡盲失正道,示其正直路,令入無畏城。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佛教的經濟思想
佛教的經濟思想,其所表現的惜福自製、慈和均衡的精神,對現代經濟思想,將有極其重要的啓示與幫助。甚至,這樣的經濟思惟,可以做爲人類未來理想發展的重要基石。
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所關注的主題,是以向內升華爲主,一切的力量完全落實于追求自我的自在解脫,因此外在的一切物質世界,並非關懷的主題。基本上認爲這些外在條件,只是爲了要追尋與維持慧命所需的手段而已。尤其此時一切佛法的核心都在教團,教團中的出家人專精修持,都以解脫爲重心,所了悟的就是四聖谛,對于經濟生活常不予理會,最多把經濟生活寄托在大衆的供養及布施上。
出家人著重于智慧、解脫,是一種心靈上的事業;而給予在家衆教育及說法,可以說是思想上的飲食,而在家衆則供養出家人資養色身的飲食,彼此互利共生。所以我們稱比丘爲“乞士”,而其組合即爲僧團;僧伽乃是和合的僧團,指的是一群共同修行以求解脫的僧衆。因此,講求生活享受或建立營利事業,也就不適合于出家人了。
佛教教團依存于外在社會所提供的生活條件而存續,在教團內部更將這些生活資糧予以徹底的平等分配,使每一個比丘都能得到均衡的利養,這就是六和敬中的“利和同均”。這種精神是建立在徹底的惜福自製、慈和平等的思想中,任何人可在極爲如法的基礎條件下,自由的參與退出,實在是高貴、平等、自由而和平的共濟思想。
在佛教教團內部徹底實施的利和同均經濟思想,同樣落實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在真正平等的思惟當中,教團中的每一份子,只有合乎教團存在的基本原則,都有同樣的權利;透過僧團會議(羯磨),每一個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生活。甚至佛陀,雖然是大家修行的導師,但在生活上依舊是僧團中的一分子。
相對于僧團,佛陀對于在家信衆賦予創造清淨的財富來圓滿生活的方法—“正命”。“正命”是八正道之一,是教導我們應當以正確的方法,使我們的生命合理存續;也就是應該抉擇對衆生與自己有利的職業,這種職業當然能創造清淨的財富。在根本佛教的教法當中,在家衆重“福”—以清淨的財富來供養出家人(福田);出家衆重“慧”,努力修持並說法,而接受在家衆生活的供養,成爲推動佛法穩定的雙軸。
在根本佛教當中,對于財富的看法,是比較消極的,只著重在維續生命的合理存在。對于出家衆則禁絕從事任何營生的工作,只接受供養,而且以利和同均的平等分配方式來處理這些生活資糧。對于在家衆沒有禁絕亦沒鼓勵任何獨特的經濟行爲,依舊化入原有的經濟體系當中,但要求任何維生的財富,必須來自清淨的“正命”。
這種經濟思想,其實是十分符合永續發展的;當我們面對現代的過度消費,而我們所有的生命也已被消費怪獸所纏縛而不得自由時,應當更能體會原始的佛教經濟學當中,人性、自由、寂靜的喜悅。這種經濟思想,才稱之爲清淨、惜福的經濟思想,能帶給生命無限的向上發展,讓生命從輪回到達解脫。
這樣的經濟思惟雖然極爲美善,但是如何積極幫助世間,使之成爲光明圓滿而富樂的佛土世界,恐怕力有未逮。因此,菩薩的經濟思想,或許更能成爲佛教經濟思想的主體。
菩薩的經濟思想,同樣以清淨、惜福的經濟思想爲基石。根本佛教的經濟思想,是建基于個人的慧命解脫,因此,對于能夠障礙解脫的任何因緣,皆是竭力排除的。所以,對于出家人,不准他們從事營生的事業;對于在家衆,則讓他們在正命的原則下,隨順于原有的社會經濟體系。
在此原則下,並不能完全混融真谛的解脫實相世界與俗谛的一般世間,對于廣度一切衆生成佛,與讓一切世間清淨圓滿的菩薩道,也感覺不能完全成就;所以,必須在清淨、惜福的經濟思想之上,積極建立能融攝真俗二谛與創造衆生幸福的菩薩經濟思想。
在根本佛教中,對財富采取了消極的態度,但在大乘菩薩道中的經濟思想,則對財富積極觀察,發覺一切財富,就根本而言是不生不滅,是性空的,是中性而遠離善惡的。一切財富的善惡端視使用者的動機與手段;因此,只要使用清淨的財富,就可以成爲度衆的方便;如果硬要排斥財富,還是落于真谛與俗谛的對待與偏執,是不究竟的。因此超越了僅止于防蔽的心態,用更廣大的願力,以財富來創造人間善的循環,乃至趣向建造圓滿的淨土,就成爲菩薩的偉大願行。
我們積極的以布施來自利利他,成就光明的人間樂土,這種以智慧慈悲爲基礎的菩薩經濟學,其實是人類經濟思想中的一大寶藏,也應是人類未來的主流經濟思想。
二、商主與佛教的密切關系
在菩薩的經濟思想中,“商主”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在佛教中,“商主”有著極爲正面的意象,甚至佛教的起源,也和商主有直接關系。
相傳在佛陀最初成道時,有緬甸商人兄弟得遇佛陀,並蒙佛教化,後佛陀贈予他們八根頭發。回國後,商人兄弟依據天神指示,建佛塔將佛發供養其中。這座塔傳說中即著名緬甸大金塔的起源。
在《方廣大莊嚴經》卷10,記載著這兩位元商主供養如來,蒙佛授記的過程。
佛陀享用了商主兄弟供養的食物後,即爲其說了一首吉祥祝福的偈頌:
汝等所向皆吉祥,一切財寶悉充滿,吉祥遍汝左右手,總汝身形是吉祥。所求財寶自然至,以吉祥鬘爲首飾,日月星宿諸天等,帝釋四王皆擁護。所去之處既吉祥,回還亦複獲安樂,以此施食之功德,當來得成無上道,名爲末度叁膰佛。
商主兄弟受到佛陀世間的祝福,又蒙佛授記之後,非常歡喜,至心皈依如來,成了企業家皈依佛法的先驅。
在經典中“商主”的意象,經常是集慈悲、智慧與勇氣于一身的代表性人物,他帶領著商人團隊,曆經遙遠艱險的旅程,一路守護大衆,最後滿載財寶,安全歸來。
例如,在《十住經》卷1中說:“諸佛子!如大商主,多將賈人,欲至大城,應先問道路,退還過咎,在道利害,未發初處,知道宿時,乃至善知到彼城事。能以智慧,思惟籌量,具諸資用,令無所乏。正導人衆,得至大城,于險道中,免諸患難,身及諸人,皆無憂惱。”
其中描寫一個帶商團的大商主,准備要到大城市貿易時,會事先收集齊全的資訊,先了解沿途情況,城裏的風俗等。在出發前,就要預估安排夜晚住宿的問題,包括何時抵達,住在那裏等。大商主能以智慧善巧安排,讓大衆旅途中的生活所需都無所乏少,領導大衆安全抵達目的地,在路途中即使遇到意外,也能安然脫險,讓所有的成員身心安穩,不必擔憂煩惱。
而這些商主,有時爲了保護商人成員安全,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大悲經》卷4中,就記載著佛陀本生爲“大士商主”,舍己救人的故事。當時他帶領商人出海尋寶,途中遭遇海難,漂流海上,衆人恐怖哀號,求救于大商主。商主爲拯救衆人,于是讓大家抓著他,他以利刃自盡,利用屍體作爲浮囊,讓其他商人安全漂到岸邊。
在佛陀的本生故事中,做爲商主與國王的比例極高。例如,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15佛陀本生的偈頌中,就記載佛陀過去生曾有多達19世的本生作爲商主,供養如來、發心修行的事迹:
“亦曾作商主,有佛名善生,坐于菩提樹,以餅先供養。”
“于千商人中,曾作千商主,見佛坐菩提,號名善意佛。
“複以扇招涼,香泥塗佛上,佛邊坐聽法,聞法心開悟。”
“昔作商人主,有佛名釋迦,我以衆寶花,以花散佛上。”
“昔作商人主,有佛名高登,以幡花音樂,供養如是佛。”
“昔爲商主入大海,持戒專求趣彼岸,能害自身令衆樂,皆令得度于苦海。”
從這些經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見佛陀本生中,經常做爲大商主,也得遇諸佛而發菩提心,或以食物供佛,或以香泥、寶花、音樂等種種供養,聞佛說法,心即開悟。其中也提及他曾爲了保護衆人安全,犧牲自己生命,實踐菩薩行。
在《大寶積經》卷八十中,也記載佛陀曾多世爲商主:
“又作商主名師子,有羅刹女欲害人,能以方便驅遣彼,安置商人于洲渚。”
“又作商主名善眼,將衆五百采七寶,有諸羅刹像美女,亦令商人脫彼難”
從經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商主不僅要照顧商隊的生活所需,帶領大家取得財寶,當大家遇到美麗的羅刹女等外境誘惑時,還要保護他們不至陷入險境。
由于商主這種慈悲、智慧兼具的形象,因此,經典中也常以商主來比喻菩薩。
在《方廣大莊嚴經》卷1中說:“如大商主乘大法船遊生死海,得叁十七菩提之分無量珍寶,而于佛法得陀羅尼,憶念修行終不錯謬。”
經中將菩薩的修行,比喻如同大商主乘大船到海中尋寶的過程,菩薩乘著大法船,遊于生死大海,以叁十七菩提分等無量法寶,能總持無量佛法,憶念修行無有錯謬。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78中,說:“以大慈心救護衆生,起大精進波羅蜜行,作大商主護諸衆生,爲大法船度諸有海。”
除此,有的甚至以“商主”作爲名號,如《大寶積經》卷54中,就記載有佛,號“商主如來”,在《大悲經》卷2中,佛陀去世後,羅睺羅曾去詣見他方世界…
《菩薩商主與卓越企業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