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薩商主與卓越企業家▪P2

  ..續本文上一頁的“商主佛”。而經典中有時也以“大商主”來代表對如來的尊稱。如:《大方等大集經》卷22中,說:“佛是清淨大法王,爲諸衆生說甘露,于諸衆生心如地,大寶商主湣一切。”在《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卷3中,大樹緊那羅王菩薩也以“大商主”來尊稱佛陀:“智慧調禦最無上,我稽首禮大商主。”

   由于這種種因緣,“菩薩商主”在大乘佛教中也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概念。

   例如,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3中說:“爾時菩薩集大福德智慧資糧,爲衆生商主,隨宜教化,令出生死險難惡處,示安隱道,乃至令住薩婆若智慧大城,無諸衰惱。”

   菩薩被喻爲帶領衆生的大商主,他們要具足廣大福德、智慧資糧,能帶領衆生脫離生死險難等惡處,指示安全的道路,最後抵達安住佛智的大城,遠離一切苦厄煩惱。

   從以上觀察我們可以了解,佛教對商主概念有著十分正面的意涵,乃至升華爲“菩薩商主”的概念。但是佛教對商主的期許,與許多現代企業乃至企業家的表現,是無法模擬的。因此,如何將菩薩商主的概念,落實在企業的永續經營,並成爲新時代企業家的典範,是值得我們期許的。

   叁、菩薩商主與企業家的社會責任

   2008年,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讓我們能夠更深刻體會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菩薩商主精神的重要性。在此,我們以兩個事件來探討。首先是叁鹿毒奶粉事件,一個自私自利的企業或企業家,爲了自身的利潤,可以毒害嬰兒,乃至整個社會。這可說是令人發指的行爲。

   但在另一方面,當叁鹿毒奶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看到:病竈發生了。于是,我們就善用一個大病竈來做一個徹底的大統整,每個人層層把關,每一個民衆都要做一個最好的把關員,從下層到上層,滴水不漏,好好的把企業家的心態,所有的使用者的心態,每一個人負責任的將它黏合起來,重新創造出新的企業精神。

   另一個事件是全球金融的大海嘯:以美國爲首,引發了全球金融大海嘯,這個風暴所造成的影響,摧毀了無數家庭的幸福。它所造成的混亂和恐怖,其實超過毒奶事件千倍、萬倍。這些經濟專家所建構的“虛幻經濟學”,仿佛將“月球的影子”賣給我們,並大肆吹噓,在月球的影子上,如何蓋房子快樂生活。這些人的心中,唯利是圖,完全沒有慈悲心和愛心。這樣的經濟學,絕不是未來經濟學的主軸。

   這樣的企業與企業家,完全沒有任何社會責任,我們必須唾棄,才能建構圓滿的人類未來。

   以慈悲和智慧爲核心的“菩薩經濟學”,能夠幫助我們重新思考人類的未來。

   菩薩的六度中,首列布施。布施有財施、法布施與無畏施。雖然財施僅是布施的一部分,但智慧的財施依然能推動法布施與無畏施。因此,菩薩六度中自然能合理的發展出宏觀的經濟思想。

   大乘菩薩基于根本佛教清淨資財的基礎,並不會被任何財富染汙;另外,加上緣起性空的體悟,確認一切現前如幻,所以也不可能執著任何財富。但是由于因緣的關系,他必須不斷濟助廣大衆生,在濟助當中不斷布施,由布施當中又累積無量的福德。雖然福德是空,但淨財還是在不斷布施當中,創造出來;因此,菩薩成爲有力的財施、法施與無畏施的大施主,融攝了一起世間與出世間的大願。

   在更深一層的超越中,菩薩體會了如同《金剛經》中所說的“無相布施”。這種布施不再是落于單純的布施者布施金錢、身體、法或無畏而已;而是以性空如幻爲主體,超越了布施、接受布施的人與布施的物品,而同歸法性。所以行無相布施的人,沒有布施的自己,也沒有布施的物件,更沒有布施的物品;而能永恒實踐布施波羅蜜。

   我把從《金剛經》中體會的菩薩企業精神,寫成如下的偈頌:

   企業即布施,利潤即福報,輾轉善循環,共成淨世間。

   我們可以將企業,視爲菩薩的布施行。一個企業的運作,最直接的布施對象有叁者:企業産品或服務的使用者、企業的員工及眷屬,再者是企業主自身及其家人。

   企業布施的首要對象,就是産品的使用者。一個企業家永遠用他最佳的智慧、最大的慈悲心,開發最好的産品來服務大衆。這樣的誠心美意,將創造消費者更大的回饋。這是企業第一個布施的對象。

   再來,企業布施的對象,就是企業內部的員工及其家人。企業的順利運作,讓員工及其家人得以溫飽,生活無虞,這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力量。我們可以看到,當經濟不景氣,工廠業績緊縮,開始放“無薪假”,甚至開始裁員時,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安。因此,企業的安定成長,可說與社會安定息息相關。

   如果一個企業有一萬個或十萬個員工,它的營運順利,就能創造幾十萬人的生活良善。所以,一個偉大的企業家,他永遠服務公司的員工、眷屬,甚至把員工當作自己的家人,長期施以各種相關專業職能的教育,培訓各個層面的人才,這種企業是成長型的企業,會形成像樹林一般的大森林企業結構,我稱之爲“大森林哲學”。在這樣的結構下,當經濟寒冬到來的時候,員工們會同心協力,幫助公司一起度過寒冬,讓公司更加茁壯。

   企業第叁個布施的對象,就是企業主自身及其家人。當企業的經營獲得利潤的回饋時,企業主及其家人也蒙獲其利,創造出更大的幸福。

   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一個企業家爲了追求自身及家人的幸福,更加努力去從事,讓自己的妻子、兒女,有更好的生活,成就吉祥、喜樂人生,讓總體的幸福感不斷增加。

   所以,我提出“企業即布施”的概念。當企業家的美心善意,他的智慧、創意、願景、慈悲和執行力,這樣總和産生的績效,則是他的利潤。具足智慧,讓我們永遠能找到最佳機會,善用最佳結構來創造最大的利潤。當然,這個利潤不應用自利短視的心去達到,否則很快就會出現問題。真正的利潤,是用慈悲善意去創造,所以這利潤就是回饋福報,如此交互輾轉,形成善性循環,必定能夠創造一個最幸福、最光明的大環境。

   一個偉大的企業家,除了對産品的使用者、公司的員工及自身家人的責任外,必定更深刻感受到企業對社會的責任。所以,除了對社會公益的各種投入外,許多自然生態環保問題,也都與企業息息相關,這也是重要的社會責任。

   然而,目前最令環保專家感到困擾的,並不是死亡河川的診治、海洋生態的重建,而是由于人類的短視、自私所導致的強大破壞力。

   自然環境的保護,是現代人類最關切的課題。尤其地球暖化問題,已經達到刻不容緩的地步。爲了當代與未來人類的幸福,大批的人力和財力,正不斷投入環保工作。但這些努力是否確保了人類未來的幸福?事實可能並不盡然。

   假使你的孩子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你是該尾隨著他收拾善後,或是該加強孩子的教育?同樣的,如果我們想擁有美麗和幹淨的樂土,是該重視外在環境的保護,也該著手保護人類內在的精神環境,協助人們擴大視野和發揮己利利人的慈悲精神?

   環境是我們心的影子。人類工業文明不過是這一兩百年當中才得到快速發展,卻把整個地球糟蹋成這樣。我們不要怪這些毒物,這些毒物都是我們心的影子,我們人類心中的貪嗔癡經過轉化,就投射在我們周遭的物質環境上。

   因此,一個企業家他會只求經營利潤,而不顧公共利益、社會成本,産生一大堆有毒物質來攻擊大家,所以會有駭人聽聞的毒奶事件、黑心食品、黑心電器等,以及工業先進或以落後國家爲核能墳場,輸出許多有害物質,乃至重創自然生態,造成地球暖化等。我們應該曉得,這樣做最後只有造成全體的滅亡,因爲我們將周遭可生存的地方一點一點滅絕了。

   因此,我們期待“以智慧創造利潤,以慈悲善待一切”的菩薩經濟學理念,能升華現代的企業精神,而引發未來企業的新典範,並開啓未來的新經濟思想。

   反觀菩薩的四弘誓願中,依悲憫衆生發心而有衆生無邊誓願度。但爲使一切衆生至于究竟,而有佛道無上誓願成。其間爲除去衆生苦惱,發現病因,而有煩惱無邊的誓願斷。而于衆生煩惱施予方便救度,而法門無量誓願學。因此,其初心與終極不變;而相應于無邊煩惱而施予無量方便,就必須不斷掌握時空緣起了。

   佛教的根本教理在于緣起論,用一般的解釋即是理解並掌握一切時空條件。因此,其對時代感受應至爲深刻,且方便無邊,具有解決問題之能力。在當前時代中,自然生態與環保已成爲地球人類所必須共同關注與解決問題的問題,爲免于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免于變種或覆亡,必須早作准備。

   因此,一個企業必須有宏觀的視野,重新省視環保問題。在此,我提出“佛教的環保觀”,做爲一個菩薩商主面對現代環保議題的准則:

   (一)因果的環保觀:

   環保問題的産生,絕不是單純的物與物的關系。環境的惡化是來自人心的貪、嗔、癡而化爲行動,所製造出來的物理世間。因此,其改變之道,除了以物理方法防護外,我們必須從心念來自省。

   (二)精神與物質的環保觀:

   人類如果未能理解心、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只從物質面來處理環保問題是不夠的;所以必須將環保提升至精神層面,雙管其下,方能徹底解決環保問題。

   (叁)叁世的環保觀:

   依佛教的觀點,生命是不滅的,存于叁世流轉不盡,所以其間因果昭然。我們不僅要爲子子孫孫留下一片樂土,也要爲自己的未來生命留一條後路。

   (四)無我的環保觀:

   環保不是個人與個人的利益抗爭,也不是階級、社會、國家之間抗爭,而是基于全體共同的生存發展與升華;因此,必須以…

《菩薩商主與卓越企業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神通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