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P3

  ..续本文上一页您赞同吗?

  法师:我是这样看的,凡是作假的一切行为,不管他的手段多么高明,因为作假本身就是一种欺骗,他手段越高明,他犯的罪过就越大,因为作假本身,他就是一种犯罪,得到的所有资产,都是不义之财,那么所产生的结果呢,是一害别人,二害自己。作为我们经商的人也好,作工的人也好,首先还是要建立在诚实、诚信的基础上,做任何事情,就不能用假货去欺骗别人。这个商业炒作,它是一种商业运转模式或者资金运转模式,也是一种市场运转形式,只要他的动机是善良的,他是行善的运作模式,我认为呢,他的炒作还不在这个欺诈和欺骗之类。只要他的行为是作假的、害人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损害别人的目的的这种方式,我认为不可取。但他是正当的炒作还是可以理解的。

  主持人:说到这个经营,有一些现代企业里边,一些养殖业呀,或者办各种特种养殖业的,是一些什么皮毛动物之类什么的,您对做这样生意的人,如果按照佛法的话,是不是坚决不能这样去做呢?

  法师:佛法的戒律里面,如果他是授了菩萨戒的人,是不允许养这些东西的。那菩萨戒不是一般人都能授的,过去的菩萨,一般都是帝王,他根本就不养这些。作为养殖业呢,人们为了谋生,他养活了这些动物,他事实上,他是为了谋生而养活了这些生命,他并不是去杀害它们。如果把羊卖给别人,别人去杀害,他至少来说不是主犯呢,在菩萨戒里面是不提倡的。但是养了这些动物,你把它作为一种助缘,和自己是一种缘分这样来考虑,他跟这些众生有缘,你把它养好了,事实上,你对它生起了这个恭敬心,对这些动物的养殖,用慈悲心去对待它,让它好好的生活下去,因为养殖业它本身所产生的这些动物,就是畜类、禽类这些,它过去造了这个业,才变成畜类、禽类,它是它自己的结果,是因果循环关系,那么养殖它的人,罪过不是很大的,罪过大是杀害它们的人。所以,按佛法的要求来讲呢,养殖业本身,是一种人们某生的职业,是可取的,至于杀害它们的这种职业呢,是犯杀戒,犯杀戒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讲,也是不可取的,如果要真正的守五戒,那就只有改行。那么如果大家都改行了,都不杀,这个社会循转规律就乱了。所以有些东西啊,还是一种自业和他业,社会所产生的共业,所造成的一种因果轮转的这种方式,这是正常的模式。

  主持人:曾博士,您那个现代企业管理学里边,对企业持续发展,这个方面,因为你刚开始说了,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由于他们没有什么更好的经营理念,因为在那个时候,现代企业管理学,也没有提升到那个高度上。那么这些人呢,都被市场的洪流给淹没了,那么现代企业管理学对于这个企业持续发展方面,有没有提出一些好的方式,(对。)或者是发现一些规律?

  曾博士: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代管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就是说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信息时代来临以后,企业管理的理念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创新变革的问题。实际上创新变革的问题,不可避免的会打倒我们一些企业,要求我们企业去做到创新变革,过去我们企业做的还不够,里面有几个反射,一个是,有时候企业可能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包括我们对顾客创造价值。因为我们知道,企业生存的最根本的目的,不是老板想赚钱,是为了顾客而生存的。这是现代管理学定义,也就是说,定义了企业生存的目标,纯粹不是为了老板的私利,企业能挣到一千万,挣到一个亿,挣到十个亿。而企业存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顾客而存在。现代管理学对企业的存在意义的看法,换句话说,如果把顾客扩大,那就是为了社会而存在,而不是为了某一个企业家本人而存在。因为企业家带领这个企业,他最大的使命是什么呢?他要把这个企业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就是我们讲的持续经营。所以,企业 创新变革的内容就非常多,这是现代管理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谈到持续发展的这个问题,海空法师,我有一个困惑,是什么呢?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在过去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确实是发现这样一个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法师:“富不过三代”,这是中国流传了很多年的一种民间的说法。事实上,我们中国的商界中,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中国人说的“富不过三代”,就是说第一代创业,他是辛辛苦苦的创业,成就了以后,第二代是享受,如果第二代也继续创业,再培福的话,就可以超过三代,或者四代。关键是我们在创业的时期,享福的时期,要更注重培福,创造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所以,就不要象社会上经常出现的,就是有了钱过后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成天挥霍,而后代人有的,成天就是享乐、腐化。所以我们要达到第二代,第三代都能富起来,第一代在创业的时候,就要做到打江山容易,保持江山难,做企业也是这样的,把培养后代,培养后代企业管理者的德行,培福具足资粮。佛教的资粮就是培福,作为一个重要的日程来做,那么三代,四代都是可以继续富下去的,能够保存发展下去,那就可以打破以前的这种说法。

  主持人:那么说到这个培福,现在很多有了钱的商人,他们都会去捐款啊,做慈善,但是他们在很多报纸啊,或者报刊中会发现。很多赚钱的这些老板们,他们为国家交的税费非常低,法师您对这个问题,这也算培福吗?

  法师:这个培福和捐款呢,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动机是什么?如果有钱多捐点款来炫耀自己,这是没有功德的。如果我们做了很多事,确实为了发善心,让更多的人富起来,扶持贫穷的人,这个动机是一种功德,他可以增加他的资粮。那么这个培福和捐款,做慈善事业,还是要看你捐在什么地方,如果捐错了,捐到不恰当的地方,事实上呢,还是在帮倒忙。所以捐款也还要看是怎么捐的,是为什么捐,为什么拿这个钱。所以培养功德,不在于拿钱的多少,在于你的动机,在于你的作用,在于你发的什么心。只要你的心正,你发的愿大,那么钱多钱少,他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主持人:那曾博士,您对企业家这个怎么看?

  曾博士:我个人觉得,这个企业家做善事、搞捐赠,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很多企业家,把这个事作为一种公关的宣传,这就是刚才法师说的,这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动机不纯。

  主持人:国家还会给一些优惠政策。

  曾博士:对,正因为如此,我们很多企业家都会去,以一种取巧的方式去雇用一些下岗职工,争取获得国家税收上的优惠,同时我捐善款,那么这个在所得税上,有一些优惠的政策,这个从目的上来讲也好,从出发点来讲也好,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我们这个社会呢,有的时候还要去推行一个,叫什么慈善排行榜的,实际上我认为这个也是在帮倒忙。因为捐得多的人好象取得了一个很好的社会效应,起码有两点作用,一个是企业家名声大,还有一个提升了企业形象,表明这个企业经营非常健康,挣了很多钱,所以我能捐钱出去。可能我这个企业捐的钱,比另外一家企业的利润还多,所以这个时候就变味了。这种慈善,在真正的慈善行为里边,就是回报社会也好,作善举也好,实际上这个是不需要别人知道的,它不能总是和企业公关宣传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不论你做多做少,你有能力的多做一点,没能力的少做一点,最关键是,你认为这件事它本身的价值有多大,他是不是能够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你的捐赠。在西方慈善事业本身和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没有什么太多的关联的,但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很多把这两个事联系在一起,让这个捐赠为自己的企业作宣传,为扩大自己企业的知名度服务,所以这样就会变味了,这个也是商业社会的一个奇怪现象。

  主持人:那么法师怎么认识呢?

  法师:如为捐钱而捐钱,为了炫耀自己而捐钱,是没有功德的,他只能得到实益。实益与功德是两个概念,是不同的。功德具足了,他还会得到更多的实益。所以,在这个捐款的这个问题上呢,还是动机和出发点为最重要。

  曾博士:法师我们经常还有一些这样的困惑,就是企业家们,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困惑,就是我已经皈依了,我也在虔心向佛,我也在修行,那么我回到公司以后,我每天一上班,我就要被很多这种烦琐的事情所困惑,所困扰。比如经常是有能力的员工,今天突然就辞职了,也把我的商业机密带走了。所以,我们想用这个慈悲的心,去管理大家,去管理这个公司,那么我们又经常要冒一个风险,我们对这个员工的这种假设,非常难以把握。就是我们在管理学上,也经常谈到这个问题,在西方管理的这个历史上,谈到“泰罗制”管理,就是把工人搞得非常的疲惫,这就过去那个年代,一个血汗工厂的一种管理方法。他把人作为工具的这种假设,认为他自己是一个有人性的,因此我必须要加强对你的管理,佛教的慈悲心又告诉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员工理解为人性善良的,我们应该用更人性的方式进行管理,但是企业家非常困惑,今天我用慈悲心的方法去管工人,但是员工背着我就损害公司的利益,如销售就拿回扣,或者是经常出工不出力,不去干活。所以,老板们非常困惑这样的事,就是想用慈悲心去管企业,管自己的公司,管自己的生意,但现实又告诉他们,“你看你的员工,这么多违反公司的利益。”所以经常难以把握这样的尺度。

  主持人:海空法师怎么认识?

  法师:我认为不管是企业家也好,工作也好,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治其事,不如治其人,治其人,不如治其人心,用我们的智慧, 我们的慈悲,我们的诚信去教育大家,我认为大家都爱护你这个企业的时候,这种现象就不存在了。你人心得到了,你的企业就兴旺了,人心失了,企业就散了,所以这是一个规律。如果你的企业里面出现了这些背着公司,背着企业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就说明你还未得人心。我经常跟他们开玩笑说:“刘邦治天下,就只管三个人。”你一个企业,什么事情都管得这么多,你把人做好了,你的方法对了,你心发对了,让大家去共同努力爱护这个企业,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园,他会做得更好,我是这样看的。

  主持人:法师您在两所大学,做客座教授,那您在给这些大学的MBA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会给他们讲一些什么?

  法师:主要还是讲我们做企业也好,做工作也好,研究学问也好,我们要抱一个初衷就是为什么做这件事情,为什么做企业,为什么搞这个学术研究,把这个动机放正了,我们方向明确了,方法还是次要的。

  主持人:曾博士您今天跟海空法师对话,咱们三个人的这样一席话,您从中有没有得到一些,对现代企业管理学一些启示?

  曾博士:首先在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有一个非常困惑的问题要想请教海空法师。我们知道在现代商业社会当中,我们经常讲的一个问题,特别在现代我们有很多企业老板,经常为了获取一些特定的资源,要去勾兑,我们四川话讲勾兑。“勾兑”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去勾通,去向政府官员也好,或者向其他的利益相关者也好,通过权钱的交易,去达到一些商业目的。在我们看来,西方的管理学对这个问题,没有任何的论述,没有什么对这个经营管理事件的文献资料,因为在西方可能没有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不正当商业现象,根据中国这种实际情况,在我们国家中,在我们的商业社会是潜规则,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我也想听一听海空法师对这个问题,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法师:至于商业行为,和其它工作行为,有一种勾兑的这种现象,我认为,是这样看的,因为这个勾兑,(勾兑一词是酿酒业中的行话)就是说有关系的双方,互相的结交的这种关系,所进行的这种勾兑方式,或模式,看是用什么模式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如果真正的勾兑是正当的,那么就叫做一种善巧的模式。如果带着一种腐蚀性的行贿,授贿的这种勾兑呢,这也是一种不良的,是不如法的行为,关键是你这个勾兑的动机和你的方式是什么,不能把勾兑,都说成是不如法的,勾兑也有如法的,因为他有一种利害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交换模式,这在事实上,这个社会上也是存在的。佛法就是说,只要你是用心善的,心地善良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佛法在世间,一切佛法都是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工作当中去的。

  曾博士:对,这个也就是法师刚才谈到的,在我们四川,也是经常的,比较流行的语言,商界流行语言“勾兑”,也有如法的,当然也是看我们动机。如果是存在这种权钱交易,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政府官员出让了一些特定的利益,其实损害了大家的利益,甚至是全社会的利益,那么这种勾兑就不如法。

  法师:正当的这个商业交易模式的这种勾兑呢,那是正常的。

  曾博士:也就是说,我们拓展自己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这种勾兑,我们可联络感情啊,那么这种是一种善巧,(对,善巧),刚才法师说的,是一种善巧,那么是一种正常的一种联络方式。这个在西方管理学也谈到,这就是我们需要的一种,叫社会资本,因为你的社会关系网络比较好,比较宽,认识的人多,能帮助你的人特别多,这就是我们中国话叫做人脉,人脉广。如果帮助你的人多,那么你的经营就好,这也是一种,在西方管理学上谈到,这是一种社会资本。

  主持人:看来曾博士已经理解了法师说的意思。那么法师请您给我们栏目前面的这些电视观众们,开示一些做生意,守住几条最基本的,希望大家呢,能财源滚滚。

  法师:我想呢,我们做生意搞商业活动,搞一切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要我们的心和我们的出发点,是善良的,是为了大众的,是和谐的,我想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如法的,都是可以得到直接利益的。方法有很多种,因为他每一种方法,他都要适合他自己的、当时的基本情况,这个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我们的初衷和我们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只要把这个把握好了,我想商业就做好了,人们富裕了,社会也和谐了,这是我应该看到的,或者是要求应该做到的。

  主持人:好了,观众朋友感谢您收看本期问道节目,欢迎您下期再次收看,感谢海空法师,感谢曾博士!

  2009年4月9日下午于白塔寺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