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话头疑情一起,视其智力提升到悟有十重的那一点,同时就能穿透迷有十重的重重迷障到相对应的那一点;甚至可在途中任何一点就爆破,直达离念,顿悟本觉而成佛。故言途中就是家舍,家舍便是途中。不须像渐修法门般逐重逆次断除。参禅,觉察一有念起即刻提撕话头,予以对治。疑情一起,就能自动磁吸念头蠢动的力量成为疑情的力量。时时维持在离念深悟的境界,以对治着浅迷的念起。既有能力对治浅迷的念起,就不会因念起而一路下滑至深迷的受报。故深悟不仅能对治浅迷,当然也能对治深迷。因为疑情自有惺惺的能力,觉照着念头的蠢动,至令无法起念。故话头疑情一起,即使不开悟,也能遏止因念起而延伸一路下滑至深迷,心当然就不会一再的被污染。故参禅提话头起疑情的行深,就不仅能如宗密所说的逆次断除,也可以顺次断除。
37.参禅用心中眼,观心外相,一发现心相动了,心就已经被心相拉着走了。话头即刻一提,心就被拉回而入流了。38.一旦发现能看能听的心掉入所看所听的陷阱里,而被境界拉着走,应立刻提觑追本参话头,才能瞬间把「能」从「所」拉回到自心自性,而不被所看所听的「所」束缚住。39.时时提问话头,心就不会被内缘外境捆住,也可以跳脱五蕴的束缚,自然能事事、处处、时时都观自在。
40.参禅工夫绵密融豁时,话头铺天盖地行,恰似以虚空为禅堂,以大地为蒲团;正当时,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哪有个人来去行坐。
41.不为逆境起恨心,也不为顺境起贪爱心,修行就有点功夫了。参禅要参到确实体验到确实知道自己不知道,确实明白自己不明白,确实清楚自己不清楚,才能产生往内心紧迫觑追的力量,甚至进入不觑自觑,不追自追,此时的疑情才能越滚越强大而成疑团。
42.参禅穷追深究,如同把话头疑团当成*埋入心头大患里(无明及其衍生的所有心相都是心头大患),一举爆破,即得清凉自在快活,所以穷究就是行深。
43.从唯识的观点来看,参禅的觑追,可经由疑团的爆破离念,而破和合识,直探觉源。所以参禅的提觑追即是行深般若智慧。44.禅师逼禅和子,有如抄家灭族,掏到真空后还要你纳物事来。逼到走头无路,不得不往火里扑,水里跳,奔得出才是一条好汉。45.修行中出现境界或感应,其实都是五蕴产生的妄想所设下的陷阱,心中执着一起,追逐不放,不知不觉地离开了正法而陷入生死轮回的窠臼。唯有修行修到生起禅相,才能产生慧力,有了慧力方能戮破这些陷阱诡计。
46.一般人认为修行有境界有感应,才叫做相应,其实感应或感受的境界都是病。修行没出现感应或感受的境界,反而是最好的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只有单纯的禅相, 因为那是修行必经的体验。
47.修行只要出现禅相,就不会生起任何境界或感应。例如参话头疑情一起,外缘内境所产生的法尘,即刻被转为疑情的力量。疑念、疑情、疑团,可以视为参禅的禅相。
48.阿赖耶识的种子一蠢动,即被话头遏止住或被疑情吸住时,就没办法穿透话头疑情与第六识结合而起现行。不起现行就不会产生识别,当然也就不会有感应境相出现。
49.若造作恶业堕落在三恶道,报尽业消时,仍能提升为人。若造善因而生善道,当福报享尽时,还是会坠落的。唯有在人道可自由作主,要清净或染污,随自己主控。透过修行直接停止造业。甚至可从怖苦发心直达离念而顿悟本觉,解脱生死轮回,并利济一切众生。人最具慧根,所有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在人间修行而成就的。故说佛法以人为本,讲究人权、人性、人人平等同(本)具佛性。况且六道中唯有在人道的这期生命中,才能直接修行佛法禅法,而了脱生死,顿悟成佛。这才是人间佛教的根本精髓。
50.把经典义理当学问研究的人,常以为脑筋知道,就错以为自己经验到也做得到,其实脑筋知道,不等于自己体验到,也不等于自己做得到。这种情境很吸引人诱惑人,很容易上瘾。因此会愈来愈钻牛角尖,永远不知前非,也不愿回头实修。当遇到境界或自我受到不可承受的伤害时,尤其在八苦交煎死到临头时,却无法从三藏十二部拈出一条可对治的方法。所以不真参实修,绝对无法行深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
51.想动用脑筋来解决公案话头或生命奥秘的问题,只会让问题延伸更多的问题,而没完没了。脑筋会设下诡计让自己以为自己知道答案。其实答案里面又有问题,又要重新寻找新答案以解答答案中的问题,如此循环不已,其实已陷入轮回。只有离心意识参究,生起疑团,有朝一日疑团爆破,大地平沈时,问题本身也随着疑团爆破而消失了。所以参禅不必给答案,只要如是参就对了。故说参禅「只问不答,答在问中」。
52.禅和子为了一个公案,彼此诤议,如同两军对阵,双方各自擂战鼓、摇旗呐喊、虚张声势,呈口头之快,以示自己占了上风,其实没有真参实修,自己根本做不到。这就是口鼓子禅(闽南语:搭嘴鼓、答喙鼓)。
解说公案的玄机,众人经过口耳相传,一个传一个,人云亦云,根本不知其所以然,鹦鹉般有样学样,一样画葫芦,常说些自己做不到的过头话,这就是过头禅。
53.佛法只要实践力行,真参实修,让心往内行深经历过,经历过,再经历过去体验自然的原貌。而不做二元对立的分别和造作,自性的佛性就显现了,就成佛了。所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的心污染,有造作,有分别就变成众生。心只要呈现原貌那就是佛,没改变身心一丝一毫,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54.本来无一物就是指生死轮回与涅槃(轮涅),是一体两面。
《慧门禅师法语 佛法是离苦得乐的好方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