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P2

  ..续本文上一页模式,都不能达到有效的成果,那可以说,我们的行为在某些方面,是不如法的。所谓不如法,就是,我们现在所呈现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累生累劫的根基,通过我们的这种基础去努力,所造成现在的结果。比如有些人又在信佛,又在拜佛,过后又去做一些与佛法,与世间不相符合的行为,事实上他信佛和拜佛,是求得他今后多赚钱,是抱着一种善意,但是这种善意是带着一种贪欲的善意。如果我们去拜佛、求佛,如果要把这个企业搞大不是为了自己,把事业搞好是为了社会、为众生服务,发了一个大的善心,发大爱的善心,或者更重要的是能发菩提心,那么你做的很多事情,它都有很多善缘等待着你,它就不存在商场上搞得很累的这种模式。有很多人由于他发了善心,加上他的基础又很好,干什么事情,他都不用很大的力气,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善缘等待着他。如果有善缘等待着他,他干什么事情都是顺利的,都是吉祥的。没有善缘等待着他,不管你绞尽脑汁,都是障碍呈现。所以,它有很多不平衡的地方。只要我们心平,只要我们行为直,只要我们发心是正当的,我相信任何企业家,他都能得到很好的结果,你说对吗?

  曾博士:对。法师刚才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就是证明我们本身的行为不如法,如果我们非要采用不常规的一些经营手段去获得商战的胜利,说明我们这个行为方式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不过无商不奸,唯利是图,应该是商人的本性。如果商人相信了佛法以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再经商了呢?

  法师:无商不奸这句话,我认为是一种贬义,不应该这样讲,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很奸的。只能说很多商人是用一种善巧,有的是用非常慈,非常善的这种方式,通过努力也得到很好的效果,并不是每一个经商的人都是很奸的。奸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利益,比如人家得到利益,他就说别人奸。经商的人只能说是,他用了一种商业技术和商业手段,正常的运作他的商业行为,不是奸的,那叫智慧。

  曾博士:法师谈的这一点,在我们现代管理学里面也有对应的。我们不管是在营销,还是经营战略层面,我们还要讲一些技巧和技能,这里就有很多科学叫艺术性的策略。就是在不影响,不损害别人,不先以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的情况下,去从事商业活动。实际上,这是个艺术性地去获取回报,或者是通过智慧引导,去获取回报。在我们企业管理的范畴里面,大量的研究成果也是围绕着我们以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去实现更多的价值创造,并且得到回报。但是这个假设,就和我们佛教里面讲的相悖,现代管理学讲到假设的问题,就是我们基于什么样的假设去开展商业活动?如果基于我今天一定要去把竞争对手的一个情报搞到手,使用了非常卑劣的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攻击他最薄弱的地方,然后打败他。这种是一种非道德、非常规的商业手段,他的这个假设是建立在一种损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上,在竞争关系中,先损害别人利益。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成功的,但是这种成功,也是暂时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你们现代企业管理学里边,也不提倡这种奸商之道。

  曾博士:对,对。现代管理学里面讲的,经常讲到很多管理假设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西方的市场经济里边,也经常说人性问题,他本身是自私的,就是以私心为重心,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条件。所以,发展到后来就是西方的市场经济,发展到非常完善,非常成熟的时期,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心里也在反思,为什么很多西方的管理学作出借鉴我们东方的一些思想,包括我们东方传统的一些哲学思想,包括我们宗教学的一些思想,包括我们佛教的一些思想。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管理假设,特别是西方的管理假设和和中国的管理假设是不同的,在我们现实当中,更多的企业家的管理假设确实有问题的。

  主持人:法师怎么看呢?

  法师:我认为呀,不管你做什么事情,你只要符合政策和社会工作模式的正常规律,用善巧的智慧去做一切事业,都是可以的。如果你违背了这个政策和社会公认的,共同遵守的这种道德准则,去做一些经商或者其它工作,它所产生的效益,那就是不如法的,而且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对。)这是个关键很基本的东西。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把这个做到了,你学佛的人要符合佛法,社会上的人你做事情要符合国法,只要把这一点做到了,我想我们做任何事情,在这个基础上去做,是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的,应该是顺利的。

  主持人:如果一个经商的人,真正的相信了佛法,那他在做生意的过程当中,可能就会打妄语呀,如请客吃饭,犯了五戒呀,什么的,这样该怎么应对呢?

  法师:真正修学佛法的人,真正按照佛法如法去做的人,我认为跟社会上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相融的,没有抵触的地方。在《菩萨行》当中说到了,只要你的行为是有利于众生,有利于大众的,很多事情关键在于你发心和动机,不在于行为。发心和动机是什么?这是取决于他的结果是善,还是恶,这是决定这件事情是不是触犯了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学好了,你的家庭关系也处好了,工作也将搞得更好。你工作没搞好,你做事情都没做好,比如你经商又没经好,干什么都没搞好,就说明你对佛法的理解和你的行持,还是不那么完全如法。

  曾博士:对。我们看到八十年代开始经商的一代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都采用了很多非常规的手段去获得财富,这是一批在我们中国最早先富起来的人,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他们的生意,或者他们的企业,就遇到很大的困难,实际上是在中国社会,商业社会的普遍现象。我们现在要去做一个反思,就能够看到一个问题,就象海空法师所谈到的,他们在行为上有不择手段的地方,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是他们的动机,和他们创造财富的目的不如法。所以这种贪欲或者私心导致了,企业管理假设偏离了一种正常的逻辑关系,所以使他们的企业经营走向了一个困境。在九十年代就倒掉一大批八十年代开始起步时的企业。今天在我们经济生活中,很主流是硕果仅存的企业家,或大型企业,其实这些老板们,他们都是按照刚才我们法师谈到的方法,是社会所能接纳的一些行为在做事,所以他们今天能够继续发展,并且进一步壮大。不过也有非常多的企业与这个情况就恰好相反。这实际上企业不在乎行为规范,更重要是办企业的动机,他会使自己的管理环境做得更好。我们经常看到老板跟员工的关系非常紧张,老板天天想怎么去剥削自己的员工,怎么去损害对手的利益,怎么去投机取巧。这在现代管理学里面也是排斥的,这种不好的行为。

  主持人:你看曾博士他对现代管理学理论的阐述,我听起来现代管理学里边,跟佛法好像冲突的地方也不是很多啊。

  法师:只要我们用非常善巧的方法,和自己的智慧,去处理很多事情,应该是没有冲突的。冲突的原因是在于贪欲和巧取,贪欲和巧取,跟智慧与善巧是不同的概念,这两个方面运用起来,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动机和出发点是什么?

  主持人:那我挣钱就是贪啊,那肯定是贪。

  法师:那不叫贪,那叫索取。正取和贪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个贪取,跟正取是不同的,贪,他是无止尽的,为了自己的私欲和欲望来达到目的。而索取呢,如果正取是什么呢?我刚才说了,凡合乎国家的政策,又合乎道德规范,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正当的经商,正当的来干这一系列的事,所得到的东西,就是不属于贪欲,不能把它归为贪欲这个范畴当中去。

  曾博士:搞举个例来说明这个事,比如我们经商做假货,假冒伪劣,比如以前经常有人用工业乙醇做食用酒来卖,致导出了人命案,为什么他要去从事这样的犯罪活动呢?他的这个目的是想为自己挣到更多的钱,贪欲心所致。一个正当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产品创造价值,为顾客活动服务,同时他应该得到回报,这是我们理解价值产生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正常的逻辑关系。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如一个企业做出来的产品它没有多少价值,但是他通过一些取巧投机的方式,比如他通过假广告宣传,来蒙蔽消费者,他自己也能得到回报,也挣到了钱。因为他的产品比竞争对手的产品相比而言,他用伪劣材料取代了正规材料,成本就低了,他就能赚更多钱。在我们商业社会里面比比皆是的一种情况,这种情况应该说是一种暂时的巧取,好像我们刚才讲的,他是采用一些非正规的技俩,蒙蔽了消费者,消费者也看不清楚产品的质量优劣在哪里,所以也掏钱购买了。那么与此相反的,有的企业家是踏踏实实的做产品,他也向社会提供了价值,他也得到了正当的回报,应该是我们能理解的。管理的智慧,讲的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现代管理学的很多工具,是引导我们企业家,引导企业管理团队,从管理制度上着手,来开展企业的金融活动,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保证产品的质量,只为了挣更多的利润,想方设法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用营销包手的手段,去蒙蔽消费者,这种行为应该说是一种巧取豪夺。我们在管理学里面不支持这种行为。

  主持人:管理学里面有没有商业炒作的现象。

  曾博士:当然有。刚才法师谈到的就是,因为在商业社会里,消费者对同样的产品,他的认知程度不一样,或许一个产品它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消费者并不能认同这个产品的价值,在这个时候,你就需要有一些正确宣传,让消费者能够迅速认识到这个产品的好处,充分显示它的的价值,他就会去购买。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宣传,我们在商业社会里应该鼓励这样的企业,用创新的行为生产优质产品,应该鼓励企业,向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工业价值,他应该得到社会的回报。

  主持人:法师,您对(作假?)您对曾博士,对于商业宣传的这种商业说法,…

《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