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去的无明、意念而生起的,故“受”的成立,仍有待于“触”的产生。
““触”是指六根、六境与六识三者和合的感觉,而感受依存于感觉,所以触在受的前面。但是,感觉要依赖感觉能力方能生起,这能力即是六入。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名六根,为感觉器官,具有知觉与感觉的能力。然而,六根到底依靠什么而存在呢
在佛陀的现观中是名色。
““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相,也就是心、身之意,六根是依靠身心全体现象而成立的。名色为生命现象的全体,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体;而名色的产生是依止于识。
““识”即指意识,是我们认识的主体与作用。识与名色相依相存,若依名色而言,“识”原为名色中的一部分;但以认识的作用而言,则识为中心,是统一名色的。另外识的成立条件,又依于客观的名色;远离名色,识即无法独立作用。所以,佛以束芦的相依,来比喻识与名色的关系。另外,识有入胎的识、在胎中的识与出胎的识等三种。而佛陀在现观中了悟,识乃是依止于行而生起。
“行”即是业,有身、语、意三业。业为造作、行为的意思;业的作用主体是由无知无明所产的错误意志,由于意志的和合作用,决定身、口、意、业在现实世界的方向及形式。所以,行是造成生命现象的根本势力。但是,业的根本是生命的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根本所依却是无明。
“在佛陀的现观中,“无明”决定了一切生命轮回。无明即是无知的意思,这无知是无始以来的盲目愚痴,也就是痴的烦恼。导致生命轮回的根本力量,就是这个无明,并由此无明行动而显现生命现象,在现实的迷妄世界中轮转不息。
“佛陀在菩提树下顺、逆现观十二缘起而成证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过去现在因果经》说: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如何因缘而有老死
既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
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
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明相出时,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在阿难尊者谆谆地诉说下,释迦狮子现观了所有生命从老死苦到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名色,识、行到无明,又从无明到生老死苦,释迦狮子清晰地现观着法界中一切生命的轮回流转。他观察到无始的无明迷惑,宛若在圆轮上立下的一个断点,从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圆当中,强立了无明;无始的断处也成了起点,无明的生命意识推动了轮回之轮转动着,在无分别当中生起了我执意识。一切法界的众生,像大海中的波浪,在无分别的海水每一波浪中强分你我,浪起时生,浪灭时死,生时死死,死时生死,生时生生,死时死生,都是无明妄念的分别。从意识投胎分出名色,形成六入然后出胎,有了知觉感受,而又起分别的渴爱执取,成了下一世的无明,然后从生老病死的宇宙中流荡轮回到下一世。
释迦狮子像观察自己手掌般清晰地看到了生命的苦恼轮回,不禁悲泪暗含。
阿难尊者看到了这个景象,不禁心有所感地说:“是的,众生轮回的苦恼,在悟者眼中是清晰明白的,释迦狮子!这一切众生的解脱成佛,就是你的本誓责任啊!”释迦狮子默然合掌信受奉行。
时光就如同手中的流沙般,毫不留情地流失、消逝。释迦狮子于阿难尊者的教导下,努力精进。
一日,阿难尊者对释迦狮子说道:“声闻、缘觉二乘教法的精要,我现在已如瓶注水般,圆满地承注于你,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希望你能善自受持。”
“尊者!佛陀初转四谛**,到底宣说了多少时间,主要讲授哪些经典呢
”
“佛陀对我宣讲了十二年的教法,所宣说的教化,主要是属于对治业障烦恼习气的教法,是为了使大家能够了悟世间苦难而得证解脱的经典,并非究竟了义。但是这些能够宣摄法界真谛妙义的经典,还是能够使众生得以解脱,并对众生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教化成就。佛陀此时所宣说的经典是以声闻经藏《阿含经》为中心。阿含经主要有四部为《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另外更有佛陀与圣弟子的本生、本缘的开示经典以及宣示四谛因缘法义等种种经典,如《佛说善恶因果经》、《百业经》、《佛说有情生灭经》、《大善巧方便佛报恩经》、《贤愚经》、《正法念处经》等诸部经典,能对治众生的愚痴。
“佛陀为了调伏众生的念欲,另外为大众讲说了属于能使大众安住于修道生活的律部方面的经典。他宣说了规范比丘清净修道生活的“律本事”(毗奈耶出家事、安居事、药本事、衣本事…)分别解说戒律内容的“律分别”(毗奈耶)及律的经藏“四分律”,还有开示各种生活事教的“律上分”(比丘尼与比丘的各种戒经及八种别解脱戒经等等)。
“佛陀为了声闻行者,讲解了无数的小乘解脱经典。这些经典,直指我们在修行过程之中,所具有的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罪业的积聚,并指示我们如何除遣这些积聚的烦恼而得到清净。”
释迦狮子欢喜地赞叹说:“佛陀是无上的觉者,他的教法是无生的甘露。我已了悟,我们的身心是由无明所出生,而自身其实是现前无我的。所以不能由我们的六根去执取外在六尘的色、声、香、味、触、法,而使我们产生了纠缠轮回。如果我们能够觉悟到我执是虚妄的,从三法印、八正道、四谛、十二因缘与身、受、心、法四念处当中生起现观,那么我们就能够成就解脱光明的阿罗汉果。”
“佛陀宣说了声闻、缘觉的小乘教法,在何等因缘之中,开始宣讲大乘菩萨的法门呢
”
“佛陀宣讲了四谛等根本教法之后,为了导引菩萨大众,于是开始在摩羯陀国王舍城与灵鹫山等地,开示性空如幻的无相法门,教授弥勒菩萨、观音菩萨等无数的大菩萨众以及他们无量无边的眷属侍从。另外还有解空第一的须菩提等五千比丘众参与众会,以二十二年的时间为他们宣说无相般若的法门。”
这时所转动的“**”,则称为“无相**”,即是以般若波罗密多教法为中心,及属于这中转**之时的一切菩萨教法。
佛陀在般若了义经的经典方面,主要分为广本、中本与略本三种。广本为《十万颂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初会卷一~卷四百),中本里面有中广品《般若二万五千颂》(《大般若经》二会卷四O一~卷四七八)、中中品《一万千颂》(《大般若经》第三会卷四七九~卷五三七)、中略品《一万颂般若经》,略本有略广品《盘若八千颂》(《大般若经》第四会卷五三八~卷五五五,即《小品般若经》);还有《佛说佛母宾德藏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摄要颂》)一共六种般若系的经典合称为《般若佛母六经》。另外有《佛说开觉自性般若经》(般若五百颂)、《金刚般若经》、《金刚顶理趣般若经》(般若百五十颂)、《善勇猛所问般若经》(《大般若经》第十六会卷五九三~卷六OO)、《佛说十颂圣般若经(佛母般若五十颂)、《佛说帝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二十五门大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说佛母小字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切如来母般若波罗蜜多一字母经》、《文殊般若经》(般若七百颂)等十一部般若子系的经典,两者合称为《十七部子母般若经》。
相应于十七部的子母经,又有各类显现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经典,如八部波罗蜜多以及空性的七十要义等,依此建立了菩萨十地等一切菩萨的相应因缘,以菩提心导引众生消除一切烦恼,觉悟人无我与法无我的境界,修证圆满十地,而成证究竟的诸佛法界身。
阿难尊者在佛陀的现量加持中,宛如佛陀现前一般,宣讲了佛陀中转无相**的因缘。此时释迦狮子随着阿难尊者如幻的华严妙音,也现见了佛陀,从菩提伽耶到瓦拉那西,鹿野苑中初转**,然后周游于摩揭陀国王舍城,与灵鹫山等一切胜地当中,教授一切声闻阿罗汉、缘觉等无量无边的二乘圣者,还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弥勒等无量无边的大菩萨。
这时佛陀所宣说的般若了义,如融雪一般地注入了释迦狮子的心中。而佛陀、文殊、普贤、弥勒、观音等菩萨海众,与须菩提等无量的阿罗汉,这些般若大会上的无数圣众,都踊身在虚空中,同称:“善哉!善哉!”
释迦狮子从阿难尊者的如实开示中,已圆满了悟甚深的佛意。此时阿难尊者的脸上,隐隐地幻现着金光,这时豁然法界自生的无量光明法尔注照着阿难尊者的脸庞;阿难尊者举身微笑,宛如红日破空而出,更如同在恒河上的黎明朝阳,破河随流冉冉地回向虚空。
这光明的朝阳,让释迦狮子的双眼端目注视,不肯暂舍,但又晶亮地让他的双眼,要用力微睁才能明了专注。
而阿难尊者从无量自性现空光明的喜悦当中,又继续地宣说佛陀所转动的第三次**。阿难尊者说道:“佛陀后来又到毗舍离城、那烂陀、秣剌耶山、天界等处转动第三次的清净胜义抉择**。佛陀在这些处所,教导了能胜解大、小诸乘的有情众生以及清净安住于一切教乘的菩萨大众、天龙八部与世间的鬼神、具足智慧的世主等;共以十三年的时间,宣讲了这些了义的**。”
阿难尊者源源不断地继续宣说着佛陀的清净法流……
“抉择胜义**”类的经典,极为广大,包含了大乘菩萨教法的主要部分,如大乘的方广经典,广说种种甚深的法义,包括了《维摩诘经》、《思益梵天所问经》、《楞伽经》、《首楞严三昧经》、《金光明经》、《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等,还有一切法宝总聚的《大宝积经》,究竟一乘的《法华经》、《大般涅槃经》,体解佛智的《解深密经》,一切诸佛本愿、示现的庄严经典,更包含了佛陀始成正觉,由大智性海所流出的《大方广佛…
《莲花生大士全传 第二篇 狮子吼声 第五章 彻见佛法悟显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