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商主佛”。而经典中有时也以“大商主”来代表对如来的尊称。如:《大方等大集经》卷22中,说:“佛是清净大法王,为诸众生说甘露,于诸众生心如地,大宝商主湣一切。”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3中,大树紧那罗王菩萨也以“大商主”来尊称佛陀:“智慧调御最无上,我稽首礼大商主。”
由于这种种因缘,“菩萨商主”在大乘佛教中也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概念。
例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中说:“尔时菩萨集大福德智慧资粮,为众生商主,随宜教化,令出生死险难恶处,示安隐道,乃至令住萨婆若智慧大城,无诸衰恼。”
菩萨被喻为带领众生的大商主,他们要具足广大福德、智慧资粮,能带领众生脱离生死险难等恶处,指示安全的道路,最后抵达安住佛智的大城,远离一切苦厄烦恼。
从以上观察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对商主概念有着十分正面的意涵,乃至升华为“菩萨商主”的概念。但是佛教对商主的期许,与许多现代企业乃至企业家的表现,是无法模拟的。因此,如何将菩萨商主的概念,落实在企业的永续经营,并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的典范,是值得我们期许的。
三、菩萨商主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2008年,发生了一些重大事件,让我们能够更深刻体会企业的社会责任与菩萨商主精神的重要性。在此,我们以两个事件来探讨。首先是三鹿毒奶粉事件,一个自私自利的企业或企业家,为了自身的利润,可以毒害婴儿,乃至整个社会。这可说是令人发指的行为。
但在另一方面,当三鹿毒奶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看到:病灶发生了。于是,我们就善用一个大病灶来做一个彻底的大统整,每个人层层把关,每一个民众都要做一个最好的把关员,从下层到上层,滴水不漏,好好的把企业家的心态,所有的使用者的心态,每一个人负责任的将它黏合起来,重新创造出新的企业精神。
另一个事件是全球金融的大海啸:以美国为首,引发了全球金融大海啸,这个风暴所造成的影响,摧毁了无数家庭的幸福。它所造成的混乱和恐怖,其实超过毒奶事件千倍、万倍。这些经济专家所建构的“虚幻经济学”,仿佛将“月球的影子”卖给我们,并大肆吹嘘,在月球的影子上,如何盖房子快乐生活。这些人的心中,唯利是图,完全没有慈悲心和爱心。这样的经济学,绝不是未来经济学的主轴。
这样的企业与企业家,完全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我们必须唾弃,才能建构圆满的人类未来。
以慈悲和智慧为核心的“菩萨经济学”,能够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人类的未来。
菩萨的六度中,首列布施。布施有财施、法布施与无畏施。虽然财施仅是布施的一部分,但智慧的财施依然能推动法布施与无畏施。因此,菩萨六度中自然能合理的发展出宏观的经济思想。
大乘菩萨基于根本佛教清净资财的基础,并不会被任何财富染污;另外,加上缘起性空的体悟,确认一切现前如幻,所以也不可能执着任何财富。但是由于因缘的关系,他必须不断济助广大众生,在济助当中不断布施,由布施当中又累积无量的福德。虽然福德是空,但净财还是在不断布施当中,创造出来;因此,菩萨成为有力的财施、法施与无畏施的大施主,融摄了一起世间与出世间的大愿。
在更深一层的超越中,菩萨体会了如同《金刚经》中所说的“无相布施”。这种布施不再是落于单纯的布施者布施金钱、身体、法或无畏而已;而是以性空如幻为主体,超越了布施、接受布施的人与布施的物品,而同归法性。所以行无相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自己,也没有布施的物件,更没有布施的物品;而能永恒实践布施波罗蜜。
我把从《金刚经》中体会的菩萨企业精神,写成如下的偈颂:
企业即布施,利润即福报,辗转善循环,共成净世间。
我们可以将企业,视为菩萨的布施行。一个企业的运作,最直接的布施对象有三者: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使用者、企业的员工及眷属,再者是企业主自身及其家人。
企业布施的首要对象,就是产品的使用者。一个企业家永远用他最佳的智慧、最大的慈悲心,开发最好的产品来服务大众。这样的诚心美意,将创造消费者更大的回馈。这是企业第一个布施的对象。
再来,企业布施的对象,就是企业内部的员工及其家人。企业的顺利运作,让员工及其家人得以温饱,生活无虞,这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我们可以看到,当经济不景气,工厂业绩紧缩,开始放“无薪假”,甚至开始裁员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安。因此,企业的安定成长,可说与社会安定息息相关。
如果一个企业有一万个或十万个员工,它的营运顺利,就能创造几十万人的生活良善。所以,一个伟大的企业家,他永远服务公司的员工、眷属,甚至把员工当作自己的家人,长期施以各种相关专业职能的教育,培训各个层面的人才,这种企业是成长型的企业,会形成像树林一般的大森林企业结构,我称之为“大森林哲学”。在这样的结构下,当经济寒冬到来的时候,员工们会同心协力,帮助公司一起度过寒冬,让公司更加茁壮。
企业第三个布施的对象,就是企业主自身及其家人。当企业的经营获得利润的回馈时,企业主及其家人也蒙获其利,创造出更大的幸福。
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一个企业家为了追求自身及家人的幸福,更加努力去从事,让自己的妻子、儿女,有更好的生活,成就吉祥、喜乐人生,让总体的幸福感不断增加。
所以,我提出“企业即布施”的概念。当企业家的美心善意,他的智慧、创意、愿景、慈悲和执行力,这样总和产生的绩效,则是他的利润。具足智慧,让我们永远能找到最佳机会,善用最佳结构来创造最大的利润。当然,这个利润不应用自利短视的心去达到,否则很快就会出现问题。真正的利润,是用慈悲善意去创造,所以这利润就是回馈福报,如此交互辗转,形成善性循环,必定能够创造一个最幸福、最光明的大环境。
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除了对产品的使用者、公司的员工及自身家人的责任外,必定更深刻感受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所以,除了对社会公益的各种投入外,许多自然生态环保问题,也都与企业息息相关,这也是重要的社会责任。
然而,目前最令环保专家感到困扰的,并不是死亡河川的诊治、海洋生态的重建,而是由于人类的短视、自私所导致的强大破坏力。
自然环境的保护,是现代人类最关切的课题。尤其地球暖化问题,已经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为了当代与未来人类的幸福,大批的人力和财力,正不断投入环保工作。但这些努力是否确保了人类未来的幸福?事实可能并不尽然。
假使你的孩子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你是该尾随着他收拾善后,或是该加强孩子的教育?同样的,如果我们想拥有美丽和干净的乐土,是该重视外在环境的保护,也该着手保护人类内在的精神环境,协助人们扩大视野和发挥己利利人的慈悲精神?
环境是我们心的影子。人类工业文明不过是这一两百年当中才得到快速发展,却把整个地球糟蹋成这样。我们不要怪这些毒物,这些毒物都是我们心的影子,我们人类心中的贪嗔痴经过转化,就投射在我们周遭的物质环境上。
因此,一个企业家他会只求经营利润,而不顾公共利益、社会成本,产生一大堆有毒物质来攻击大家,所以会有骇人听闻的毒奶事件、黑心食品、黑心电器等,以及工业先进或以落后国家为核能坟场,输出许多有害物质,乃至重创自然生态,造成地球暖化等。我们应该晓得,这样做最后只有造成全体的灭亡,因为我们将周遭可生存的地方一点一点灭绝了。
因此,我们期待“以智慧创造利润,以慈悲善待一切”的菩萨经济学理念,能升华现代的企业精神,而引发未来企业的新典范,并开启未来的新经济思想。
反观菩萨的四弘誓愿中,依悲悯众生发心而有众生无边誓愿度。但为使一切众生至于究竟,而有佛道无上誓愿成。其间为除去众生苦恼,发现病因,而有烦恼无边的誓愿断。而于众生烦恼施予方便救度,而法门无量誓愿学。因此,其初心与终极不变;而相应于无边烦恼而施予无量方便,就必须不断掌握时空缘起了。
佛教的根本教理在于缘起论,用一般的解释即是理解并掌握一切时空条件。因此,其对时代感受应至为深刻,且方便无边,具有解决问题之能力。在当前时代中,自然生态与环保已成为地球人类所必须共同关注与解决问题的问题,为免于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免于变种或覆亡,必须早作准备。
因此,一个企业必须有宏观的视野,重新省视环保问题。在此,我提出“佛教的环保观”,做为一个菩萨商主面对现代环保议题的准则:
(一)因果的环保观:
环保问题的产生,绝不是单纯的物与物的关系。环境的恶化是来自人心的贪、嗔、痴而化为行动,所制造出来的物理世间。因此,其改变之道,除了以物理方法防护外,我们必须从心念来自省。
(二)精神与物质的环保观:
人类如果未能理解心、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只从物质面来处理环保问题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将环保提升至精神层面,双管其下,方能彻底解决环保问题。
(三)三世的环保观:
依佛教的观点,生命是不灭的,存于三世流转不尽,所以其间因果昭然。我们不仅要为子子孙孙留下一片乐土,也要为自己的未来生命留一条后路。
(四)无我的环保观:
环保不是个人与个人的利益抗争,也不是阶级、社会、国家之间抗争,而是基于全体共同的生存发展与升华;因此,必须以…
《菩萨商主与卓越企业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