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成佛决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号功德。所以前面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怎么令我们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愿、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号里边,给我们;五劫思惟的大愿,兆载永劫的大行,成为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只要相信、只要发愿、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与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与佛平等。其他还有什么法门能这样呢?
孤岛居民发愿建船喻
这里需要再说明一下,有人讲啦,“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我们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也要发四十八愿,如果不发四十八愿的话,那跟佛不相应,不能往生。发四十八愿就相应了,就能往生”,这个说法正不正确?
(正确。)(不正确。)
不管它正不正确,请问,我们能做得到吗?
(做不到。)
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经过五劫思惟,说:“我建超世愿,发愿逾诸佛。”祂的四十八大愿是诸佛都发不起来的大愿,拿来叫我们五浊恶世凡夫来发,发得起来吗?
我们发不起来,我们只要发一个愿就可以了——愿生彼国。如同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告诉我们的“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就可以了。四十八大愿,无量无边大愿,通通都有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发四十八大愿,如同弥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们在一座孤岛上,现在就要发生海啸了,狂风、恶浪……有人要救我们,把船开来,喊我们说:“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离开这座孤岛。”那么,作为岛上的居民,只要答应,愿意上船,这就跟船长的心相应了。船长喊我们上船,我们就上船,就顺了船长的心,这个叫相应。如果岛上的居民说:“船长发了大愿,建一艘船来救我们,我们也要发大愿去建船。”这个反而跟船长的心不相应。“来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驾船来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长就是阿弥陀佛,这艘大船就是名号,我们愿意念六字名号,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这就跟阿弥陀佛愿愿相应——佛愿我们去往生,我们就愿意去往生,这个叫做“一念相应一念佛”,南无阿弥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里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抛开,自己发愿,那就不要阿弥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绝喂奶喻
我们在座各位有做母亲的,做母亲的发愿要给孩子喂奶,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发愿说“我要有奶”,这个能行吗?
妈妈要喂奶给孩子吃,孩子就吃妈妈的奶,这个就母子相应了,他就会健康地成长。
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奶水要滋养我们,增长我们的菩提道芽,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我们就来念佛,吮吸弥陀的六字名号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这样不就相应了吗?这是我们的根机能做得来的,也符合弥陀的愿心;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自然能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在这个时期,要发起那么广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四
我们再看下面,蕅益大师讲:
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
这些话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愿持名”——你相信阿弥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愿意让阿弥陀佛来救你;你称念阿弥陀佛救你的名号。那么这样呢,“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没有一点遗漏;“摄”是抓取,吸收。信愿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弥陀佛的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一点也没有少。
前面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这里说“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样。
下面说: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无异。
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们读了祖师这样的解释,应该再三地顶礼。祖师就是祖师。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没有差别,跟佛平等、一样,我们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敢相信吗?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师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让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镜子照一照,觉得不像啊!”拿镜子一照,“哎!就我这样子,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
我们念佛,善根福德决定跟佛一样,因为这个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号之内,我们信愿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
破布黄金喻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这不能说善根福德就与佛不相等,还是平等没有差别,只不过时节因缘还没有到,我们念佛所内具的善根福德还没有完全显发出来。如同一块破布,里面塞进了黄金,破布还没有掀开,看表面是破布,实际上里面是黄金,等到破布一掀开,就露出黄金的本色,随意取用。因为我们还在此世,这个色身报体还没有谢,念佛虽是黄金,色身犹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来,一旦身坏命终,色报谢去,到了极乐世界,立即与佛一样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一时显现。虽然那个时候显现,还是现在念佛就种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则一一声”,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当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从来没有说,六字名号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声闻阿罗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愿持名,一一声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师的教证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这一点,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举例说明
经文祖语是“理证”,也就是教理上的证据,证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讲两个实例,作为“事证”,也就是举事实证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这两个事例都出自弘愿寺印的《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诵《法华》尼的故事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的“诵法华尼,转生官妓”,读诵《法华经》的,前世她是个出家人,是个比丘尼,结果转生来世,她堕落下来,成为官妓。我们边读边解释。
“欧阳永叔知颖州”,欧阳永叔是人名,他在颖州这个地方当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县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她讲话,人家在旁边闻到,非常清香,像莲花的香味一样。大家看,这个人不简单哪!讲话都有莲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个出家人,有神通,知道过去未来,他就说:“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说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门是专门读诵《法华经》;《法华经》在我们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经。她诵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么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没求生净土,就差这一念,差这一念,没有不堕落的。
这个出家人虽然这样讲,欧阳永叔也未必相信,就问官妓:“曾读《法华经》否?”(问她说:“你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啊?”)
官妓就回答说:“失身于此,何暇诵经?”(我沦落到这种地步,做了官妓,我哪里还有闲暇来读经呢?”)
“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试著拿一本《法华经》给她,她虽然没读过,但读起来好像流水一样,从头到尾,一点没有障碍。“与之他经,则不能读”,换一本别的经呢,她就不会读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讲的话是可信的。因为她前世读《法华》三十年,有这个熏习,今生拿《法华经》给她,她虽然今生没有读经,但是读起来很顺畅,很流利,给别的经就不会读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读《法华经》的。
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龙舒净土文》里边所记载的。龙舒居士就说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个法门,以她三十年的功夫来念阿弥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没念佛,她没求生西方,结果今生转下来,堕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们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吗?她诵三十年的《法华》,我们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净土念佛法门教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能够济拔众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报也非常大。
下面,慧净法师写了一个按语,画龙点睛。“按:出家为尼,已是难得”,能够出家修行,这个已经很难得了;“苦行卅年,更属不易”,何况她能三十年苦行,读诵《法华经》,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无他力持,烦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为她诵《法华经》,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没有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护持,没有断除惑业,再一次地沉没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读《法华经》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堕为官妓了;“余门学道,蚁子登山,念佛往生,风帆顺水”,其他法门要成道的话,那就好像蚂蚁登山一样,太困难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风顺,顺著水,又顺著风,非常快速;“不生极乐,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断轮回”,你不往生极乐世界,总在娑婆世界轮回打转,一旦往生西方,决定可以成佛。
这个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华》,可以说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转;那么,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样,决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这两个例子可以对照来说明):“崔婆作偈,舌如莲花”,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
崔婆,一听就知道,是个平凡百姓,普通妇女,过去妇女没地位,也没有人记得她的名字,是张家就喊“张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个很平凡的妇女,地位卑微,连名字…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