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二篇 獅子吼聲 第五章 徹見佛法悟顯密▪P2

  ..續本文上一頁去的無明、意念而生起的,故“受”的成立,仍有待于“觸”的産生。

  ““觸”是指六根、六境與六識叁者和合的感覺,而感受依存于感覺,所以觸在受的前面。但是,感覺要依賴感覺能力方能生起,這能力即是六入。

  ““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又名六根,爲感覺器官,具有知覺與感覺的能力。然而,六根到底依靠什麼而存在呢

  在佛陀的現觀中是名色。

  ““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相,也就是心、身之意,六根是依靠身心全體現象而成立的。名色爲生命現象的全體,是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和合體;而名色的産生是依止于識。

  ““識”即指意識,是我們認識的主體與作用。識與名色相依相存,若依名色而言,“識”原爲名色中的一部分;但以認識的作用而言,則識爲中心,是統一名色的。另外識的成立條件,又依于客觀的名色;遠離名色,識即無法獨立作用。所以,佛以束蘆的相依,來比喻識與名色的關系。另外,識有入胎的識、在胎中的識與出胎的識等叁種。而佛陀在現觀中了悟,識乃是依止于行而生起。

  “行”即是業,有身、語、意叁業。業爲造作、行爲的意思;業的作用主體是由無知無明所産的錯誤意志,由于意志的和合作用,決定身、口、意、業在現實世界的方向及形式。所以,行是造成生命現象的根本勢力。但是,業的根本是生命的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根本所依卻是無明。

  “在佛陀的現觀中,“無明”決定了一切生命輪回。無明即是無知的意思,這無知是無始以來的盲目愚癡,也就是癡的煩惱。導致生命輪回的根本力量,就是這個無明,並由此無明行動而顯現生命現象,在現實的迷妄世界中輪轉不息。

  “佛陀在菩提樹下順、逆現觀十二緣起而成證無上正等正覺。所以《過去現在因果經》說:

  “爾時菩薩至第叁夜,觀衆生性,如何因緣而有老死

  既知老死以生爲本,若離于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又觀叁有業從何而生

  即知叁有業從四取生。……又複觀行從何而生

  即便知行從無明生。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第叁夜分,破于無明,明相出時,得智慧光,斷于習障,成一切種智。””

  在阿難尊者諄諄地訴說下,釋迦獅子現觀了所有生命從老死苦到生、有、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到無明,又從無明到生老死苦,釋迦獅子清晰地現觀著法界中一切生命的輪回流轉。他觀察到無始的無明迷惑,宛若在圓輪上立下的一個斷點,從沒有開始沒有結束的圓當中,強立了無明;無始的斷處也成了起點,無明的生命意識推動了輪回之輪轉動著,在無分別當中生起了我執意識。一切法界的衆生,像大海中的波浪,在無分別的海水每一波浪中強分你我,浪起時生,浪滅時死,生時死死,死時生死,生時生生,死時死生,都是無明妄念的分別。從意識投胎分出名色,形成六入然後出胎,有了知覺感受,而又起分別的渴愛執取,成了下一世的無明,然後從生老病死的宇宙中流蕩輪回到下一世。

  釋迦獅子像觀察自己手掌般清晰地看到了生命的苦惱輪回,不禁悲淚暗含。

  阿難尊者看到了這個景象,不禁心有所感地說:“是的,衆生輪回的苦惱,在悟者眼中是清晰明白的,釋迦獅子!這一切衆生的解脫成佛,就是你的本誓責任啊!”釋迦獅子默然合掌信受奉行。

  時光就如同手中的流沙般,毫不留情地流失、消逝。釋迦獅子于阿難尊者的教導下,努力精進。

  一日,阿難尊者對釋迦獅子說道:“聲聞、緣覺二乘教法的精要,我現在已如瓶注水般,圓滿地承注于你,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希望你能善自受持。”

  “尊者!佛陀初轉四谛**,到底宣說了多少時間,主要講授哪些經典呢

  ”

  “佛陀對我宣講了十二年的教法,所宣說的教化,主要是屬于對治業障煩惱習氣的教法,是爲了使大家能夠了悟世間苦難而得證解脫的經典,並非究竟了義。但是這些能夠宣攝法界真谛妙義的經典,還是能夠使衆生得以解脫,並對衆生産生了不可思議的教化成就。佛陀此時所宣說的經典是以聲聞經藏《阿含經》爲中心。阿含經主要有四部爲《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另外更有佛陀與聖弟子的本生、本緣的開示經典以及宣示四谛因緣法義等種種經典,如《佛說善惡因果經》、《百業經》、《佛說有情生滅經》、《大善巧方便佛報恩經》、《賢愚經》、《正法念處經》等諸部經典,能對治衆生的愚癡。

  “佛陀爲了調伏衆生的念欲,另外爲大衆講說了屬于能使大衆安住于修道生活的律部方面的經典。他宣說了規範比丘清淨修道生活的“律本事”(毗奈耶出家事、安居事、藥本事、衣本事…)分別解說戒律內容的“律分別”(毗奈耶)及律的經藏“四分律”,還有開示各種生活事教的“律上分”(比丘尼與比丘的各種戒經及八種別解脫戒經等等)。

  “佛陀爲了聲聞行者,講解了無數的小乘解脫經典。這些經典,直指我們在修行過程之中,所具有的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六種罪業的積聚,並指示我們如何除遣這些積聚的煩惱而得到清淨。”

  釋迦獅子歡喜地贊歎說:“佛陀是無上的覺者,他的教法是無生的甘露。我已了悟,我們的身心是由無明所出生,而自身其實是現前無我的。所以不能由我們的六根去執取外在六塵的色、聲、香、味、觸、法,而使我們産生了糾纏輪回。如果我們能夠覺悟到我執是虛妄的,從叁法印、八正道、四谛、十二因緣與身、受、心、法四念處當中生起現觀,那麼我們就能夠成就解脫光明的阿羅漢果。”

  “佛陀宣說了聲聞、緣覺的小乘教法,在何等因緣之中,開始宣講大乘菩薩的法門呢

  ”

  “佛陀宣講了四谛等根本教法之後,爲了導引菩薩大衆,于是開始在摩羯陀國王舍城與靈鹫山等地,開示性空如幻的無相法門,教授彌勒菩薩、觀音菩薩等無數的大菩薩衆以及他們無量無邊的眷屬侍從。另外還有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等五千比丘衆參與衆會,以二十二年的時間爲他們宣說無相般若的法門。”

  這時所轉動的“**”,則稱爲“無相**”,即是以般若波羅密多教法爲中心,及屬于這中轉**之時的一切菩薩教法。

  佛陀在般若了義經的經典方面,主要分爲廣本、中本與略本叁種。廣本爲《十萬頌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初會卷一~卷四百),中本裏面有中廣品《般若二萬五千頌》(《大般若經》二會卷四O一~卷四七八)、中中品《一萬千頌》(《大般若經》第叁會卷四七九~卷五叁七)、中略品《一萬頌般若經》,略本有略廣品《盤若八千頌》(《大般若經》第四會卷五叁八~卷五五五,即《小品般若經》);還有《佛說佛母賓德藏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攝要頌》)一共六種般若系的經典合稱爲《般若佛母六經》。另外有《佛說開覺自性般若經》(般若五百頌)、《金剛般若經》、《金剛頂理趣般若經》(般若百五十頌)、《善勇猛所問般若經》(《大般若經》第十六會卷五九叁~卷六OO)、《佛說十頌聖般若經(佛母般若五十頌)、《佛說帝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二十五門大乘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佛說佛母小字般若波羅蜜多經》、《一切如來母般若波羅蜜多一字母經》、《文殊般若經》(般若七百頌)等十一部般若子系的經典,兩者合稱爲《十七部子母般若經》。

  相應于十七部的子母經,又有各類顯現般若波羅蜜多空性的經典,如八部波羅蜜多以及空性的七十要義等,依此建立了菩薩十地等一切菩薩的相應因緣,以菩提心導引衆生消除一切煩惱,覺悟人無我與法無我的境界,修證圓滿十地,而成證究竟的諸佛法界身。

  阿難尊者在佛陀的現量加持中,宛如佛陀現前一般,宣講了佛陀中轉無相**的因緣。此時釋迦獅子隨著阿難尊者如幻的華嚴妙音,也現見了佛陀,從菩提伽耶到瓦拉那西,鹿野苑中初轉**,然後周遊于摩揭陀國王舍城,與靈鹫山等一切勝地當中,教授一切聲聞阿羅漢、緣覺等無量無邊的二乘聖者,還有文殊、普賢、觀世音、彌勒等無量無邊的大菩薩。

  這時佛陀所宣說的般若了義,如融雪一般地注入了釋迦獅子的心中。而佛陀、文殊、普賢、彌勒、觀音等菩薩海衆,與須菩提等無量的阿羅漢,這些般若大會上的無數聖衆,都踴身在虛空中,同稱:“善哉!善哉!”

  釋迦獅子從阿難尊者的如實開示中,已圓滿了悟甚深的佛意。此時阿難尊者的臉上,隱隱地幻現著金光,這時豁然法界自生的無量光明法爾注照著阿難尊者的臉龐;阿難尊者舉身微笑,宛如紅日破空而出,更如同在恒河上的黎明朝陽,破河隨流冉冉地回向虛空。

  這光明的朝陽,讓釋迦獅子的雙眼端目注視,不肯暫舍,但又晶亮地讓他的雙眼,要用力微睜才能明了專注。

  而阿難尊者從無量自性現空光明的喜悅當中,又繼續地宣說佛陀所轉動的第叁次**。阿難尊者說道:“佛陀後來又到毗舍離城、那爛陀、秣剌耶山、天界等處轉動第叁次的清淨勝義抉擇**。佛陀在這些處所,教導了能勝解大、小諸乘的有情衆生以及清淨安住于一切教乘的菩薩大衆、天龍八部與世間的鬼神、具足智慧的世主等;共以十叁年的時間,宣講了這些了義的**。”

  阿難尊者源源不斷地繼續宣說著佛陀的清淨法流……

  “抉擇勝義**”類的經典,極爲廣大,包含了大乘菩薩教法的主要部分,如大乘的方廣經典,廣說種種甚深的法義,包括了《維摩诘經》、《思益梵天所問經》、《楞伽經》、《首楞嚴叁昧經》、《金光明經》、《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等,還有一切法寶總聚的《大寶積經》,究竟一乘的《法華經》、《大般涅槃經》,體解佛智的《解深密經》,一切諸佛本願、示現的莊嚴經典,更包含了佛陀始成正覺,由大智性海所流出的《大方廣佛…

《蓮花生大士全傳 第二篇 獅子吼聲 第五章 徹見佛法悟顯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